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哈利波特》時,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像小編這樣,並不喜歡鄧布利多這個人物,雖然他是魔法世界最偉大的巫師,慈眉善目、又和藹可親。
可不知為何,總是會從他半月形的眼鏡後面,讀到一絲「老謀深算」的感覺。
隨著劇情的推進,不喜歡的情緒在逐漸累加。
哈利的一生,似乎都是經過鄧布利多的精心策劃。從父母離世的那一刻,小哈利始終沒有離開鄧布利多的視線。尤其當哈利進入霍格沃茨讀書後,他仿佛走進了由鄧布利多布下的棋局。
從魔法石、密室、到小天狼星、三強爭霸賽,鳳凰社,以至於最後的死亡聖器,雖然每一次都是哈利一點點找到線索,以破壞各種校規的方式,解開了最終的謎題與危險,但他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波助瀾」的手,那就是鄧布利多。
而這種不喜歡的情緒,在看到鄧布利多知道哈利是魂器,計劃一切就是為了讓伏地魔殺死哈利時,而達到了頂點。
果然,鄧布利多才是最大的陰謀家。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回頭再看鄧布利多,開始慢慢讀懂了一些他的苦,他的無可奈何,他的高處不勝寒。
1、少年痛失所愛
阿不思出身於純血統的鄧布利多家族,具有著極佳的魔法天賦,註定會成為那一代巫師的領軍人物。
然而,命運之神似乎就看不得他的人生過於順利。
先是他的妹妹阿利安娜遭到幾個麻瓜的傷害,而成為可怕的「默然者」;隨後他的父親為了給女兒報仇,因對麻瓜使用魔法,而抓入阿茲卡班,並老死在那裡;他的母親,後來也因為阿利安娜的突然失控,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庭。
還在霍格沃茨讀書的阿不思,不得不肩負起「家長」的職責,一邊照顧妹妹,一邊學習。那個時候的他,孤單而寂寞,甚至和自己的弟弟阿不福思關係也不是太親密。
直到1899年的夏天,他遇到 了那個金髮齊肩的少年——蓋勒特·格林德沃。
阿不思很快被這個少年吸引,他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關係在一步步地拉近,最後更是訂下了互不傷害的「血盟」。
然而,命運再次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因為整個假期,阿不思都與格林德沃在一起,疏於照顧妹妹阿利安娜,從而引起了弟弟阿不福思的不滿。
就在三個少年為此而決鬥時,不幸發生了,阿利安娜不知被誰發出的咒語擊中。
阿不思再次失去了一位親人。或者說,他失去了所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格林德沃選擇逃跑,與他「分道揚鑣」;阿不福思與他決裂,從此再不是他的弟弟。
1899年的夏天,阿不思·鄧布利多,痛失了所有愛的人。
2、中年肩負重任
打開鄧布利多的履歷表,會發現,他幾乎是一個全才。他精通並發明各種各樣的魔咒,甚至還懂得人魚語、妖精語以及蛇佬腔。
不可否認,鄧布利多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即便是「天才」鄧布利多,也很難同時掌握這麼多能力。
這只能說明一件事,鄧布利多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與研究上,因為他沒有親情,也沒有愛情,學習,或許是他唯一能讓自己暫時忘記現實的辦法。
如此沒日沒夜的學習,讓他成為了魔法世界最厲害的巫師。每當魔法部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他們總會想到霍格沃茨的鄧布利多教授。
鄧布利多也不負所望,為魔法部解決了一件又一件的難題,直到有一天,魔法部提出了一件他無法做到的事情——去對付格林德沃。
這一次,鄧布利多拒絕了。不僅僅是因為「血盟」讓他無法對格林德沃動手,更重要的是,當他站在厄裡斯魔鏡前時,格林德沃仍舊是他最想見到的那個人。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始終還是那個渴望被感情所溫暖的孤單少年。
然而,逝去的,終究再也找不回。因為,從一開始,他和他就不是同路人。
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後,鄧布利多終於站在了與格林德沃的決鬥場上。
決鬥的結局,我們都很清楚。鄧布利多贏了,格林德沃永遠成為了階下囚,老魔杖也易了主。
整個魔法世界都為此歡呼,但又有誰能聽到鄧布利多的心聲呢?
或許,當歡樂的煙火在窗外繽紛飛舞時,有個人「遍體鱗傷」地站在厄裡斯魔鏡前,卻再也看不到那個熟悉的金髮少年了。
3、戰鬥到生命最後一刻
巫師的生命遠遠大於麻瓜,如果沒有遇到病痛、沒有戰爭,或許可以活上幾百年。
如果最愛的人陪在身邊,長久的生命,絕對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對於沒有任何親人在身邊的鄧布利多來說,再漫長的生命,也只是由一個個孤寂的黑夜所拼湊而成的。
當他慢慢老去時,他始終孑然一身,無法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甚至一雙溫暖的羊毛襪,對他來說,都是奢求。
窮盡一生的鄧布利多,究竟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116年的人生,換來的不是「好哥哥」、「好丈夫」、「好父親」、「好爺爺」……而是「最偉大的霍格沃茨校長」、「魔法世界最偉大的巫師」。
雖然,為了「偉大」這兩個字,他失去了很多。可如果讓鄧布利多再選擇一次,或許,他還是會毫無怨言地為守護霍格沃茨、守護魔法世界而奉獻自己的一切。
尤其是,當他為了保護哈利、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而選擇死於斯內普的魔杖之下時,我們看到的,更是一個願意為他人做嫁衣,無私而正義的英雄。
年少時看鄧布利多,記住的更多是他的睿智與謀略;而當長大回頭再看時,才懂得,他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保護那個孩子,保護他所愛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