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考試出上聯「孫行者」,多數人交白卷,只一人得滿分,他是誰

2020-12-22 話花草

引言

我國對聯的文化可說是源遠流長, 根據《蜀檮杌》記載,我國最早的對聯始於五代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對聯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一副好的對聯,可以將漢語的韻律、結構展示得淋漓盡致,如果能巧用歷史典故,無疑又是一個加分項。

1932年,清華大學在舉行新生入學考試時,國學大師陳寅恪出了一個三字對聯。一般來說,以對對子為試題,通常是由考官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而陳寅恪的上聯可以說非常簡單,也可以說非常難。說它簡單,是因為上聯只有三個字:「孫行者」;而說它難,是因為據說當時參加考試的一半考生都在這一題上交了白卷,只一人得滿分,他是誰呢?

▲陳寅恪舊照

01

他就是當時年僅18歲的周祖謨。周祖謨相較於陳寅恪來說,沒有那麼有名氣,但是周祖謨在我國文字、音韻和文獻等方面卻是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特別是對於古語言文學文獻的校正和整理工作,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一人。

而在1932年的時候,陳寅恪早已是聲名顯赫的國學大師,而此時的周祖謨雖然籍籍無名,卻同時考上了北京大學的中文系和清華大學的英語系。在那次清華的國文考試中,陳寅恪對周祖謨的下聯頗為讚賞,那麼周祖謨所對出的下聯到底是什麼呢?

▲周祖謨舊照

是「胡適之」。「孫行者」對「胡適之」?大家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這樣的對聯聽起來不像朗朗上口,除了同為人名之外,好像沒有太大聯繫。但事實上,這副對聯是一副無情對。

02

中國的對聯有很多種稱呼,又叫做對偶、楹聯、春聯、門對等等,是中國文字上的一種對偶文學,最早是起源於桃符。對聯是漢語語言中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有各方面的講究和要求,對仗工整字數相同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按照字數、形式、含義等等又有不同的分類。而陳寅恪所出的這一副對聯就是一種「無情對」。

▲中國的對聯

「無情對」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另一副無情對。據說晚清名臣張之洞某日在北京陶然亭中宴請賓客的時候,有人為了助興提議當場對對子。因為都是讀書人,所以對這個建議當然紛紛附和。有一個人說出了一句上聯:「樹已千尋難縱斧。」大家還在思考如何做對的時候,張之洞已經笑著說:「果然一點不相干。」

03

如果不是對「無情對」都有了解的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張之洞已經對出了下聯。這句下聯與上聯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繫,還真正是「一點不相干」。但是把這上下聯的每一個字拆開來看,就對得上了。

▲張之洞寫字舊照

「果」對「樹」,它們都是植物樹木上的組成部分;「已」對「然」;「一點」對「千尋」,它們都是形容量、次的詞語;「難」對「不」,互為反義;「斧」對「幹」,這是兩種兵器,「幹」最早也是武器的意思,也有盾牌、護盾的含義。「幹戈」中的「幹」與「戈」就是指的兩種兵器。

所以張之洞此對一出,現場的文人們恍然大悟,紛紛拍案叫絕。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所謂「無情對」,其實講究的是上下聯,每個字分開可以相對應,但是內容卻要「一點不相干」。正如《左傳·僖公四年》中所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樣的對聯其實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文字遊戲,上下聯通常自說自話,但是仔細一看,每一個字又能相互對應。人們在讀這種對聯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非常詭譎有趣的感覺。

▲無情對

所以我們現在回頭看一看陳寅恪和周祖謨的這副對聯:「孫行者」對「胡適之」,「孫」和「胡」都是姓氏,「行」和「適」,都是動詞,有「到達」的意思;「者」對「之」,文言文中常常用到的「之乎者也」,都是虛詞。所以說這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將中文的名詞、虛詞、實詞等等都囊括在其中,對得相當妥帖精妙。後來陳寅恪自己也承認,「胡適之」就是他心目中的最佳答案。

結語

中國在對對子這一文化傳統上,有著許許多多有趣的形式。也有很多對聯非常經典,到現在人們還在口口相傳。陳寅恪所出的「孫行者」這個上聯其實還有一個下聯,也相當不錯,那就是「祖衝之」。大家可以按照無情對的方式來拆解一下,就能看出其妙趣之所在。

參考資料:

