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的師團】
抗戰初期
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
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
抗戰中期
抗戰中期,隨著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展開,日軍為適應不同戰鬥規模的需要,把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等級:
(1)甲種師團: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鎦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準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鬥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由於機動靈活,主要用於掃蕩八路軍的華北根據地。
(5)獨立混成旅團:與師團一樣是獨立的戰略單位,一般有2-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的人數比丁種師團還少,大約有6000-8000人。承擔輔助的戰略任務。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抗戰後期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已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 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
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
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
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一、5師團
日本組建最早的七個師團之一,兵員主要來自於廣島,二戰時被設立為十七個常設師團之一。
5師團參加過甲午戰爭,將清軍的淮軍部隊擊敗,並攻陷平壤。日俄戰爭,5師團血戰奉天,打出了「鋼軍」的名號。蘇聯成立後,5師團出兵西伯利亞,但被蘇軍擊潰。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日軍全面侵華,5師團由板垣徵四郎中將帶領進入華北。在南口與中國軍隊湯恩伯、傅作義和孫連仲部會戰十八天,將中國軍隊擊潰。隨後5師團參加了太原會戰,以兩個半旅團的兵力(大約2萬人),大戰中國第二戰區30多個師,並在忻口將中國軍隊擊敗,擊斃中國三個將級軍官,並讓中國損失了近10萬人。板垣此戰打出了第五師團的「赫赫威名」。
1938年,板垣5師團和磯谷10師團孤軍深入徐州地區,10師團在臺兒莊被李宗仁率重兵圍殲,遭到重創,而板垣的5師團被張自忠阻擊於臨沂,並付出了3000傷亡的代價。
1939年,5師團攻陷海南島,隨後由廣西欽州登陸,一路攻陷南寧、崑崙關。中國軍隊派遣唯一的機械化軍第五軍收復崑崙關,經過17天血戰,中國付出16500餘人傷亡,擊斃5師團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並消滅日軍4000人。5師團於桂南與中國9個軍周旋一年有餘,最後付出傷亡6000人的代價,被趕出廣西。
1940年後,5師團被改編為機械化師團。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五師團被配屬給山下奉文中將的第25軍,參加進攻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戰鬥。
馬來西亞、新加坡戰役之後,以第41步兵連隊為基幹組成了東支隊。這支部隊的預定任務是在菲律賓各島執行掃蕩,但是沒過多久就被編入第17軍(軍指揮官:百武晴吉中將)。之後被派遣去參加莫爾茲比港攻堅戰。而莫爾茲比港攻堅戰的慘敗,讓這支隊伍回到平壤參加補給新兵,被編入重建的第30師團。師團主力在第8方面軍今村均大將的指揮下,轉戰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在現在印尼的塞蘭島1945年8月15日迎來了投降的那一天。師團長山田清一由於師團傷亡太大在投降時切腹自盡。該師團在印尼蘭塞島投降。
