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於2019年3月揭牌,標誌著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進入了全面紮實深入推進的新階段。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一項重大舉措。作為甘肅省16個試點縣和天水市唯一試點縣,清水縣兩年來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強烈的政治擔當,結合縣情實際,立足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基礎,圍繞「14534」總體思路,建立了「在實踐內涵上不斷深化拓展、在實踐活動上不斷提質增效、在陣地建設上不斷盤活用好」的工作思路,成功探索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清水路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切實可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正成為群眾學習理論政策、豐富文化生活、倡樹文明新風和開展志願服務的最有效平臺。
大美新清水,悠悠古上邽,一朵朵「新時代文明之花」正爭相綻放在清水各地,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01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陣地就延伸到哪裡
進入冬月,天氣寒冷,但清水縣軒轅湖公園內依然是清水最為熱鬧的地方。幾處亭臺樓閣間,紅歌鏗鏘有力,秦腔宛轉悠揚,朗誦抑揚頓挫,讓細雨迷濛中的軒轅湖多了幾分人間煙火氣息。
作為清水縣最大的文化休閒公園,軒轅湖公園不僅是外來遊客們休閒觀光的旅遊勝地,也是清水縣市民活動的主要場所。每天下午,這裡總會有大批市民前來唱歌、跳舞、吼秦腔或者開展其他的戶外活動。根據這一情況,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事務中心因勢利導,在公園內選址建設「露天開放式」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清水實踐站,增添了演出臺、座椅等硬體設施,每周組織開展文明禮儀宣講、實施政策解讀、志願服務、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原來自發形成的群眾聚集地,成為一個傳播文明的實踐站。
「以前這裡的群眾開展活動零散混亂,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後來我們採取『政府組織+志願者組織』這樣的形式,對群眾開展的活動進行了有意識的引導,僅在軒轅湖公園內,我們就有上千人的志願者表演隊伍,除了每周的活動之外,每個月我們都會組織一次主題性的大型活動,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端午詩會、五四青年節紅歌會等活動。」負責軒轅湖公園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藝術表演的縣文化館職工緱紅斌說。
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陣地就建在哪裡。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清水縣創造性地提出「一+二+十+百」的組織架構,即建立一個縣精神文明建設事務服務中心,由縣委書記擔任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統攬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總工作;建立兩個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揮主體作用和樞紐功能;根據工作需要,在18個鄉鎮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260個鄉村,根據各自特色,建立26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和48個主題特色實踐品牌示範站點,實現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全覆蓋。
志願服務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如何管理,我們一直在探索。」清水縣精神文明建設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劉連太說,為了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更好發揮作用,縣上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試點的高位推動格局,並建立了縣文明委與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席會議制度,每個月召開一次會議研究部署工作;建立了19個縣直部門聯繫指導全縣48個特色實踐品牌示範基地建設的部門抓點制度;建立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鄉村所站的報告反饋機制、跟蹤問效機制;建立了「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願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對接機制」。
「我們現在還探索建立了網上的站所。」劉連太說,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群眾在網上獲取信息。為了建好網上平臺,清水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縣融媒體中心平臺建設相融合,打造「1+N」網絡便民服務實踐品牌,同步建立「指尖上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
以現有資源整合的方式,清水縣堅持網上網下相結合,把實踐陣地建起來、管起來,真正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能建成、可見效、可持續。
文明街道
02
群眾需要什麼,文明實踐陣地就提供什麼
每年雨季,是清水縣土門鎮梁山村村民最擔心的時候,然而,今年開始,他們再也不用因為下雨而提心弔膽了。以前家門口的路面沒有水渠,每到下雨,尤其是接連幾天的下雨,家門口的路都「水漫金山」,無處下腳,更嚴重的是,雨水常常漫過路肩,威脅到下面學校的護坡安全。
今年夏天,鎮上在村文化廣場舉行「三提五講一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政策面對面活動,梁山村村民劉琦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自己的問題反饋給了宣講組。讓劉琦沒想到的是,村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高度重視,僅用了不到一周時間,一條全長200多米的新水渠就建成了。
在清水縣每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都能看到一張「志願服務菜單」,上面清楚地寫著理論宣傳、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科技科普服務、健身體育服務等5大類服務項目,只要群眾需要,都可以派出志願者,免費為群眾提供服務。那麼,這些志願服務又是如何提供的呢?
