賀歲檔來了!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他看了那麼多科幻片項目後...

2020-12-27 上觀

 
2019年被稱為「國產科幻片元年」。但自《流浪地球》後,科幻電影並無新的佳作。

今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科幻十條」,大力助推科幻電影發展。

面對科幻片,華語電影人應該如何努力呢?
 
 


 
這是王紅衛第二年參加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國內以科幻為主題的電影節展本就不多,而每一次幾乎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論壇上,主持人讓「金牌策劃」王紅衛聊聊,近期科幻項目觀後感究竟如何。

他調侃道:「科幻太熱了,項目特別多,評審都不夠用,似乎總是我們這幾人,臉都看膩了。」

觀眾爆發出笑聲,繼而又短暫的沉默。
  
疫情並沒有澆滅人們對科幻的熱情。作為《流浪地球》的策劃、編劇,這一年,王紅衛收到了許多科幻劇本。

但是,「大多質量堪憂」。

以科幻電影的眼光看,它們沒有達到科幻的基準線。如果不以科幻,僅以普通類型電影的眼光看,好像一夜回到15年前。

那是2005年,中國的電影市場剛剛起步,觀眾再次走進電影院,所有人欣喜不已。

在大學導演系教書的王紅衛忽然發現,自己再也無法享受閒暇時光了。伴隨中國電影市場的興起,他開始變得忙碌。一大堆劇本和項目送到他的手上。

彼時,他的觀感是一些項目並非能否賺錢的問題,而是連基本的劇作常識都沒有。

經過15年的發展,電影項目的常識性錯誤越來越少。直到這兩年,忽然熱起來的科幻電影,又讓他仿佛回到15年前。

一切,讓人喜憂參半。

 


科幻片絕不只有太空、人工智慧等幾個既有類型

解放日報·上觀:這是您第二次參加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創投項目的質量比一年前有所進步嗎?

王紅衛:比起我之前看到的劇本,以及平時接觸的社會項目,確實有一些進步。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些人還願意繼續「摻和」科幻電影這件事的一個原因吧。

解放日報·上觀:但您也指出,其中有一些犯常識性錯誤的劇本。這些劇本是出自沒有經驗的「外行」,還是說,職業編劇可以駕馭其他類型的電影,但科幻就不行了?

王紅衛:前者居多,主要是大量外行湧入。也因為去年《流浪地球》太火,讓許多人注意到科幻這個類型,形成了巨大的話題量和影響力。有些人認為科幻是風投,是機會。

也有一些人原本是科幻愛好者,此前沒有與影視相關的從業經驗,可能只是寫寫小說、看看電影。忽然之間,感覺自己愛好的東西大銀幕上正在流行,那不如轉行寫電影劇本試試。

相對而言,職業編劇寫科幻的是最少的,他們或許不會犯劇作上的常識性錯誤,但是科幻內核不足,大多只是披了件科幻的外衣而已。

這3類人,比例大概4:4:2。

解放日報·上觀:這次的創投項目中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有一個故事內核是從單車墳場延展開來的。有一個項目,用對外太空的嚮往,勾連起青春懷舊與中年危機。

王紅衛:總體來說,可以用「多元化」來形容。這次我們看到的項目,並非全是硬科幻,一部分人正試圖拓展科幻題材的邊界,用不規範的界定來說,有「心理科幻」「數學科幻」「語言科幻」等,林林總總。

科幻片絕不只有太空、人工智慧等幾個既有類型。我非常鼓勵中國電影從本土社會文化出發,進行科幻嘗試。
 
解放日報·上觀:但社會輿論似乎更關注「硬科幻」。有人認為,能拍出成功的硬科幻電影,意味著我們的科技、文化、工業體系達到一定的綜合水平。更多寓意和期待,其實是在電影之外。

王紅衛:就硬科幻題材來說,我們目前的人才儲備、工業儲備是嚴重不足的,支持不了幾部。可能還找不出《流浪地球》以外的第二個比較成熟的團隊。

再者,我不喜歡用「彎道超車」這樣的詞去灌雞湯、畫大餅。只要適合這一代年輕電影人的創新,都值得鼓勵。


多做幾部成功的電影,比說一萬句話管用

解放日報·上觀:近兩年,談到科幻電影,談論技術的內容多了起來,比如「虛擬棚拍」「後期前置」等。是因為《流浪地球》的成功刺激到了中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成長?