二、109師團
屬於乙種師團,參加過太原會戰的娘子關戰鬥,由阿南惟幾中將指揮。
然而109師團的光輝不在中國戰場,而是二戰後期的太平洋戰場,死守硫磺島。此役日軍將領為慄林忠道中將,日軍兵力為2.3萬人,美軍兵力不下10萬。
日軍卻死守了一個月,並殺傷大量美軍。
據美軍統計,此役日軍22305人陣亡,1083人投降,而美軍傷亡達28686人,是太平洋戰爭以來,美軍唯一一次損失比日軍多的戰役。
三、18師團
18師團參加了淞滬會戰,在杭州灣登陸,導致中國軍隊退出上海。然後,18師團參加了南京會戰,由於中國軍隊士氣低迷而且傷亡過半,很快就被日軍擊潰。隨後18師團參加南京大屠殺。
1938年,18師團參加進攻廣東的會戰,並佔領廣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8師團參加馬來半島會戰及新加坡會戰,並於1942年開始進攻緬甸。在緬甸擊潰英國軍隊和中國遠徵軍後,18師團留守緬北。
1943年,中國駐印軍及英軍和美軍部隊反攻緬北,經過一年多的戰鬥,18師團幾乎全軍覆沒。如果不是日軍28軍救援及時,也許連田中新一中將也會被擊斃。
四、6師團
日軍十七個常設師團之一。
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6師團都是先鋒,而且無堅不陷。
抗日戰爭中,6師團由柳川平助的第10軍節制,登陸杭州灣,並在之後參加了南京大屠殺。武漢會戰,6師團攻略長江北岸,擊潰中國兩個軍團十餘個師。
1939年,6師團參加長沙會戰,被薛嶽率重兵擊潰。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先勝後敗,又被擊潰。從此以後6師團威風不再。
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年末第6師團被編入參加瓜島爭奪戰的第17軍(百武晴吉中將)。最初大本營有將第6師團派往瓜島的意向,但是最後仍然決定放棄瓜島。師團主力被派往索羅門群島以北的Bougainville島,而第13連隊被派往以新喬治到為中心的中部索羅門群島。隨著遭到美軍的頑強抵抗,損失相當大,之後第13連隊於1943年9月下旬也撤回Bougainville島。以第6師團為主力的第17軍堅守著Bougainville島,但是11月1日美軍在日軍防衛最薄弱的島的西海岸登陸成功,立刻建成了橋頭堡和機場。日軍幾次試圖將美軍趕回海中,但是都以失敗告終。美軍在Bougainville島登陸之後所沒有採取積極的攻擊態勢,但是接美軍班的澳大利亞軍卻毫不手軟,頻頻向第6師團發起攻勢。第6師團節節敗退到布因地區。在撤退途中,日軍於1945年8月15日投降。
五、13師團
13師團主要是在中國戰場作戰,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後參加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被阻擊於淮河,損失了部分人馬。武漢會戰,被宋希濂於富金山阻擊,舉足不前。武漢會戰結束後,受11軍節制。
1939年4月,參加隨棗會戰,被中國軍隊擊潰。第一次長沙會戰又被擊潰。棗宜會戰,為日軍攻陷宜昌,並擊斃名將張自忠。
第二次長沙會戰,13師團又被擊潰。常德會戰又被擊潰。但常衡會戰,13師團立功卓越,隨後的桂柳會戰,隨3師團一直攻到獨山,但被29軍及當地百姓擊潰。隨後中國軍隊節節反攻,13師團等部隊屢屢敗績。
1945年9月初,13師團在撤退途中投降。
六、3師團
3師團跟13師團一樣,主要在中國戰場作戰。
3師團在甲午戰爭時期擊敗清軍,後來又參加攻略西伯利亞的戰鬥,被蘇軍擊潰。
抗戰時期,3師團參加淞滬會戰及南京會戰,並參與南京大屠殺。
武漢會戰後,受11軍節制,參加了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常衡會戰、桂柳會戰、湘粵贛邊區會戰、豫西鄂北會戰,敗多勝少,尤其第三次長沙會戰,更是遭到重創。
1944年參加了湘桂作戰,損失8000餘人。長期的對中國軍作戰使第3師團損失慘重,老兵消耗殆盡。1945年岡村寧次視察第3師團時認為第3師團已不再有當年的王牌軍的風採了,全軍建制已感力不從心。
1945年8月,在江蘇鎮江投降。
七、10師團
日軍的甲種師團,也是十七個常設師團之一。
徐州會戰,10師團孤軍深入到臺兒莊,被李宗仁率重兵包圍,被殲滅了1.1萬人,幾乎損失了一半,在板垣的5師團援助下,才突圍成功。