「在工作中,我們按照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願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對接方式進行。」劉連太說,清水縣結合不同的文明實踐任務,重點打造領導幹部、專業隊伍、文藝隊伍、草根鄉賢、道德好人等5個方面的志願服務隊伍,打造了一支聚合各類人才、專兼職結合的文明實踐主力軍,目前已發展在線註冊志願者3.43萬人,分級分批派送志願服務項目清單163個,主要涵蓋扶貧濟困、扶老助殘、助醫助學、文化惠民等20多個領域,受益群眾達到42000多人次。
「除此之外,我們著力破解所站建設和群眾參與難題,堅持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主題基地建設作為鄉村傳播黨的思想、踐行主流價值、推進鄉風文明、培育時代信任的重要平臺。」劉連太介紹,目前縣上充分整合鄉村道德講堂、村史館、文化站等資源,深入挖掘各村文化特色、民俗傳承,圍繞五大核心內容,著力構建具有代入感、親切感的特色實踐基地。截至目前,已打造出9類具有地域文化、鄉土傳承的特色基地48個,其中黨的理論宣講類14個,文明新風培育類13個,以文化人類2個,移風易俗類3個,民族團結進步類3個,踐行主流價值類9個,家風家訓類2個,尚文重教類2個,遵法守信類1個。
瞄準農村基層不同群體差異性、選擇性、多樣性的需求,清水縣創新開展精細化、分眾化、互動化的活動,讓各個層面、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各種職業的群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用起來、活起來。
文明之花
03
群眾的事群眾說了算,創新特色項目賦能鄉村振興
清掃村莊衛生一小時,積分100;關愛留守兒童,積分100;參與助學助殘助困等公益活動,積分100;去敬老院看望關愛老人,為老人們理髮、剪指甲,積分100……清水縣山門鎮腰套村黨支部書記楊鋒明告訴記者,「我們村裡有個不一樣的銀行,村裡已有二十幾位村民將積分存入『儲蓄存摺』裡,累計積分2000多分呢。」
楊鋒明所說的「銀行」,是該村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的「新風積分銀行」。它從積法、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美等方面,議定新風積分銀行8大類積分項目,村民平日裡的點滴善舉都可以得到積分。按積分高低可以兌換價值不同的獎品,積分終身有效,使用後清零。
文明的力量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從這一點出發,清水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引導群眾在參與文明實踐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從而激發群眾自身發展動力,助推脫貧攻堅,賦能鄉村振興。
清掃衛生
在清水縣每個鄉村,只要每個月村上開展「三提五講一解決」政策面對面活動,或者開展「街頭巷議新時代」活動,村民們都積極踴躍參加,因為這種活動不僅能讓他們了解許多國家的大政方針,更主要的是能解決他們的很多問題。自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來,清水縣就創新開展了群眾提問題、提意見、提困難,黨組織書記講思想、校長講教育、村醫講醫療、第一書記講政策、駐村幹部講法規,現場答覆解決群眾訴求的「三提五講一解決」政策面對面文明實踐活動,在群眾聚集的街道、廣場等區域,開展一句「農家話」、一段「鄉間事」講解黨的理論、國家政策的「街頭巷議新時代」活動,徹底改變幹部講、群眾聽的單一實踐活動,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目前已開展政策面對面活動155場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52條,現場解決群眾困難問題170個。
文明宣講
永清鎮溫溝村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在了村史館。村史館裡,既有村莊發展歷史沿革,更有「鄉村十禮」、婚喪嫁娶的相關知識。「以移風易俗教育群眾,我們把移風易俗工作與文明村鎮建設、村規民約家風家訓傳承、文化活動等相結合,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政策宣傳、健全紅白理事會管理制度、評選推廣全市優秀村規民約、創排移風易俗鄉土文藝節目等活動。」村黨支部書記溫鳳江說,目前村上已經形成了「婚事新辦、喜事小辦、喪事儉辦」文明新風尚,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每天早晚,山門鎮史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的大喇叭就響起來了,轉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村裡的大情小事,在大喇叭裡也能聽到。村民王新倉告訴記者:「大喇叭一響,感覺很親切,它把我們大家聯繫在一起。」清水縣在全縣所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安裝了「大喇叭」,開展「蒲公英」播報,目前已錄製脫貧攻堅專項音頻10期。「實踐證明,農村廣播,是推動鄉村治理的有效手段。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以農村廣播引導群眾,通過『大喇叭』宣傳村裡的好人好事,引導向上向善;批評身邊的不良現象,推動問題解決。」史溝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渭濱如此評價。
政策解讀
白駝鎮林屲村是有名的「大學生村」,100多戶人的村子,有大學生的就佔到了34戶。依託村上崇文重教的風尚,縣上在林屲村建起了尚文重教實踐基地,在全縣範圍內大力弘揚尚文重教的傳統。「我們還在村上建立了大學生家庭和貧困戶家庭的互幫機制。」駐村第一書記成志平說,目前村上重視教育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更加強烈。
點滴細節之間,有一種力量在生長,這力量,來自於上邽這座古縣城日漸深厚的文明氣質。在清水,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已成為群眾學習、活動、服務和助力發展的重要平臺,打通了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越來越多的群眾正養成「有事找村委會、有空去文明實踐站」的良好習慣,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明新風尚助力鄉村振興
創新治理體系的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清水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人民為中心,密切聯繫群眾,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創新治理體系做了很好的探索。
他們把群眾在哪裡就把工作做到哪裡作為工作方向,把群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導向,工作往基層去、重心下沉,創新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因地制宜、科學統籌,為老百姓解決了許多困難,贏得了老百姓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