王紅衛:工業體系涉及意識層面、技術層面、制度層面、管理層面等多個方面。

一般來說,科幻類型片對工業體系的刺激比較大。這是因為一部科幻大片涉及非常複雜的流程、分工與團隊合作,不可能靠導演一人之力去完成。

《流浪地球》是在劇本走到一半時,概念設計、特效創作等就已經介入。如果劇本全走完,再一步步來,估計到現在還沒上映呢。

它的成功,讓大家開始意識到電影有工業屬性,大製作類型片需要按照科學的方式工作,製作流程漸漸被業內重視。這是影片帶給電影工業體系的良好促進。

比如,我國的特效公司MORE VFX,在《流浪地球》之前已經製作過大量電影特效。但是前面那麼多部加起來,都不如一部《流浪地球》出名,公司因此快速被人熟知。

大家終於不再小瞧中國特效工業,也意識到特效不再是「打補丁」的活兒。

解放日報·上觀:聽說郭帆團隊、寧浩團隊的核心人才,在電影完成之後都散落在中國各大類型電影的創作中。

王紅衛:這些個體就像種子。

工業體系怎麼建立?撇開錢不談,它不可能靠政府制定出來,不可能靠專家呼籲出來,不可能靠學者設計出來。

第一,需要整個行業具有工業意識。第二,需要有能力的人,踏踏實實在各個崗位做事,系統才會逐步生長起來。

給予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等待種子發芽。這些人的散落,最終會對電影工業系統的成長和完善起到關鍵作用。

解放日報·上觀:也有人總結,好萊塢電影是製片人中心制,而我們是導演中心制。對科幻電影而言,哪一種制度更好?

王紅衛:這個話題特別有意思。

盧卡斯是好萊塢現代科幻電影產業奠基人,他開創性地執導了一部科幻作品,但此後就轉做出品人。他既是導演中心制,也是製片人中心制。

我曾經和郭帆開玩笑說,你不如接下來也做盧卡斯。

當一部電影具有開創性時,主創團隊往往身兼多職,出現導演、製片合二為一。

而當行業的門被推開後,主流科幻電影可能還是朝製片人中心制發展更好。因為科幻電影需要的工業體量太大,導演以個人之力難以完成。
 
做比說更重要。如何打造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體系,多做幾部成功的電影,比說一萬句話管用。做多了,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才談得上進一步發展和研究。

解放日報·上觀:怎樣才算「成功的電影」?

王紅衛:我自己認為做出的是一個好作品,不是來自別人的評價,也不是來自票房的表現。我不太在意外界的聲音。如果一部好作品,還能票房大賣,那就是飯後甜點。但是否吃飽了,首先取決於自己的感覺。

《流浪地球》最後看到成片的那刻,我心裡覺得差不多行。即使最後沒有大賣,我對我們這個團隊也是滿意的。

解放日報·上觀:類似的項目還想繼續挑戰下去嗎?

王紅衛:肯定想。喜歡玩的人,一定會喜歡新的東西,想打破紀錄,追求新的刺激。


「青蔥計劃」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這批「野生」苗子

解放日報·上觀:電影產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問題、教育問題。作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教師,您會把近幾年科幻電影的發展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嗎?

王紅衛:基本上我參與過的片子,上課時隻字不提。

解放日報·上觀:為什麼?

王紅衛:我是老師,不是作為業內人士去學校分享實踐經驗的。

我個人認為,每一部片子的成功經驗都是個案,都只是這部片子的成功。藝術創作領域不存在可複製性,一件事歸一件事。

老師教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東西,是「基本真理」,是特別基礎的東西,不應該是個案。

解放日報·上觀:學生畢業後不能直接為行業所用怎麼辦?

王紅衛:畢業和真正開始做導演,中間必然隔著很多年。這很多年需要自己磨鍊。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老師教你基礎的意識和手藝,畢業後你能做什麼,在行業內承擔什麼角色,需要憑你自己繼續成長。

解放日報·上觀:這個時代的學生與20世紀90年代懷揣電影夢的學生有沒有什麼不同?

王紅衛:有變化,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現實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上電影學院的機會非常難得,錄取率很低,大家特別珍惜,願意克服各種困難,付出努力。可以說,入行成功率更高些。

現在有些孩子文化成績上不了一本院校,估摸著能上中戲、北影也挺風光,就報了電影學院,說起來似乎不比一本院校差。這部分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喜歡藝術,而是帶有功利性、權宜性的考量。當然,有夢想的孩子也有。

我經歷了「70後」「80後」「90後」「00後」四代學生,整體感覺是,就創作天分、克服困難的毅力等而言,代與代之間確實有差距。這是時代的不同吧。

解放日報·上觀:您同時也擔任了扶持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的「青蔥計劃」理事長。對培育優秀的苗子,您似乎還是有一份熱情的?

