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路天台┃《題赤城中巖寺》唐·周樸

2021-01-07 城市觀察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赤城山》 金如槐

浮世師休話,晉時燈照巖。

禽飛穿靜戶,藤結入高杉。

存沒詩千首,廢興經數函。

誰知將俗耳,來此避囂讒。

釋義:

中巖寺:晉興寧年間(363年—365年),敦煌高僧曇猷不遠萬裡雲遊至天台山,於赤城山建中巖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歷史,後改「崇善」,再改「紫雲」

浮世:人間、俗世。

唐·高駢《遣興》:「浮世忙忙蟻子群,莫嗔頭上雪紛紛。」

師:對和尚或道士的尊稱。

存沒:生與死、存與亡。

南朝·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存沒同歸,毀譽一貫。」

囂讒:喧囂的讒言。

《紫雲洞》 金如槐

周樸(?—878年)

唐末詩人,字見素,一作太樸,福州長樂人,

工於詩,生性喜歡吟詩,喜好苦澀的詩風,為詩極雕琢,字斟句酌,盈月方得一聯一句,當時詩家稱為「月鍛年煉」,未及成篇,已播人口,佳句已廣為傳誦。

無功名之念,隱居嵩山,寄食寺廟中當居士,常與山僧釣叟相往還,與詩僧貫休、方幹、李頻為詩友。

唐乾符五年(878),黃巢陷閩,欲用之。樸謝曰:「我為處士,尚不屈天子,安能從賊?」遂為巢所殺。

赤城山 紫雲洞

赤城山是一座全國不多見的佛道雙棲的名山,漢高道葛玄、茅盈於此煉丹;晉高僧曇猷於此建中巖寺;唐天台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於此講經;宋活佛濟公於此讀書。

晉興寧年間(363年—365年),敦煌高僧曇猷不遠萬裡雲遊至此,建中巖寺於紫雲洞,山上還留有洗腸井、曬腸巖等遺蹟,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歷史。傳說當年曇猷在此坐禪,虎怪、蛇精屢欲侵犯,但終為曇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動,最後遠遁他鄉。

宋夏竦唐時達鼎盛,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為「崇善寺」,後又改「紫雲」,現為台州市重點寺院(女眾道場)。

紫雲洞,其深30米,高20米,洞上嵌有「赤城霞」三字,平列正書,方2.5尺,放署「萬曆癸巳冬霞城王口書。」在此洞側有一小洞,齊僧慧明曾於建元間(479年-482年)塑臥佛於此供奉,稱「臥佛巖」。

大殿前走廊上豎有兩塊石碑:

其一為「建文帝度歲處」碑。傳說明朝建文帝遭永樂廢黜,微服出逃,削髮為僧後,曾兩次潛遊此處並度歲於此。原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來此目睹此碑,曾感賦《五絕》一首,其詩云:「瑤池稱仙境,遠遊紫雲幽。敝履帝王貴,赤城遁隱遊」。

