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2020-12-09 文史公開課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梁啓超

我知道陳寅恪先生,是來自他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作為一個打小就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我高中那段時間正好因竹林七賢而對魏晉南北朝歷史勾起了興趣,找了本網上推薦比較多的書,一看就入了迷,最後記住了此書的演講者陳寅恪。

後來民國歷史看得多了,發現大多數民國時期的文人都逃不脫情感糾紛,這就顯得陳寅恪先生格外清麗脫俗。他不像胡適那樣擁有一堆博士頭銜,他甚至連一張文憑都沒有,卻掌握17國語言,靠著自己的學識受到了當世文人的尊重。

歷史學家傅斯年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另一位歷史學家鄭天挺則稱他為"教授的教授"日本人因為他的學問,從北平到港省,一直致力於邀請他前來授課,不惜重金相邀,卻換得個閉門羹。

就是這樣一位名譽古今的教授,晚年卻為一位煙花女子立了傳,這是為何?那位煙花女子又是誰?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陳先生的生平說起。

陳寅恪祖籍江西,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乃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說白了就是出生在高門大戶中,自幼飽讀詩書。一方面是家裡文化底蘊厚重,另一方面是值得在教育上投資,再加上陳寅恪本身在學識方面能力出眾,這使得他自小就積累了濃厚的國學基礎。

後來陳寅恪先去日本留學,再入復旦公學(復旦大學),隨後又去歐洲諸國遊歷,像是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等都有過他求學的背影。陳寅恪通曉17種語言真不是吹的,除了當時比較著名的德語、法語等列強語言外,像是梵文、希伯來文等較為小眾的語種他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按理來說他的求學經驗這麼豐富,再加上他本身學識又高,考取幾個博士不在話下,但實際上他自1910年求學以來,一個博士頭銜都沒用,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可以看出陳先生學習,不是為了學位,不是為了文憑,純粹是發自內心喜愛學習。

當時國內高校任教都是有門檻的,像是胡適就曾因為博士文憑未拿到手而進入高校任教引發了所謂的"假學歷"風波,但陳寅恪不一樣,他沒有學歷一樣被清華請去教學,並且不僅是教學生,更是教老師。

陳寅恪上課不拘課本,由於他本身學貫古今,經常講著講著就發散到其他內容上去了,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沒有一定底蘊的學生壓根聽不懂,反而很受教授們的歡迎。

北大教授季羨林就表示:"聽陳先生講課,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不武斷,不誇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地位高如朱自清等當代文壇頂尖人物,同樣私底下抄寫了一份陳寅恪的課表,專門在他上課的時候來旁聽。

這些教授們對於陳寅恪講課的追捧,無疑是他能力的最好證明,也難怪他被學生們稱為"太老師"——自己老師的老師,謂之為"太老師"。

文人不單單只有學識,還當有風骨。日軍侵華後一方面準備用武力快速佔領神州大陸,另一方面還想以文化輸出為輔,從根源上掐斷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對於一些當時的社會名流,尤其是著名文人大加招攬,陳寅恪及其父陳三立均在日軍招攬的名單之上。

陳三立此時已有85歲高齡,經不起長途奔波,因此沒有選擇跟隨大部隊一同前去昆明(當時遷移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高校合併而成,專為保留華夏研究與文化火種),而是絕食明志而亡

陳寅恪同樣拒絕了日軍的招攬,在治喪完畢後一同前去昆明,繼續教授那些寶貴的知識。當時由於戰亂,陳寅恪的諸多手稿被毀,他硬生生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記憶,再度復原了當初寫下的那些著作,將文化傳承下去。

但由於環境艱苦,加上他本身長期伏案勞作,精神撐得住身體卻出現了問題,先是右眼失明,之後就連左眼的視力也大大下降,幾乎到了看不見的地步,可以說再不治療他就將面臨徹底失明。

當時英國牛津大學對陳寅恪發出招攬,希望陳寅恪能夠來校教書,他本身不願,但眼睛之事一出,他也不得不前去英國,畢竟就醫療條件來說,當時國內的確跟國外相差甚遠。

學過那段歷史的人應當都知曉,為了阻止中國跟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取得聯繫,從而獲得幫助,日軍封鎖了中國海域,想要前去英國的陳寅恪被迫滯留在港省。

一聽到陳寅恪在港省,日軍立刻又圍了過來,先是請他去日偽區任大學教授,氣得陳寅恪直接大呼:"請走不送!"見請求不成日軍又開始用利益相許,給出20萬讓陳寅恪出面辦理刊物替日軍說話,又被陳寅恪罵了回去。而日軍送來的各種食物,同樣被陳寅恪往外丟。

