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都知道在羅貫中書寫的《三國演義》當中的劉備,是個愛哭無主見軟弱的人,但是在正史《三國志》內,劉備卻不是一個這樣的人物。我們可以通過幾個事例就能看得到了。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張翼德怒鞭督郵這件事情,在羅貫中的筆下是張飛為了替兄長劉備出氣,因為喝了點酒,就衝進了督郵所在的驛館把他拖了出來綁在了柳樹上進行鞭打。但事實這件是劉備做的。因為當時的劉備是安溪縣的縣令,後來在自己做了四個月的官員之後,朝廷就下令要把一些因為軍功而當上了官員的人淘汰,劉備這時候也懷疑自己所在其中,最關鍵的是督郵剛好因為公事來到了自己來到了的縣城內,所以也基本確定了自己的官職保不住了。而且自己要去見督郵被阻擋了好幾次,從而怒火中燒就做出了這件事。把督郵鞭打了兩百丈,隨後就把官印丟了跟著自己的兄弟隨之而去。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之人並不是小說當中的那麼軟弱。而且性格還十分的剛烈暴躁。
且後來的東吳招親也能展現出劉備的另一面。在《三國演義》當中這件事寫的是,在赤壁大戰之後,諸葛亮用計謀借了荊州, 周瑜耿耿於懷多次想要把荊州要回,可劉備卻不肯放手,於是自己為了奪回荊州設下了「美人計」想要以此計謀把劉備囚禁起來,從而奪回荊州,就算沒有順利奪回荊州就把劉備殺了還可以除掉後患,但是被諸葛亮看穿了,而且還讓劉備前去。可是在《三國志》正史當中,諸葛亮是勸說劉備不要前去以身犯險的,但是劉備卻毫不在乎以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想法還是去了。這也體現出了劉備一個草莽之人。
而且我們還可以從《三國志·先主傳》記載的這些話「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就能體現出來劉備是個具有草莽英雄氣質之人,而且在最初少時的記載當中,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叔父子敬謂曰:「汝勿妄語,滅吾門也!」也能看出此人是個有遠大志向,並不是小說當中那種軟弱之人。由此可見在羅貫中的一直是把劉備寫成一個性格溫和善良之人,隨之符合帝王的形象。而不是一個跟正史所說的一樣是一個草莽性格剛烈之人,成了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