王紅衛:10年來,我參與社會活動、創作活動時,確實發現了不少「野生」苗子。

他們當中,有些人可能高中都沒畢業,有些人的專業不是電影藝術,有些人是拍婚慶出身的,大多沒有受過頂級專業院校的訓練,但是他們的天分、熱情、意志力,可能整體優於院校的學生。他們只能來蹭我們導演系的對外公開課,但這些「蹭課生」的表現往往很精彩。說實話,我更願意幫助這些「野生」苗子。

另一方面,技術門檻日益降低,電影產業也需要更多人才。供需矛盾下,「野生」苗子的機會增加,更容易被我們看到。「青蔥計劃」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他們。

解放日報·上觀:您判斷某個導演或主創能否成才,或者某個電影項目能否成功,有標準或規律可循嗎?

王紅衛:靠直覺,直覺其實應該是模糊化的經驗吧。所謂的標準或規律,我如果想「白呼」很多詞也行,可一旦落到字面上,又總覺得有偏差。藝術領域的事,經驗和直覺很重要。


科幻電影是人類對整個宇宙的造夢,對世界萬物想像力的釋放

解放日報·上觀:最近您是有意將這一階段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科幻電影上來嗎?

王紅衛:我沒那麼深謀遠慮,就是碰到啥事做啥事。

科幻在電影中只是一個類型,但它已受到得天獨厚的優待了。這幾年,有科幻電影節、電影周、電影論壇,幾個月前,國家還提出「科幻十條」,大力扶持。但目前還沒有主流的比如懸疑電影節、動作電影節等等。這是科幻電影的幸運。

解放日報·上觀:改革開放之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從小耳濡目染,有機會看到全球各類科幻作品,建立了一套審美理念和觀影標準。您作為「65後」,怎麼會對科幻題材感興趣?

王紅衛:得益於家裡的藏書,上小學之前,姐姐有一套凡爾納的小說,包括《海底兩萬裡》等,還有一些科普書,是我的科幻啟蒙。所以算是少數從小就接觸過科幻的「老頭兒」。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掀起過第一撥科幻片的高潮,比如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等。

現在很火的美國科幻劇集《西部世界》,改編自1973年的《西部世界》及1976年的續集《未來世界》。而20世紀80年代,《未來世界》作為優秀譯製片,曾被引進放映。我小時候有幸在電影院看過,留下深刻印象。包括後來的《星球大戰》系列等,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撥熱度就過去了。隨著長大,科幻這件事情就被漸漸遺忘了。如今,中國商業電影崛起後,科幻大片出現了可能性,小時候埋下的種子甦醒了。

解放日報·上觀:所以您曾說,中國未來的科幻大片創作者一定是「80後」及以後的年輕人。

王紅衛:對,必須是從小看科幻長大的一代人。科幻作品往往是基於少年時期的喜愛,長大後才更能做出一番成就。

美國和歐洲的一代科幻大師基本都遵循這條規律。好萊塢第一撥科幻高峰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來所有的科幻概念,基本都可以從這批作品中找到母題。全球現在的知名科幻片導演,當時正是青少年時期,可以看出其中的某種代際規律。

在中國,生於1980年以前的人,如果沒有從小的際遇和薰陶,很難拍出科幻的藝術感覺。當然可能會有個例。但整體而言,未來的中國科幻導演,誕生自「80後」及更為年輕的一代人中。

解放日報·上觀:目前,影視界「80後」導演已經嶄露頭角了吧?

王紅衛:已經是中流砥柱,但是拍科幻片的不多。可能不光是導演的原因,主要還是好的劇本和項目比較稀缺。
 
解放日報·上觀:有了科幻的觀影人群,才有科幻片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年輕人對幻想題材的接受度和興趣變大了。類型片的興衰背後是否也和社會發展、時代背景有所關聯?