這樣的國寶級教授大家都怕日軍會抱著"得不到就毀掉"的心態,因此國內文人學者們積極運作,終於將他從港省運回大陸,繼續在大學校園內培養祖國的未來。

但陳寅恪的眼睛始終是個大問題,1944年他徹底失明,之後他再去牛津大學診治,可由於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他只能抱著遺憾回國,無法親眼看著新中國成立騰飛。有的人失明後生命將變得一團糟,但陳寅恪失明後價值卻依舊在,他身邊有了小助理,依舊出任教授,並且整理各種典籍著作。

說了這麼多,為何陳寅恪要在晚年為煙花女子立傳呢?首先他立傳之人不是旁人,乃是明末清初女詩人柳如是,比起她的桃色傳聞,她的氣節更令人動容,為了大明江山寧願赴死,獲得了"其志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的評價。

陳寅恪之所以會選擇替柳如是立傳,說白了是借柳如是指代自己,這位教書育人一輩子的老教授,卻在晚年被指責為"封建主義的種族文化論者",這讓他氣得直接不再講課:"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同時寫下《柳如是別傳》,以柳如是的風骨明指自己身為文人的鐵骨錚錚。

1969年,被當世文人所推崇的"中國最為博學"的陳寅恪痛苦去世,卒年79歲,他熬過了日寇侵華,熬過了雙目失明,卻倒在了剛開春後的凜冽回寒中。

講故事要有始有終,那麼我們回到最開頭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上。這本書其實並非是陳先生親自撰寫,而是萬繩楠教授根據筆記整理而成,囊括了先生在演講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的所有內容,填補了其著作無系統的斷代史之作的空缺,因此這本書也被譽為"稀世之珍"

