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梁啓超
我知道陳寅恪先生,是來自他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作為一個打小就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我高中那段時間正好因竹林七賢而對魏晉南北朝歷史勾起了興趣,找了本網上推薦比較多的書,一看就入了迷,最後記住了此書的演講者陳寅恪。
後來民國歷史看得多了,發現大多數民國時期的文人都逃不脫情感糾紛,這就顯得陳寅恪先生格外清麗脫俗。他不像胡適那樣擁有一堆博士頭銜,他甚至連一張文憑都沒有,卻掌握17國語言,靠著自己的學識受到了當世文人的尊重。
歷史學家傅斯年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另一位歷史學家鄭天挺則稱他為"教授的教授"。日本人因為他的學問,從北平到港省,一直致力於邀請他前來授課,不惜重金相邀,卻換得個閉門羹。
就是這樣一位名譽古今的教授,晚年卻為一位煙花女子立了傳,這是為何?那位煙花女子又是誰?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從陳先生的生平說起。
陳寅恪祖籍江西,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乃是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說白了就是出生在高門大戶中,自幼飽讀詩書。一方面是家裡文化底蘊厚重,另一方面是值得在教育上投資,再加上陳寅恪本身在學識方面能力出眾,這使得他自小就積累了濃厚的國學基礎。
後來陳寅恪先去日本留學,再入復旦公學(復旦大學),隨後又去歐洲諸國遊歷,像是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等都有過他求學的背影。陳寅恪通曉17種語言真不是吹的,除了當時比較著名的德語、法語等列強語言外,像是梵文、希伯來文等較為小眾的語種他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按理來說他的求學經驗這麼豐富,再加上他本身學識又高,考取幾個博士不在話下,但實際上他自1910年求學以來,一個博士頭銜都沒用,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個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可以看出陳先生學習,不是為了學位,不是為了文憑,純粹是發自內心喜愛學習。
當時國內高校任教都是有門檻的,像是胡適就曾因為博士文憑未拿到手而進入高校任教引發了所謂的"假學歷"風波,但陳寅恪不一樣,他沒有學歷一樣被清華請去教學,並且不僅是教學生,更是教老師。
陳寅恪上課不拘課本,由於他本身學貫古今,經常講著講著就發散到其他內容上去了,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沒有一定底蘊的學生壓根聽不懂,反而很受教授們的歡迎。
北大教授季羨林就表示:"聽陳先生講課,如剝蕉葉,愈剝愈細愈剝愈深,不武斷,不誇大,不歪曲,不斷章取義",地位高如朱自清等當代文壇頂尖人物,同樣私底下抄寫了一份陳寅恪的課表,專門在他上課的時候來旁聽。
這些教授們對於陳寅恪講課的追捧,無疑是他能力的最好證明,也難怪他被學生們稱為"太老師"——自己老師的老師,謂之為"太老師"。
文人不單單只有學識,還當有風骨。日軍侵華後一方面準備用武力快速佔領神州大陸,另一方面還想以文化輸出為輔,從根源上掐斷中華民族的靈魂,因此對於一些當時的社會名流,尤其是著名文人大加招攬,陳寅恪及其父陳三立均在日軍招攬的名單之上。
陳三立此時已有85歲高齡,經不起長途奔波,因此沒有選擇跟隨大部隊一同前去昆明(當時遷移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由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高校合併而成,專為保留華夏研究與文化火種),而是絕食明志而亡。
陳寅恪同樣拒絕了日軍的招攬,在治喪完畢後一同前去昆明,繼續教授那些寶貴的知識。當時由於戰亂,陳寅恪的諸多手稿被毀,他硬生生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記憶,再度復原了當初寫下的那些著作,將文化傳承下去。
但由於環境艱苦,加上他本身長期伏案勞作,精神撐得住身體卻出現了問題,先是右眼失明,之後就連左眼的視力也大大下降,幾乎到了看不見的地步,可以說再不治療他就將面臨徹底失明。
當時英國牛津大學對陳寅恪發出招攬,希望陳寅恪能夠來校教書,他本身不願,但眼睛之事一出,他也不得不前去英國,畢竟就醫療條件來說,當時國內的確跟國外相差甚遠。
學過那段歷史的人應當都知曉,為了阻止中國跟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取得聯繫,從而獲得幫助,日軍封鎖了中國海域,想要前去英國的陳寅恪被迫滯留在港省。
一聽到陳寅恪在港省,日軍立刻又圍了過來,先是請他去日偽區任大學教授,氣得陳寅恪直接大呼:"請走不送!"見請求不成日軍又開始用利益相許,給出20萬讓陳寅恪出面辦理刊物替日軍說話,又被陳寅恪罵了回去。而日軍送來的各種食物,同樣被陳寅恪往外丟。
這樣的國寶級教授大家都怕日軍會抱著"得不到就毀掉"的心態,因此國內文人學者們積極運作,終於將他從港省運回大陸,繼續在大學校園內培養祖國的未來。
但陳寅恪的眼睛始終是個大問題,1944年他徹底失明,之後他再去牛津大學診治,可由於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他只能抱著遺憾回國,無法親眼看著新中國成立騰飛。有的人失明後生命將變得一團糟,但陳寅恪失明後價值卻依舊在,他身邊有了小助理,依舊出任教授,並且整理各種典籍著作。
說了這麼多,為何陳寅恪要在晚年為煙花女子立傳呢?首先他立傳之人不是旁人,乃是明末清初女詩人柳如是,比起她的桃色傳聞,她的氣節更令人動容,為了大明江山寧願赴死,獲得了"其志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的評價。
陳寅恪之所以會選擇替柳如是立傳,說白了是借柳如是指代自己,這位教書育人一輩子的老教授,卻在晚年被指責為"封建主義的種族文化論者",這讓他氣得直接不再講課:"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同時寫下《柳如是別傳》,以柳如是的風骨明指自己身為文人的鐵骨錚錚。
1969年,被當世文人所推崇的"中國最為博學"的陳寅恪痛苦去世,卒年79歲,他熬過了日寇侵華,熬過了雙目失明,卻倒在了剛開春後的凜冽回寒中。
講故事要有始有終,那麼我們回到最開頭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上。這本書其實並非是陳先生親自撰寫,而是萬繩楠教授根據筆記整理而成,囊括了先生在演講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的所有內容,填補了其著作無系統的斷代史之作的空缺,因此這本書也被譽為"稀世之珍"。
本書原價108,現在小編給大家爭取到了折扣價僅需68,這個優惠力度非常大,可能下一次點開優惠就失效了,因此如果你也對陳先生的學問有興趣,就一定不可放過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