其二為明代詩人楊文驄的《赤城賦》碑,陳寒山手書。

相關焦點

  • 詩路天台┃《早發天台中巖寺度關嶺次天姥岑》唐·許渾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天台山文化,ID:ttwhg201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星河半落巖前寺,雲霧初開嶺上關。丹壑樹多風浩浩,碧溪苔淺水潺潺。可知劉阮逢人處,行盡深山又是山。
  • 詩路天台┃《九日登玉霄峰五首》元·曹文晦
    今日西風厓石路,白頭烏帽不勝愁。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四白雲如屋深復深,白雲之外松樹林。別峰線路入雲去,直恐西通天姥岑。九日登玉霄峰五首 其五洞門靈氣合玄黃,洞裡仙人白罽裳。見說金鐘飛去遠,不應雞犬不騰驤。九日登玉霄峰二首 其一洞戶陰森翠霧開,十年三度夢中來。
  • 詩路天台┃《遊天台山回,別省院諸公》元末明初·張昱
    題詩:把所作的詩寫在牆上、石上或器物上。唐·白居易《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林間暖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浙水:浙江。淹留:長期逗留、羈留。從者:隨侍的人。《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靦顏:厚著臉皮。
  • 浙東唐詩 100首經典 看過來
    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雲。 (69)題興善寺後池盧 綸隔窗棲白鶴,似與鏡湖鄰。岸莎青有路,苔徑綠無塵。永願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70)宿興善寺後堂池李 端草堂高樹下,月向後池生。野客如僧靜,新荷共水平。錦鱗沉不食,繡羽亂相鳴。
  • 詩路天台┃《桐柏崇道觀》宋·楊愈
    釋義桐柏崇道觀:天台山桐柏宮是中國道教金丹派南宗祖庭。南宗創立於北宋年間,其祖師為紫陽真人,紫陽真人即張伯端,號為紫陽,與其後的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合稱為「南宗五祖」。另外,道家稱腦中、心中、脾中為「黃庭」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一·釋題》:「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青牛:神話傳說中仙人所乘的牛。
  • 浙東唐詩 50首經典 看過來
    以下50首詩,是浙江省文史館精心挑選的浙東唐詩經典,供大家品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 來青神中巖景區尋找答案
    青神的旅遊勝地——中巖景區,位於青神縣城東11公裡的黃金旅遊線上,隔岷江與思蒙河口相對。景區蜿蜒起伏十裡許,青峰冥壑、流泉響石,風光絢麗、景色怡人,是成都—青神─樂山─峨眉水陸旅遊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 走詩路 品詩宴 新昌:唐詩名城出浙東
    「浙東唐詩名城」呼之欲出「這裡是投資13.65億元的鼓山公園,現在山頂正在打造唐詩之路博物館,集中展示詩路文化,接下來還會有相關策展。」新昌縣大佛寺文化旅遊區市場科科長單咪作嚮導,帶我們參觀新昌「唐詩之路」上的這個地標式主題公園。博物館有幾名工人在敲敲打打,緊張趕工期。
  • 大雪紛飛,上九華山天台正頂,要的是信心和毅力
    頭一天我先上了肉身寶殿,然後就住在九華街化城寺邊上的一家旅館,準備第二天上天台。我從閔園起登,上天台的路上沒有行人。閔園尼庵裡的老師父告訴我要小心路滑,然後念聲「阿彌陀佛」。路邊飯店裡只有麵條可以做,店主告訴我要拿個棍子防猴子,千萬不要在路上吃東西。旅館的老闆把釘子鞋幾乎是不要錢的賣給了我。於是我義無反顧向天台爬去。
  • 在輕歌曼舞中感受詩路漫漫
    12月2日,2020台州市文藝名家(名團)展演工程——「詩路天台·風雅舞韻」天台縣優秀舞蹈作品專場展演,在該縣旅遊集散中心精彩上演。演出同時通過「雲直播」形式,讓線上觀眾感受天台的風雅舞韻。
  • 記趙樸初詩鐫蒼巖山
    人稱趙樸老、樸老,曾任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原主席,是中國現代社會活動家、居士、學者。當你登臨蒼巖山瀏覽時,就會看到在橋樓殿下的石階旁、公主祠的右側、碧澗空谷的古檀前,都豎有一座較大的石碑,上面分別鐫刻著樸老的《蒼巖山福慶寺詩三首》。這三座碑立於2007年農曆三月蒼巖山廟會舉辦前夕。
  • 李白、杜甫、孟浩然聚會天台山,《還有詩和遠方》線上讀詩會帶你...
    沿著詩人的腳步足跡,以水系(古道)為紐帶的勾勒而出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四條浙江詩路文化帶,「一文含四帶,十地耀百珠」,是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對打響「詩畫浙江」金名片具有重要意義。《還有詩和遠方·詩畫浙江篇》節目沿著詩路文化帶前行,訪問了新昌、臨海、建德、龍泉、遂昌、開化、浦江、海寧八地,帶領觀眾訪問了詩人描繪的山川風物。
  • 楊玲玲分享建設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天台經驗
    天台縣委書記楊玲玲以打造詩路文化帶上的「耀眼明珠」為題,向學員們分享天台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的實踐經驗。省委黨校副校長、二級教授陳立旭出席。浙東名邑天台,立縣已有1800多年,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美譽。東晉大文豪孫綽在《遊天台山賦》中盛讚「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 赤城造句和解釋_赤城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赤城(chì chéng)。 赤城參考例句: 1、擁有了一顆赤城的心,便擁有了朋友;擁有了一顆善良的心,便擁有了友愛。 2、妙手空空感歲華,天風吹落赤城霞。不應既識西來意,一笑惟拈富貴花。
  • 百日攻堅丨天台:「通堵破難」競上遊
    要借力「通堵破難」百日攻堅這一股實勁、破難題的重要行動,為天台高質量發展破除「中梗阻」,積蓄新動能,決勝「十三五」,賦能「十四五」。 百日攻堅以來的日日夜夜裡,天台幹部舍小家顧大家,幹群共譜徵遷和諧曲,決戰決勝這場攻堅戰。全縣各大攻堅區塊內,政策處理難題加速破解,無障礙施工環境陸續形成,重點項目高歌猛進。
  • 浙江天台書記談縣域治理:神秀山水間闖富民發展路
    中共天台縣委書記楊玲玲現場開講。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11月28日電(記者 邵燕飛 範宇斌)「龍樓鳳闕不肯住,飛騰直欲天台去。」27日晚,站在浙江大學講臺上,中共天台縣委書記楊玲玲一登臺,通過一個短片,帶領大學生們走進了一個「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美麗縣域。
  • 天台:老舊小區改造「改」出幸福生活
    2021-01-11 11:14 |《天台報》 |記者 張曉瓊
  • 跨越三個世紀,來看天台這所建校150年小學的前世今生
    赤城街道第二小學誕生於1870年成長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從文明私塾到文明小學堂從城北小學再到如今的赤城二小這所老牌小學的歷史車輪幾代育人夢 百年二小情辦規範加特色學校 育合格加特長赤城街道第二小學赤城二小始建於1870年,初名為文明書院,後校名幾經變易
  • 中巖大地:取得發明專利證書
    中巖大地:取得發明專利證書 時間:2020年12月23日 20:31:20&nbsp中財網 原標題:中巖大地:關於取得發明專利證書的公告證券代碼:003001 證券簡稱:中巖大地 公告編號:2020-018 北京中巖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關於取得發明專利證書的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內容的真實
  • 天台人講故事┃張文鬱故事之「神燈」
    在天台民間,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故事傳說。張文鬱小時候就特別聰明,父母受到老乞丐送烏紗帽的啟發,心想,我家世代貧窮,也許發跡就發在這個兒子身上,因此,不管家裡多少困難,也熬筋苦膽讓他讀書。那時候,莪園村沒有學館,只有旁邊的下園徐村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