武漢會戰,10師團由筱冢義男中將節制,在羅山地區擊潰胡宗南部,1939年被調回日本。
1944年2月師團的一部被派往中太平洋,而師團主力於7月前往南太平洋。
最初的預定是派往臺灣,但是最後還是被抽調去了菲律賓的呂宋島。第10師團在尚武集團(屬於第14方面軍,指揮官:山下奉文大將)的指揮下,於1945年1月開始與登陸上來的美軍展開了約半年的拼死相搏。
面對強大的美軍,第10師團發起一次次的肉搏戰,拼命的抵抗。在物資和火力佔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的攻勢下,第10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處於全面崩潰的狀態,於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9月2日,呂宋島整體投降。
八、56師團
參加過侵略緬甸的作戰,在中國遠徵軍援緬作戰時,神秘的繞到中國軍隊後方,導致中國軍隊倉促撤退,給中國軍隊重大打擊,並在野人山擊斃戴安瀾中將。隨後追擊中國軍隊至怒江沿岸。
1944年,中國遠徵軍收復滇西,56師團一部留守,被中國軍隊全殲。
九、9師團
一·二八抗戰時由吉住良永中將指揮,與中國19軍、5軍血戰兩個月。
淞滬會戰時期,參與羅店戰鬥,與18軍血戰羅店,損失慘重,陪襯18軍打出了威名。
南京會戰後參加了南京大屠殺。
1944年6月美軍在中太平洋的重鎮:塞班一舉登陸。
最初,第9師團是被準備作為抑制美軍在塞班登陸的阻擊部隊而在塞班布防的。7月7日隨著塞班守軍的全軍覆沒,第9師團被編入第32軍(擔任衝繩防衛,指揮官:牛島滿中將)。第9師團在衝繩南部構築了相當規模的阻擊美軍登陸的陣地(事後的事實也證明,讓美軍大嘗其苦頭)。
從日俄戰爭開始到二戰,第9師團都是在惡仗、硬仗中披荊斬棘的走過來,對此第32軍的首腦給予第9師團極大的希望。並且按照第9師團的戰術特點,量身訂製了以第9師團為中心在灘頭給美軍致命一擊的作戰計劃。但是為了填補部分部隊從臺灣調往菲律賓後,在臺灣產生的兵力空白,第9師團無奈於12月末奉命前往臺灣,儘管在第32軍首腦的強力反對之下。失去第9師團的第32軍放棄了積極的灘頭阻擊作戰,不得已採用了利用地形的持久戰的戰略。
1945年4月,美軍跳過臺灣直接攻擊衝繩,日本大本營的許多作戰參謀對於當時把第9師團調往臺灣的行為稱之為「參謀本部這輩子最白痴的行為」。
就這樣,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的第9師團沒有和美軍交過手,就在臺灣無奈的投降了。
十、20師團
20師團不算勁旅,但是卻是七七事變的發起者,佔領平津後,在南口打敗中國軍隊,隨後又幾乎勢如破竹的拿下河北,後來又參與太原會戰的娘子關戰鬥。
1942年年底,第20師團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前線。
1943年1月在維瓦克島登陸成功的師團主力主要把精力放在機場的建設和修築菲尼斯蒂爾山脈沿海地帶的道路上。4月前往麻丹修築道路。9月22日美澳聯軍在芬施哈芬登陸之後,立即與在那裡守備的第80連隊混戰成一團,儘管自然條件惡劣但師團主力還是拼命增援。然而終究不是美澳聯軍的對手,於1943年底撤退到西奧。
1944年1月2日,美澳聯軍在岡比登陸,此舉意圖切斷第20師團的退路。師團無奈退往麻丹。在熱帶叢林中有很多士兵掉了隊,但終於在2月底到達麻丹。然而到了麻丹之後等待第20師團卻的是一紙新的命令:前往愛達培。行軍比在熱帶叢林中更艱苦,大片的沼澤地吞噬了不計其數的官兵,師團長片桐茂也在維瓦克附近戰死。自4月下旬到5月上旬為止,師團的各個部隊陸續到達維瓦克。但是由於美澳聯軍下手比日軍快了一步,率先在荷蘭蒂亞和愛達培登陸的原因,第20師團變得進退不得。
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為了得到部隊的生存空間,下令與美澳聯軍決戰。7月開始第20師團在飢餓和疲勞的困擾下,展開了愛達培攻堅戰。但是因為死傷慘重,戰鬥減員嚴重,於8月3日終止了戰鬥。之後,師團在飢餓、瘧疾等流行病以及澳軍的圍攻下,實際上已經沒有作戰能力了。
1945年7月25日,安達中將下令「全員犧牲報國」,但之後不久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登陸時,第20師團有25572名如狼似虎的官兵,而投降時只有785具連槍都舉不動瘦骨嶙峋的骷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