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周末,西疇縣瓦廠村幸福新村小組村口的扶貧車間一片忙碌景象。在女兒的注視下,苗族婦女熊順芬熟練地完成套、轉、剪、粘4道工序,一個電子線圈快速成型。在家門口,這位3個孩子的母親收穫了「打工帶娃兩不誤」與「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幸福。這是瓦廠村普通的一天,也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定點幫扶西疇縣一個生動的畫面。
1995年,最高檢帶著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關懷,定點幫扶西疇縣。25個春秋,最高檢真心實意付出、真抓實幹攻堅,與西疇人民一道,在這個被外國專家斷言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創造和見證了全面脫貧的奇蹟。
真情撒滿幫扶路
「張書記好!謝書記忙什麼呢?」記者與最高檢掛任西疇縣委副書記張慶敏、派駐瓦廠村委會第一書記謝曉歌漫步於瓦廠村,一路村民們笑呵呵地打著招呼。在幸福新村村口廣場,玩耍嬉鬧的孩童們一路小跑縱越到謝曉歌身邊,親密地抱住了她的大腿。
把他鄉當故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最高檢掛職西疇幹部一批接一批,接續奮鬥,用腳步和汗水丈量著自己的初心使命。
2015年11月,冀永生作為最高檢第11批扶貧幹部掛任西灑鎮瓦廠村第一書記。此時,瓦廠村是西疇縣重點貧困村之一。在冀永生的駐村日記裡,曾有這樣一段話:到西疇後第一個去的村寨是新寨,也是瓦廠村最偏遠的一個村寨……村民的生活困難超出了我的想像,但他們卻始終對生活抱著希望,依然那麼淳樸、可親和可敬,我沒有理由不盡全力幫他們。
冀永生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協調雲南省教育廳等部門出資185萬元,為瓦廠村委會旁的湯谷民族小學援建綜合樓、改善住宿條件;在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向雲南省交通廳申請出資100萬元,向國家開發銀行申請項目資金3543萬元,打通瓦廠村36.5公裡入村路和19.2公裡入戶路;多方考察調研,幫助村民成立土雞、柑橘等種植養殖合作社,吸收貧困群眾入社……從改善基礎設施,到產業培育,冀永生與當地幹部群眾齊心協力,為村寨謀發展,為村民謀幸福。
2017年,在檢察日報工作的鞏宸宇接過了「接力棒」。這年下半年,鞏宸宇決定辦理博士休學,被最高檢選派到瓦廠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村民口中的「博士書記」。
動員大戶帶頭試種高效品種,聯繫大戶上門收購,動員村民上網銷售……鞏宸宇說,脫貧路漫漫,更需要信心滿滿;幫欠薪村民聯繫法律援助,為村文藝隊邀請正規老師開展培訓、傳承地方歷史遺存「太陽古歌」,為當地配套民族文化產業註冊商標和域名。他說,做好一件件小事,才能和民族群眾一起「唱著歌,把貧脫」。
瓦廠村如一個微縮版的西疇,山地丘陵多、壩區平地少,「雞窩地」「巴掌田」破碎零散。跨過湯谷村前的董經河,是極少見的一片百畝連片良田,這是村民的「心頭肉」。湯谷村黨支部書記沈廷瓊不會忘記這樣的一幕,今年9月3日深夜,謝曉歌與大家淋著雨,一起衝進泥濘農田搶收糧食。
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女人們壘石做橋墩,男人們鋸木頭做橋面,沒想到沒過一天,新橋就被大水衝壞了。」去年底,在與村民勞動時了解到的情況,謝曉歌記在心上,積極向上匯報爭取項目。今年6月,在最高檢和省委政法委、省人民檢察院的協調幫助下,省交通運輸廳下達了建設資金,返修過無數次的簡易木橋,最終被寬4.5米、2跨8米的鋼筋混凝土板橋——董經河橋所取代。「再也不用為肩扛耕機過河而擔驚受怕了。」談起這座「民心橋」,村民李孝芳喜滋滋的。
今年初,59歲的張慶敏圓滿完成2年的掛職任務,本應返回北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為了保證最高檢駐點幫扶工作的連續性,他服從組織安排,延長了1年掛職時間。為此,他的夫人選擇提前退休,在西疇「安了家」,支持丈夫的工作。
從2014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最高檢先後派出張玉亮、時磊、張慶敏、冀永生、鞏宸宇、謝曉歌6位同志到西疇開展扶貧工作,他們角色轉變快,深入村寨,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贏得了當地幹部群眾的尊重和交口稱讚。
共同見證「西疇精神」
9月28日,北京,一場特殊的報告會在最高檢舉行。「西疇精神」報告團6名成員用質樸的語言講述了西疇人民在「不可能」的地方如何創造奇蹟的故事。
「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面對石漠化等生存困境的考驗,西疇人沒有等待和退縮。他們自強不息,意志如磐,奮起向命運挑戰,向貧困宣戰,託起一片精神高地。報告團分享的一個個鮮活事例,令現場觀眾為之動容。