本書原價108,現在小編給大家爭取到了折扣價僅需68,這個優惠力度非常大,可能下一次點開優惠就失效了,因此如果你也對陳先生的學問有興趣,就一定不可放過此書。

相關焦點

  • 一代大師陳寅恪,為何花費數十年,只為一個風塵女子立傳?
    作為一名國學大師的他晚年生活不可謂不悽慘,不僅眼睛看不見東西,甚至連自己的雙腿也是患有頑疾,行走不便。只能依靠口述讓他人代筆完成寫作,這部作品便是陳寅恪著作《柳如是別傳》,在他全部作品當中這一部算得上是花費時間最長的一部,在經歷了長期的準備後,這部作品終於公布於世。
  • 陳寅恪遺作為「妓女立傳」,太過分?王焱:她是中華文化託命之人
    遂而歷時十年之久,於1963年竣稿,完成了這部最終的遺作《柳如是別傳》,一部為"妓女立傳",高達八十餘萬字的煌煌巨作,正如他的助手黃萱曾經的感慨其創作之艱:"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
  • 緬懷:大師陳寅恪,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二、「教授的教授」姚從吾說:「陳寅恪先生為教授,則我們只能當一名小助教而已。傅斯年也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胡適則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記中稱:「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就連自視甚高的劉文典後來也承認,西南聯大文學院真正的教授只有「兩個半」,陳寅恪便是其中的一個,他自己只能算半個。
  • 此清華教授:據我推論,華佗可能是印度人
    毫無疑問,華佗在中醫領域中的地位超然,相信很多看過三國的人,腦海中都會浮現一副關公刮骨療毒的畫面。華佗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傑出的醫學家,被中國人譽為神醫、醫術聖人,特別是發明了麻沸散,還發明了外科手術,開刀治病的方法,開啟了人類外科手術的先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一生都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而且他還為後世之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醫學著作,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比如拆字聯就有: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東兩點即為「凍」字,西兩點即為「灑」字,而下聯也很工整,橫七刀是為「切」,豎八刀是為「分」,上下兩聯對得十分巧妙頗有趣味。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沈衛榮:陳寅恪與佛教和西域語文學研究
    所以,在回國之前他立志要以佛教和中亞(西域)語文學研究為其未來學術研究之重點,以在中國開創佛教和西域語文學研究的學術新風尚。可見,陳寅恪用心學習梵文、巴利文的目的是並不是要當一名職業的梵文和印度學家,而主要是為了研究中國的佛教,即先要識字,學好梵文、藏文是為了讀懂漢文佛典,通過梵文、藏文和漢文佛經的對勘,來糾正漢譯佛典及其註疏中因為譯著者不擅梵文、望文生義而出現的各種錯誤,進而考察由佛教的傳播而帶來的中印文化互動、交流的歷史,研究佛教對於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深刻影響。
  • 「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
    紀念義寧陳門五傑暨陳寅恪誕辰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江西修水召開,茲以《「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參與會議討論。 一、「四覺草堂」,以山名堂 同治元年(1862)秋天,陳寶箴在江西義寧竹塅老家建了一座讀書樓,取名為「四覺草堂」。而且,陳寶箴晚年也以「四覺老人」自號。 何謂「四覺」?
  • 陳寅恪跪拜王國維、胡適在蔣介石面前的二郎腿……那個時代書生的姿勢
    節日來到陳寅恪教授家裡的系主任,徹底脫去了平日西裝革履的裝束,一襲乾淨整潔的長衫,布鞋皂襪,一派民國風度。見到陳寅恪先生的剎那,劉節教授便親切地喊一聲先生,撩起長衫,跨前一步,跪拜行禮。陳寅恪(右起第二位)1956年8月31日攝於宅前,左一為劉節。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老師出上聯「孫行者」,下聯學生對「胡適之」,清華教授:滿分對聯,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彼此之間很喜歡互相出對聯。其實,上世紀的時候,學堂裡還都是會教授對對聯的,現在很多老先生都會對對聯。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對聯雖然只有短短數字,卻蘊藏著極高的文化素養,它在後期的發展中演變為春聯,開始帶有眾人的祈福祈禱,由文學模式化身為辭舊迎新的紐帶,價值不言而喻!對聯流傳至今是必然還是僥倖?對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地位有目共睹,獨一無二的漢字在清末民初都差點被廢,唯獨對聯流傳至今,由此可見它的魅力之大!清末民初是一個文化極為動蕩的年代,西方列強侵入中國後,西方的開放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思想有了激烈的碰撞融合,一些較為激進的人打著救國救民的幌子想要廢除誕生於封建時期的漢字。
  • 女子「蘭交大」門口控訴教授「騙炮」,校方:不管,非本校女生
    在教師節前後,各學校的老師或多或少的都會收到學生們的禮物,有的是鮮花賀卡,也有的可能是問候,可是在日前,「蘭交大」的一名教授,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禮物」,有一名女子在校門口舉牌控訴這名教授欺騙了她的感情,答應結婚才發生關係,但是事後教授不承認了,她就做了個噴繪在校門口曝光了這名教授
  • 蘭州交大門口,一女子聲討某教授「騙炮」,校方巧妙回應!
    教師節前後,各校教師或少或多地都會收到學生禮物,有的送花,有的送卡片,有的送祝福,但日前,「蘭交大」一位教授意外地收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禮物」,一位女子在校門口舉著海報,聲討一位教授的消息迅速傳開,並引來眾多網友的熱議,有部分網友對此表示支持
  • 不生不死最堪傷——陳寅恪與傅斯年結局是一代學人的縮影和素描
    同事傅斯年和陳寅恪歸國後,前者出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闢南國學術一代新風,後者出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成為「教授中的教授」。後來蔡元培先生授命組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傅斯年極力說服蔡元培同意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擔任史語所第一人創始所長。
  • 葛兆光 | 預流的學問:重返學術史中看陳寅恪的意義
    陳寅恪,1947年文|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資深教授關於20世紀前30年的世界史學格局,學界一般認為,活躍於19世紀的、以蘭克為代表的西方實證主義史學仍佔統治地位。
  • 鄭強教授為何調任名不見經傳的太原理工,而不是轉任名牌大學?
    鄭強教授主要研究:聚合物流變學、多組分聚合物材料結構與性能、高分子複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多相、多組分複雜高分子填充體系流變學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被國際上譽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變「兩相」模型。曾先後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等課題、經費總額度3000餘萬元。
  • 在中國,成為講席教授到底有多厲害?
    在西方國家,教授向來是有著很高的學術聲望和社會地位的人。這些年,隨著國內文化復興,知識分子的地位也水漲創高,教授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學術頭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重,而講席教授,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講席教授一職,在各個國家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講席教授都作為教授中的最高級別而存在,只有某一個研究領域建樹奇高,著作等身之人才能勝任。那麼,在今天的中國,講席教授到底有多厲害,地位到底有多高?
  • 「以結婚騙炮」蘭州女子曝教授騙感情!校方:不實!馬某是副教授
    男女之間的感情交往,必須要真誠坦蕩,尤其是戀愛中的男女,如果是以結婚為目的,有些行為更應該慎重。近日在,蘭州一所大學門口,一名年輕女子手舉海報,舉報該校一名副教授,打著結婚的幌子騙她發生關係以後,將其拋棄!事件的原委到底怎樣?是真還是假?
  • 讀創讀書|文史學者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王國維為何在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近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新著《王國維和陳寅恪》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