王紅衛: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大到古今中外,就會發現,中國古代的志怪傳奇、詩詞歌賦,大多是寄託浪漫幻想的。再看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從更長的時間軸來看,文學、藝術的創作中,虛構幻想的比例或許更高一些。

解放日報·上觀:有人說,這是人類基因裡的天性。

王紅衛能想像不存在的事物,能描繪未曾見過的東西,大腦的這種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無來由的想像力,是人類這個物種特有的天賦,不應該被壓抑。

而電影的魔力就是把大腦憑空想像的世界,最大化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科幻電影是人類對整個宇宙的造夢,對世界萬物想像力的釋放,因此能得到更宏大的、生命意義上的共鳴。從各個層面來說,想像力無遠弗屆,我們的未來就有多種可能。


王紅衛

資深電影監製、編劇、策劃。1991年至1995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1996年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99年至2007年分別赴德國、美國訪學。2006年至2012年任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副主任。

參與策劃和編劇的主要作品有電影《瘋狂的石頭》《無人區》《心迷宮》《暴裂無聲》《被光抓走的人》《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等。 

 

相關焦點

  •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片終於起航
    當年的11月,中影公布的24個新電影項目中,包括了《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和《微紀元》三部科幻片。11月27日,遊族影業召開發布會,宣布了《三體》的拍攝計劃和主創陣容。因為在近20年來,幾乎沒有一部真正符合電影工業標準的科幻電影在中國誕生。 比如急於求成的《三體》,則是製片經驗為零的遊族影業和操盤大製作電影經驗為零的導演張番番聯手打造。曾看過粗剪版的《三體》電影總策劃楊璐在接受採訪時說,粗剪版的確很多人看完是不滿意的,沒有特效,沒有很好的敘事。
  • 《流浪地球》抄襲日本科幻片?真相在此
    《流浪地球》是今年春節檔的第一口碑電影,上映十四天,票房已突破36億。《紐約時報》報導,《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的到來。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評價,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好萊塢著名科幻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微博轉發導演郭帆的微博並祝福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
  • 流浪,星辰大海《流浪地球》觀後
    大劉本來說的是小說,巧合的是,大劉的《流浪地球》改變為電影後,他和他的偶像一樣,擔任了編劇。50年前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然是不可逾越的科幻經典,即便是近年來最火爆的《星際穿越》也只能排在其後。稍微喜歡科幻小說的,基本都讀過大劉的原著《流浪地球》。這是一個非常恢弘磅礴的設定,帶著地球流浪。
  • 三問賀歲檔③|科幻片能成為華語電影的新方向嗎?
    由於《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片在2019年春節檔上映,2019年也被稱為「國產科幻片元年」。原本以為華語科幻電影將奮勇邁步前進,但2020年的疫情讓全球電影產業都按下了暫停鍵。國產科幻片是受制於想像,還是受制於電影工業,我們既能打造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也能炮製口碑甚差的《上海堡壘》,面對科幻片,華語電影人應該如何努力?觀眾又會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國產科幻片呢?
  • 《流浪地球》熱映,談談導演郭帆的硬核科幻片《李獻計歷險記》
    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爆火,截止2月18日已獲得38億的票房,突破40億是指日可待的。而隨著電影的走紅,與電影所有有關的人員都獲得了極大地關注,今天小編來聊一聊導演郭帆2011年指導上映的科幻片《李獻計歷險記》。
  • 要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除了暢銷科幻小說還缺什麼?
    有了優質科幻文學資源,就可以拍出下一部《流浪地球》嗎?「科幻」熱下,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中國科幻要彰顯中國價值近日,《流浪地球》將復映加長版的消息引發關注,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透露,復映版《流浪地球》將增加10-15分鐘的內容,成為一部新的《流浪地球:飛躍2020》。
  • 同為宇宙科幻片,宋仲基新片《勝利號》會比《流浪地球》精彩嗎?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2092年的外太空,片名的《勝利號》是負責清理宇宙垃圾的飛行船,船員們因為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個人形機器人,而他背後是神秘和危險的強大勢力,船員們為了拯救荒廢的地球和即將滅絕的人類,而與之展開危險刺激的外太空搏鬥的故事。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誰能想到,春節檔鳴鑼72小時之後,伴隨著「遠遠超出預期」「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科幻片」「看哭了」等難掩激動的網友評價,該片便攀升至票房榜第一位,至此,冠軍地位便再難以被撼動。     《流浪地球》不但口碑好,還擁有足夠的話題性,也是其成績好的原因。