這是一次新時代「西疇精神」的學習交流,更是一次「娘家人」的親情互動。「帶著西疇26萬多各族幹部群眾深厚的感恩之情,來到我們的『娘家』。」報告團成員、西疇縣委書記蔣俊動情地說。
2018年,西疇縣在文山州率先摘掉貧困帽子,其間澆築著最高檢定點幫扶的深情厚誼。
據不完全統計,25年來,最高檢共投入和協調引進各類扶貧資金9.7億多元。其中,直接投入資金2093萬元,協調引進各類扶貧資金和貸款9.5億多元。帶動群眾集資或投工投勞折資5億餘元,充分發揮了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西疇解決了許多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加快了西疇脫貧致富的步伐。
「1995年以來,最高檢先後派出12批掛職、駐村和支教的扶貧幹部與西疇縣各級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與西疇人民一道,共同孕育、創造、踐行、見證了『西疇精神』。」最高檢扶貧辦主任杜愛平介紹。
從推動「女子太陽山祭祀」項目成功申報「非遺」到推進圍繞生態修復和石漠化治理開展生態化產業扶貧試點,再到為了重點項目落地生根主動請求延長1年掛職時間,最高檢第10批扶貧幹部張玉亮由衷地為西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欣慰,為參與書寫石漠化上的壯麗史詩而自豪。
「西疇人民幹字當頭,讓石漠化荒山變成一片喀斯特綠洲,我有幸與他們一起打拼,成為西疇大地上的一片綠葉。」張玉亮說。
讓群眾端穩致富飯碗
瓦廠村幸福新村,村如其名,是2017年啟動建設的易地扶貧安置點。這裡集中安置了來自交通不便、環境惡劣的磨瓦衝等9個村民小組的46戶人家。從建村到新村成型,再到村民安居樂業,張慶敏步步跟進。他看在眼裡,喜上心頭。「為了讓村民儘快融入新的生活環境,培育文明鄉風,張書記常帶頭與地方幹部一起與村民打掃衛生。」謝曉歌說。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為此,2018年,最高檢積極協調聯合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四川省司法廳,組織安排相關企業在易地扶貧搬遷點瓦廠村委會幸福新村村口,創設了以生產加工電子線圈材料為主和文創產品製作的2個扶貧車間,能提供60多個工作崗位。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讓此前一直在外省務工的村民曾科煥「心很慌」。而眼下,她已成為電子線圈扶貧車間的操作能手。「一個月有3200多元的工資,還能照顧家裡老人和孩子。」曾科煥的心踏實了。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張慶敏說,為了進一步發揮扶貧車間的帶貧、防貧作用,上海虹口區與最高檢共同出資,在瓦廠村興建2100平方米的新扶貧車間,吸納更多的低收入村民。該項目預計今年底竣工。
「90後」壯族姑娘沈廷豔從未想過,與工友們製作的產品會走出國門。在一次東協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上,最高檢領導將來自西疇的彩繪玩偶作為伴手禮贈送外賓。藍臉的竇爾敦、紅臉的關公臉譜,還有身著民族服飾的苗族、壯族少女的彩繪人偶……文創彩繪扶貧車間裡不僅有大眾產品,還有立足當地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研發製作的石膏臉譜、筆筒、玩偶等10餘種個性化民族手工藝品。截至目前,產品的銷售額達100多萬元,員工月收入2000餘元。
「正在積極研發一套新產品,卡通化的國寶大熊貓身著檢察院系統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套檢察制服。」四川省司法廳駐點工作人員郝江介紹,這套文創產品有望成為全國檢察院系統消費扶貧的「網紅」產品,將為老鄉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幫扶。
立足長遠,謀劃未來,以產業賦能鄉村,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讓擁有著沿襲千年的「女子太陽節」壯鄉古村——瓦廠村湯谷小組從裡到外發生著美麗嬗變。記者與張慶敏、謝曉歌穿行在煥然一新的湯谷村,硬化通達的村組道路、簇新的太陽山廣場、愈發豐富的文創產品……在他們的眼中,湯谷村即將邁出鄉村旅遊的新步伐。走出文創扶貧車間,張慶敏朝前指道:「村委會、村醫務站、小學綜合樓,都是最高檢協調援建的。下一步還要在公路邊與企業合作建設一個加油站,增加村集體的收入。」眼下,瓦廠村民心裡有了甜頭,日子有了盼頭。
既扶貧又扶志,既注重「輸血式」幫扶,又注重培養「造血」功能,走過25個春夏秋冬,不變的是最高檢各級幹部對西疇人民的一片真情,「不問路遙,來了就當自己家。」
雲南網記者 張文峰 李喜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