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2021-01-10 老柴談教育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老師出上聯「孫行者」,下聯學生對「胡適之」,清華教授:滿分

對聯,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彼此之間很喜歡互相出對聯。其實,上世紀的時候,學堂裡還都是會教授對對聯的,現在很多老先生都會對對聯。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學校裡語文教學裡把這一項去掉了。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個故事就和對對聯有關。

1932年,時值民國,清華大學正在準備新生入學考試。當時,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人劉文典邀請著名大師陳寅恪幫忙出試題。

當時,陳寅恪出了這麼一道對聯題,他的上聯只有短短的三個字:孫行者。乍一看,有點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是和《西遊記》有關嗎?

拿到考題的學生們,一時也不明所以,很多人都把思路往《西遊記》上靠。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西遊記裡的,什麼沙悟淨、豬八戒、牛魔王之類的。

可是,陳寅恪堂堂一位大師級人物,出的題目肯定有其深意吧!所以這些和西遊記相關的答案,最後都是做不及格處理。

有一些水平高一些的學生,考慮到了孫行者三個字之間的平仄之分,也有人回答出祖衝之這樣的答案。這樣的答案比前面提到的要好多了,但是在陳寅恪的心裡仍然還不能滿意,勉勉強強給了及格分。

直到一個叫做周祖謨的學生出現,陳寅恪才算等來了自己心目中的滿分答案。

周祖謨給出的下聯是:胡適之。胡適?想必你覺得更不明白了吧!

那就讓我們來聽聽出題者陳寅恪的解釋!「出題的靈感來自於蘇軾的「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這兩句詩,「韓盧」是犬名,「行退」是步履動詞,者和之是虛詞。此聯基本可以算得上中國對仗文學的巔峰作品。我欲效仿此聯,便出了個孫行者。之所以說胡適之對得妙,是因為(胡)猢猻都是指猿猴,行者與適之音韻皆可相對。」

能對出胡適之這個下聯的,當然也不是一般人。周祖謨日後也成為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在語言學領域頗有建樹。

從這個歷史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清華入學考試的出題方式非常自由,選拔人才的方式也非常自由,教授在選拔人才過程中的決定權也很大,也因此選拔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人才,有時候也能夠對一些偏科的優秀人才破格錄用。不得不感慨,那時候的學術自由的氛圍,如今是找不到了!