  • 「三問賀歲檔」系列報導之三科幻片能成華語電影的新方向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由於《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兩部科幻片在2019年春節檔上映,2019年也被稱為「國產科幻片元年」。原本以為華語科幻電影將奮勇邁步前進,但2020年的疫情讓全球電影產業都按下了暫停鍵。
  • 《流浪地球》一部不是最好科幻片卻足以載入世界電影史冊
    我們都知道《流浪地球》在國內是非常受歡迎的,我們稱之為打開了中國科幻片的大門。但是,《流浪地球》還不是一部能夠驚豔到所有人的作品。在科幻片領域,美國好萊塢有足夠多經典之作。我們所熟知的有《阿凡達》、《星際穿越》、《星球大戰》系列等眾多經典。
  • 這部10年前的末世科幻片,簡直就是驚悚版《流浪地球》
    人們用科幻來思考人類過去未來、時間空間、生存滅亡的命運猜想。在眾多電影中,若要選出一種對人類來說最具價值意義的電影類型,科幻電影上臺領獎必毫無爭議。回顧國產科幻《流浪地球》,一經上映就被國人親親抱抱舉高高,各種溢美之詞漫天飛舞,電影院的吃瓜群眾場場爆滿。中國科幻實在太饑渴了,太需要這樣的作品了,再不出現中國科幻就真的要渴死了。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許多影評人和觀眾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稱作是中國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同時也將《流浪地球》稱為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須通過「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另尋家園的故事。
  • 放過《流浪地球》和《阿麗塔》吧,想安靜看一次電影咋就這麼難?
    昨天,妖狐君還是沒有忍住,去電影院看了「小破球」,我只想用兩個字來形容觀後感——滿足!是的,沒錯,看完之後很滿足。雖然行業內專業非專業人士都已經很詳細地評價過了《流浪地球》,但是妖狐君還是想囉嗦幾句。首先,故事設定是在未來,太陽正在急速衰老膨脹。
  • 第一部蹭《流浪地球》熱度的科幻片:上海遭外星人攻擊,硝煙瀰漫
    先來看看《流浪地球》的票房走勢,從今年大年初一上映至今,《流浪地球》用了5天零22個小時,吸了20億票房,這個速度要快於去年同檔期的《紅海行動》,後者突破20億票房用了9天零14個小時,而內地票房冠軍《戰狼2》用了7天零19個小時,也就是說,《流浪地球》目前的票房收割速度,甚至比《戰狼2》都要快
  • 六部創意不輸《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神作:最後一部成本20000美元
    《流浪地球》終於讓中國科幻電影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很多人認為,《流浪地球》的視覺效果跟正在上映的《阿麗塔:戰鬥天使》相比,顯得有點小兒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然,科幻電影的賣點,絕不是只有視覺效果,《流浪地球》最大的賣點,乃是其宏大的世界觀,和「帶著地球去流浪」的創意。在科幻電影史上,主打「創意」的科幻片很多,比如下面六部電影,就是跟《流浪地球》一樣「創意一流」的科幻片,而且在科幻方面,還都比較硬。
  •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意外」大獲成功的背後
    「所謂的『中國科幻元年』,它只能以一部成功的中國本土科幻大片來開啟。有抱負的中國科幻作家,和有抱負的中國電影人,都必須接受這一使命。」後來他在個人著作《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的封底專門印上這段話。  2019年春節,在電影《流浪地球》首映前夜,與很多科幻迷一樣,江曉原對這部「可能是迄今為止中國最『硬』的科幻電影」仍抱有疑慮。不過,後來發生的一切,讓江曉原著實興奮不已。
  • 《流浪地球》好看?這15部科幻電影更不能錯過!
    看完《流浪地球》,一定激起了你對科幻電影的回憶,也有許多人紛紛開始回刷科幻經典。那麼,你最不容錯過的科幻作品有哪些?為了拍攝《流浪地球》,美術組一共畫了3000多張概念圖,8000多張分鏡頭……背後驚人的工作量讓人不禁嘆服。雖然前期困難重重,但最終《流浪地球》還是用品質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 看了《流浪地球》後,卡梅隆導演把劉慈欣的《三體》連續看了2遍
    隨著《流浪地球》的大爆,劉慈欣(大劉)的另一部巨作《三體》的影視化議題再次被從頭提起。相比《流浪地球》而言,《三體》是實打實的一個超級大IP。僅僅是90萬字左右的文本,就讓許多軟科幻小說黯然失色。如果把三體的國際架構單個拆開,能衍生出100多個番外故事。
  • 《流浪地球》最後為何要鳴謝「劉德華先生」?
    《流浪地球》是一部對中國電影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的電影,尤其是對於中國科幻片來說,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劑強心劑,讓觀眾們和導演們為之振奮,或許過去被好萊塢大片支配的科幻片市場從此就要開始扭轉了。《流浪地球》雖然是一部科幻片,但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推敲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片尾的字幕,其中有一句「鳴謝劉德華先生」,劉德華既沒有出演這部電影,又沒有投資,為何這部電影要特別鳴謝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