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老師出上聯「孫行者」,下聯學生對「胡適之」,清華教授:滿分
對聯,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彼此之間很喜歡互相出對聯。其實,上世紀的時候,學堂裡還都是會教授對對聯的,現在很多老先生都會對對聯。只不過,現在我們的學校裡語文教學裡把這一項去掉了。
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個故事就和對對聯有關。
1932年,時值民國,清華大學正在準備新生入學考試。當時,清華大學國文系主人劉文典邀請著名大師陳寅恪幫忙出試題。
當時,陳寅恪出了這麼一道對聯題,他的上聯只有短短的三個字:孫行者。乍一看,有點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是和《西遊記》有關嗎?
拿到考題的學生們,一時也不明所以,很多人都把思路往《西遊記》上靠。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西遊記裡的,什麼沙悟淨、豬八戒、牛魔王之類的。
可是,陳寅恪堂堂一位大師級人物,出的題目肯定有其深意吧!所以這些和西遊記相關的答案,最後都是做不及格處理。
有一些水平高一些的學生,考慮到了孫行者三個字之間的平仄之分,也有人回答出祖衝之這樣的答案。這樣的答案比前面提到的要好多了,但是在陳寅恪的心裡仍然還不能滿意,勉勉強強給了及格分。
直到一個叫做周祖謨的學生出現,陳寅恪才算等來了自己心目中的滿分答案。
周祖謨給出的下聯是:胡適之。胡適?想必你覺得更不明白了吧!
那就讓我們來聽聽出題者陳寅恪的解釋!「出題的靈感來自於蘇軾的「前生恐是盧行者,後學過呼韓退之」這兩句詩,「韓盧」是犬名,「行退」是步履動詞,者和之是虛詞。此聯基本可以算得上中國對仗文學的巔峰作品。我欲效仿此聯,便出了個孫行者。之所以說胡適之對得妙,是因為(胡)猢猻都是指猿猴,行者與適之音韻皆可相對。」
能對出胡適之這個下聯的,當然也不是一般人。周祖謨日後也成為了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在語言學領域頗有建樹。
從這個歷史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清華入學考試的出題方式非常自由,選拔人才的方式也非常自由,教授在選拔人才過程中的決定權也很大,也因此選拔出了非常多的優秀人才,有時候也能夠對一些偏科的優秀人才破格錄用。不得不感慨,那時候的學術自由的氛圍,如今是找不到了!
關於這個對聯,大家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