《蜀檮杌》

《左傳·僖公四年》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老師出上聯「孫行者」,下聯學生對「胡適之」,清華教授:滿分對聯,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彼此之間很喜歡互相出對聯。其實,上世紀的時候,學堂裡還都是會教授對對聯的,現在很多老先生都會對對聯。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多數考生交白卷,僅一人滿分,名字耳熟
    羅斯福在許多人的建議下,開始退還一部分庚子賠款,並規定這筆退款只能用作教育事業,1909年,遊美學務處在北京設立;1911年更名為清華學堂;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經過百餘年的變遷,這所學校也成為了今天的第一學府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第一學府,清華大學為什麼會出現對聯這種怪題呢?這還得歸咎一個人。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清華學子和外校學子的角逐,他用三個字令清華學子啞口無言民國時期出現過很多新鮮事物,大多是在歌頌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這期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發人深省的對聯事件。清華大學作為莘莘學子的聚集地,才子云集、人才輩出,一個清華的教授在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孫行者」的上聯,但是課堂上有一半的學生交了白卷、另一半的學生答非所問,只有一個學生令這位教授刮目相看、眾人為他的答案拍手叫好。他所對的下聯是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寓意?這位學生後來如何了?提出「孫行者」上聯的名叫陳寅恪,陳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大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有目共睹。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 清華導師出題三個字「孫行者」有一半人答不上來,只有一人得滿分
    清華大學如今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為有名氣的學校,建校至今百年來,清華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因此,將清華稱為一流大學,這也是當之無愧的,民國時期,學術之風自由,那個時候的清華對很多人而言,都是夢中象牙塔般的存在。
  • 清華大學出了道對對子,上聯「孫行者」,那麼下聯對什麼呢?
    1932年,當時國學界赫赫有名的陳寅恪教授應邀出了這一年的清華大學國文招生考試卷。除了一道名為「夢遊清華園」的作文題外,陳寅恪教授還罕見的出了道對對子的題目,以此來考察考生的國學水平。而這道對對子的題目很簡單,上聯為「孫行者」,考生只要對出下聯即可。
  • 民國最有個性的語文題:上聯孫行者,請問下聯?
    文/六六歷史故事每年高考除了分數、狀元、學校之外,還有一個方面最受大家關注,那就是語文作文,滿分的作文就固然精彩,讀之讓人賞心悅目,此外每年讓人打開眼界的零分作文,也未嘗不是一道風景。但在民國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次考試,奇葩的不是答案,而是試卷本身。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當時清華大學的國文系主任劉文典就邀請了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教授為國文考試代擬題目。但當時陳寅格已經決定去北戴河休養,且第二日就要前去,因此匆匆擬定試題,作文題目叫做《夢遊清華園記》。另外一題就是「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問下聯該如何對。
  • 上聯:「牛魔王,芭蕉扇,可大可小」,高手腦洞大開對下聯,絕了
    據說古代有位姓唐的公子,正和一群才子們在亭子裡吟詩作賦,上菜的丫環看見才子們十分得意的樣子,便隨口出了個上聯:蜻蜓輕停青亭上。這個上聯是一個同音聯,除了最後一個「上」字外,其它三個詞「蜻蜓」、「輕停」、「青亭」都是一個讀音,十分不簡單。據說在場所有公子硬是對不出下聯,只好假裝沒有聽到,直到現代才被機智的網友們對出了下聯:蜜蜂覓蜂密楓間。
  • 「胡適之」對「孫行者」,被稱為千古絕對,你認可嗎?
    在古代科舉考試和其他一些考試中,有的試題也以對對子的形式出現。在近代文學史上,有兩個與對對子有關的公案,最為人稱道。魯迅先生小時候在「三味書屋」讀書時,老師壽鏡吾常用對對子來考學生的才思,增進知識。有一次,壽老先生出了個上聯:「獨角獸」,讓學生來對。
  • 上聯「工要出頭就得幹」,下聯難倒一片網友,你能對出來嗎?
    比如一副著名的拆字聯,上聯是「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這副對聯的難度在於,「凍」和「灑」是兩點水和三點水的結構,然後又是東西方位,所以後文說「東二點,西三點」,可謂是精妙絕倫,想要對出這樣的上聯,需要動很多腦筋。
  • 老闆出上聯,「士要翻身就得幹」,員工對的下聯解氣
    突然,同事「肥佬」肚子咕咕叫了一下,他趕忙抓住機遇,順口說道:「老闆,又有好久沒請哥幾個吃飯了吧!正好大夥都餓了,要不一會邊吃邊匯報工作?」只見老闆面不改色的答應道:「就你這身材總記得吃!不如我出個上聯,今晚要是誰對出來了我就請誰吃火鍋,大家看怎麼樣?」