關於這個對聯,大家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清華學子和外校學子的角逐,他用三個字令清華學子啞口無言民國時期出現過很多新鮮事物,大多是在歌頌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這期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發人深省的對聯事件。清華大學作為莘莘學子的聚集地,才子云集、人才輩出,一個清華的教授在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孫行者」的上聯,但是課堂上有一半的學生交了白卷、另一半的學生答非所問,只有一個學生令這位教授刮目相看、眾人為他的答案拍手叫好。他所對的下聯是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寓意?這位學生後來如何了?提出「孫行者」上聯的名叫陳寅恪,陳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大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有目共睹。
  • 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多數人交白卷,只一人得滿分,他是誰
    1932年,清華大學在舉行新生入學考試時,國學大師陳寅恪出了一個三字對聯。一般來說,以對對子為試題,通常是由考官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而陳寅恪的上聯可以說非常簡單,也可以說非常難。說它簡單,是因為上聯只有三個字:「孫行者」;而說它難,是因為據說當時參加考試的一半考生都在這一題上交了白卷,只一人得滿分,他是誰呢?
  • 清華大學出了道對對子,上聯「孫行者」,那麼下聯對什麼呢?
    1932年,當時國學界赫赫有名的陳寅恪教授應邀出了這一年的清華大學國文招生考試卷。除了一道名為「夢遊清華園」的作文題外,陳寅恪教授還罕見的出了道對對子的題目,以此來考察考生的國學水平。而這道對對子的題目很簡單,上聯為「孫行者」,考生只要對出下聯即可。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多數考生交白卷,僅一人滿分,名字耳熟
    陳寅恪就匆匆忙忙制定了一套試卷,作文題目就叫《夢遊清華園記》,看上去就非常普通,他還「別出心裁」取了一道「對對子」題目,上聯:孫行者。一張試卷,不到三個小時他就完成了,劉文典看了一眼,雖然覺得有些奇怪,不過是陳寅恪出的題目,他也沒有多想。
  • 民國最有個性的語文題:上聯孫行者,請問下聯?
    當然那些因為空白而獲零分的試卷不在這範圍內,我們所討論的是那些雖然與立意不符合,卻大膽表達自己真實想法,極有個人的作文。但在民國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次考試,奇葩的不是答案,而是試卷本身。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當時清華大學的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就邀請了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教授為國文考試代擬題目。
  • 清華導師出題三個字「孫行者」有一半人答不上來,只有一人得滿分
    清華大學如今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為有名氣的學校,建校至今百年來,清華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將清華稱為一流大學,這也是當之無愧的,民國時期,學術之風自由,那個時候的清華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夢中象牙塔般的存在。
  • 上聯:「牛魔王,芭蕉扇,可大可小」,高手腦洞大開對下聯,絕了
    這個上聯是一個同音聯,除了最後一個「上」字外,其它三個詞「蜻蜓」、「輕停」、「青亭」都是一個讀音,十分不簡單。據說在場所有公子硬是對不出下聯,只好假裝沒有聽到,直到現代才被機智的網友們對出了下聯:蜜蜂覓蜂密楓間。對聯在古代很風靡,到了近現代也一樣備受文壇名家推崇。
  • 上聯「工要出頭就得幹」,下聯難倒一片網友,你能對出來嗎?
    對聯講究的是平仄協調,上聯和下聯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上聯某個位置是名詞,下聯也要在相同位置上以名詞相對,這樣才是符合規則的。想要對好一副對聯並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如果看到「春花」就對「秋月」,看到「短木」就對「長舟」,這屬於模式化的「浪對」,對聯也就失去了意義。而真正一副好的對聯,絕非是拘泥於形式上的,更多的是在意境的表達上略勝一籌。
  • 了解對聯的基礎常識,上聯和下聯有什麼區別
    了解對聯的基礎常識,上聯和下聯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也叫對子、楹聯。它由上聯、下聯和橫批組成,上聯和下聯雖字數相同,屬於一個整體,結構相同或相近,但在音調平仄、空間大小、內容因果、時間先後等四個方面有所區別。一、音調平仄。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
  • 老闆出上聯,「士要翻身就得幹」,員工對的下聯解氣
    工作閒暇時,老闆會經常和我們一起聊水滸、品三國,時不時還會吟幾首詩、對幾個對聯什麼的。在和諧有趣的文化氛圍裡,讓我們徹底的忘記了工作的辛勞,得到了全面放鬆。有一天臨近下班前,老闆跑到我們辦公室又像往常一樣聊起了《三國演義》。
  • 上聯「八戒洗澡,豬下水」,才子給出的下聯堪稱經典!
    在現代,我們只有在過春節時才有機會接觸到對聯。而在古代,對聯十分常見。各個商鋪的大門兩旁都會掛著刻著對聯的牌匾。經濟情況窘迫的讀書人也會寫上幾幅對聯拿到市集上販賣。在酒桌上,文人墨客也會使用對對子的方式來助興。坊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對聯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經典的小故事。
  • 老翁上聯「半聾半啞半糊塗」,才女聽到後對出下聯,妙不可言
    想要對好一副對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如果完全依靠規律,就有一種買櫝還珠的感覺,反而不美。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平仄押韻,上聯和下聯的詞彙要一一對應,不能有缺字或者多字的情況發生。比如看到「天」,我們自然會想到「地」,「短木」也會和「長舟」相對,這些就是對聯的規矩,只要我們熟讀熟記,自然不在話下。
  • 上聯「三斤四兩五花肉」,紀曉嵐對出下聯,在場之人紛紛叫好!
    有一日紀曉嵐和文人雅士在一起喝酒吃肉,既然都是文化人聚在一起,自然要吟詩作賦,酒過三巡大家覺得吟詩又不過癮,其中有一位就提議,以對對聯的方式來娛樂,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響應。有位書生自恃才高,就當場出了一副上聯「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 秀才出上聯:品學縱優,奈何臺上考官無我父!下聯一出直戳人心
    朱元璋喜歡對對聯可謂是人盡皆知,因為他看到什麼都能對出個上聯來。當年攻打姑蘇時,便在軍中對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這樣一統江山大氣魄的上聯,而劉伯溫則最能了解他的心境,對以「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後來朱元璋果然做到了「吞吳」,一統天下。定都南京後的第一個春節,自然是喜上加喜,於是他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自親觀。」有文化了就是不一樣,提出的要求都這麼有書香氣息。
  • 河北人出上聯「河北名將,顏良文丑」,江蘇人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史上最牛對聯數不勝數,有最長最短最深度,今天所說的這個對聯是最燒腦且最「有地域特色」的對聯。為什麼說這個對聯較為燒腦呢? 一、上聯:河北名將,顏良文丑眾 首先,來看一下這個對聯的出處,它是由河北人傾心打造,河北人根據自己地區名人的特點,出了這麼一個上聯,叫做「河北名將,顏良文丑眾」。
  • 上聯:「花和尚大鬧野豬林」,下聯太經典了
    清朝乾隆年間,福州府有一秀才,人稱張秀才,此人才華橫溢,善於吟詩作對,但其心性驕傲,自視甚高,看不起一般的農夫百姓,一天,這張秀才閒來無事,便一人來到了郊外,上山遊玩,一路上風景迷人,邊吟詩作對,邊欣賞美景,非常的愜意。
  • 山東出上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陝西給的下聯成絕唱
    山東出上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陝西給的下聯稱絕唱筆者今天與大家講一則有關對聯文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文化古國,中國有著許多古老的文明、文化,而對聯文化就是其中極具的特色的一種文化,毫不誇張地講,對聯文化從古至今,對人們都是有著極大的影響的
  • 上聯: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對聯愛好者對出的下聯令人讚嘆
    後來,有一個神童對出了下聯「籠中鳥,倉中谷,有架必跳,有價比糶(tiào)。」神童給出的這幅下聯,對得十分工整,意境也是恰到好處,讓人讀完後不禁拍案叫絕。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上聯,同樣是流傳於民間。
  • 「胡適之」對「孫行者」,被稱為千古絕對,你認可嗎?
    在近代文學史上,有兩個與對對子有關的公案,最為人稱道。魯迅先生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老師壽鏡吾常用對對子來考學生的才思,增進知識。有一次,壽老先生出了個上聯:「獨角獸」,讓學生來對。三味書屋學生對的下聯五花八門,有對「兩頭蛇」的,有對「三腳蟾」的,有對「四眼狗」的,有對「六耳猴」的,有對「九頭鳥」的……結果,先生都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