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蒂斯·李梅,美國航空兵少將,二戰英雄。二戰時,主持了對日本多個城市的轟炸,其中最大規模的,就是對東京的兩次大轟炸,人稱「李梅火攻」。
李梅
1944年,美國就已經開始對日本城市實行大規模戰略轟炸,意圖破壞日本的軍工廠,但由於日本的軍工生產是由大量小作坊加工零部件後,再由工廠組裝,美軍的轟炸看似熱鬧,對散布城市中的小作坊破壞力有限,日本的飛機、武器還是源源不斷的被生產出來。
B-29轟炸機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將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美軍開始嘗試燃燒彈戰術。美軍轟炸機部隊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對東京採取大規模燃燒彈攻勢,當晚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拋下大量凝固汽油彈,把東京約2.56平方千米的地方焚毀。這更堅定了李梅實施大規模夜間火攻的決心。
李梅決定在下次的任務中,拆除轟炸機上所有的槍炮炮塔以及彈藥,以減輕B-29的重量,以攜帶更多的燃燒彈,並在五千到六千尺(1500-2000米)的低高度間展開夜間轟炸。引發大火來震撼日本國民,破壞散布在居民區的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的小作坊,達到徹底癱瘓日本軍事工業的目的。1945年3月9日夜間,334架B一29從關島直撲東京,實行輪番地毯式轟炸,投下2000餘噸燃燒彈,市中心41平方公裡被夷為平地,26.7萬幢建築物付之一炬,共炸死燒死83793人(實際死亡可能超過9萬人),超過1923年9月1日東京大地震的死亡數(7.3萬人);另有10萬人被燒成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生產飛機零件的作坊一掃而空。
被轟炸後的東京
1945年5月9日夜間,300多架B一29轟炸機再次光臨東京,每架攜帶6噸燃燒彈,低空沿東京東隅田河飛行,輪番轟擊兩個半小時,將炸彈全部扔在居民密集區,56平方公裡面積地面上的一切被徹底燒光。飛機在250公裡外太平洋上仍可看到沖天火光。有幾處大火燃燒4天才慢慢熄滅。幾萬死難者都是因為燃燒耗盡氧氣而窒息死亡,尤以低洼區最為悲慘,著火、缺氧者爭相跳入河中求生,河裡漂滿如木炭一樣黑的屍體。人們爭相躲入堅固的明治座劇院,院內窒息而死的屍體互疊有2米之高。
遭到轟炸後的城市
美國轟炸機群又先後用燃燒彈轟炸日本各大城市,如大阪、名古屋、神戶,日本的軍事工業基本陷入癱瘓,在後續轟炸中,美軍會提前在要被轟炸的城市投放傳單,城市大量人口逃到農村,城市成為「死城」。
大規模的轟炸一直持續到8月,日本死於轟炸者約有50萬人,傷者數量更多,經濟陷入癱瘓。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大轟炸的主持者李梅,在二戰以後,因為對「日本航空自衛隊的建設作出巨大貢獻」而被日本授予「勳一等旭日大綬章」,這是日本的最高榮譽,本是由天皇親自頒發,但是這一次,天皇也覺得太沒面子,託人把勳章帶了過去,李梅拿到勳章也從不佩戴,寧可佩戴蘇聯政府頒發的勳章。
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有人說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犯賤的民族,誰揍它厲害,它就對誰越是服氣,歷史上的唐朝、明朝無不是如此,從這件事上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