  • 一年級語文期末考試,全班四十人一人滿分,老師:做好4點考滿分
    現在孩子們的考試真的是越來越難了,最近有老師在網上曬出了某學校一年級語文期末考試的一套題,不僅僅題量很大,而且難度也是很高的。某班級拿著這套題做了一次小測驗,全班40人,獲得滿分的只有一人,實在是讓老師們也不得不說,這套題要想全部做對,獲得滿分實在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 清華附小校長:一年級看圖寫話作文練習35篇,練熟考試衝刺滿分!
    清華附小校長:一年級看圖寫話作文練習35篇,練熟考試衝刺滿分!作文是語文必考的題型。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在一二年年級學習中,寫作其實就早早出現了。一年級的看圖寫話其實就是最基礎的作文練習了。一年級的看圖寫話相信也是現階段學生的難題了,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主要是考察拼音字詞以及句子的掌握,看圖寫話是考察孩子理解想像能力,通過觀察圖畫,用自己的話來表達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告訴大家自己的觀點。所以老師給大家整理一年級看圖寫話作文訓練35篇,給孩子列印練習好,考試考滿分。
  • 小鳳仙獻祭蔡鍔之對聯為代寫,陳寅恪曾以「孫行者」出經典「無情對」
    後來的人圖省事,只分別寫上神荼、鬱壘四個字就行了。漸漸地,人們開始用吉祥祝語替代神荼、鬱壘,這就是春聯了。而另一種說法是,第一副春聯的作者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的國君孟昶。公元964年,臨近過年時,孟昶命大臣書寫新的桃符,他嫌寫得不好,於是自己寫了兩句。據說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 那個高考成績接近滿分,卻被清華北大拒收的王德民,後來怎樣了?
    提起王德民,相信大家一定能想起與他相關的大慶油田,以及以他之名命名的"王德民星",然後,再在腦海中浮現出他年輕時帥氣的混血兒相貌。同時,我們也會為他高考接近滿分,卻沒能進入清華、北大學習的事情感到遺憾。畢竟,就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北大、清華作為我國大學階段的最高學府,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神往的所在,何況是高考接近滿分的王德民。
  • 「最帥院士」王德民,當年高考近乎滿分,為何卻被清華北大拒收?
    因為沒有漢語基礎,在小學階段,他對老師和周邊同學講的話都聽不懂,別人也聽不懂他說的話,導致小學成績是很差的。後來,漸漸的,漢語有一定的基礎了,也能熟能生巧了,上中學以後,王德民的成績漸入佳境,天資聰明的他每次考試成績都穩居第一。
  • 過年回家,有人出一上聯「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下聯更妙
    怪只怪自己不夠優秀,臉皮還不夠厚,只能低頭難受。 大過年的,能不能不談那些憂傷的問題,誰要是問你這些問題,你就跟他出個上聯,對死他。 接下來,我就為大家出一上聯,看你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表姐表妹表姑父誰能對出來。 我的上聯是:他大舅,他二舅,他三舅,都是他舅。
  • 才女出上聯「竹本無心,奈何節外生枝」,唐伯虎這個下聯堪稱妙對!
    對聯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叫出句,下聯叫對句,出句顧名思義,就像是考試出題一樣,所以古代選拔人才的時候根據上聯的平仄調和意境,想要對出完美的下聯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肚子裡沒有點「墨水」,還真是讓人十分的捉急。 在我國唐宋時期,是對聯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唐代的李白對對聯文化就很有心得,也流傳出很多有關李白對聯的有趣故事。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小妹、佛印幾人也經常以對聯互相調侃,每次品讀之餘都忍俊不禁。而對聯全面興起和繁榮的時期,是明代和清代。
  • 此人是個獨眼龍,被乾隆出上聯挖苦,他對出精彩下聯被欽點探花
    這副對聯僅用寥寥數字,便將濟南和大明湖的秀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劉鳳誥,江西萍鄉人,出生貧寒。劉鳳誥自小聰慧伶俐,好學勤奮,鄉裡人都視其為神童。但可惜的是,有一次年紀尚小的劉鳳誥與玩伴們比試射箭,不慎被箭射中眼睛。自此,劉鳳誥變成了獨眼龍。好在劉鳳誥沒有因此一蹶不振,自暴自棄,而是更加好學。
  • 秀才出上聯:品學縱優,奈何臺上考官無我父!下聯一出直戳人心
    朱元璋喜歡對對聯可謂是人盡皆知,因為他看到什麼都能對出個上聯來。當年攻打姑蘇時,便在軍中對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這樣一統江山大氣魄的上聯,而劉伯溫則最能了解他的心境,對以「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後來朱元璋果然做到了「吞吳」,一統天下。定都南京後的第一個春節,自然是喜上加喜,於是他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自親觀。」有文化了就是不一樣,提出的要求都這麼有書香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