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瑞穎 江西日報記者殷勇 鍾珊珊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章娜
未來5年,南昌市將怎樣發展?5年之後乃至更長時間,南昌市會變成什麼模樣?
「四區一樞紐」「五大功能片區」「中國智造新城」「數字經濟『一號工程』」……12月12日,南昌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上,不斷提及的新名詞,透露出南昌市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2020年「答卷」
籤約重大項目493個
參與和舉辦招商活動89場
洽談對接「三個500強」和
行業龍頭企業100多家
前11個月籤約重大項目493個
協議投資額達4650億元
7個百億項目
與華為、阿里巴巴、工業富聯、軟通動力、科大訊飛等龍頭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比亞迪雲巴、華勤通訊生產基地、華為新一代智慧視覺產業園、瑤湖龍旗智能科技園等7個百億項目落戶南昌
●25608名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
剩餘884戶1822名貧困人口均達到脫貧標準,全市15058戶25608名城鎮貧困群眾實現整體性脫貧解困。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空氣品質繼續保持國家二級標準,穩居中部省會城市第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市考核斷面無V類及劣V類水體。積極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破獲電詐案件千餘起。
●八大主導產業主營收入超6000億元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融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預計全年全市八大主導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6000億元,航空裝備製造、醫藥產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分別增長593.2%、28.9%和11.1%。工業企業效益大幅提升,1~10月規上工業利潤增長30.1%,大幅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大都市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
加快推進城市幹線路網、軌道交通建設,昌東大道實現竣工通車,九龍湖過江通道、九洲高架快速路東延、西二環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城市一環全面建成、三環基本實現閉環運行、二環正加速推進,「十縱十橫、三環多射」為主體的大都市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地鐵3號線即將開通運營,地鐵總運營裡程將達89公裡。
●超3萬套棚改任務提前完成
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2萬個,新建改建公廁300餘座。超3萬套棚改任務提前完成,對涉及30餘萬人10萬戶的247個老舊小區實施提升改造。
道路機械化清掃率提高到99.8%,麥園焚燒發電廠實現順利投產,全市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實施背街小巷整治示範工程126條,拆除鐵路沿線違建2萬多平方米。
謀劃「十四五」
四區一樞紐
國際先進位造業集聚區
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區
全國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
全國市域治理現代化試驗區
國家現代流通體系重要樞紐
五大功能片區
空港新城
高鐵新城
陸港新城
九望新城
現代職教城
●打造中國智造新城山水名城
謀劃「十四五」,南昌市明確提出,圍繞實現「富有創新活力和文化魅力,令人嚮往的中國智造新城、山水名城」城市願景,努力打造「四區一樞紐」。未來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創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新型城市。
●實現新目標需要新布局
無論從主城區資源要素制約著眼,還是從未來增長的空間需求著眼,或是從構建大都市圈的發展趨勢著眼,都需要跳出原有城市格局開拓新的空間。南昌市提出,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五大功能片區,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框架,優化空間功能布局,打造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實現高質量發展產業是支撐
當今,數字經濟是產業發展的「風口」,南昌市「迎風而上」,提出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提升數字產業能級,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產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創新
南昌市提出,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力爭在航空複合材料、集成電路、MEMS、中醫藥新藥、新型顯示技術、高端精密製造、感知交互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同時,逐步加大對基礎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研發由應用端向基礎端延伸。
此外,未來5年,南昌市還將通過加強與贛江新區空間優化、戰略協同、功能耦合,加強與九江臨港產業協同互動,推進昌撫合作示範區建設,完善與鄱餘萬都、奉靖組團的交通體系,推動與豐樟高組團全域同城化等,引領大南昌都市圈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