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扶貧作為事業來做就不會孤獨
——最高檢四名扶貧幹部在雲南省西疇縣、富寧縣書寫精彩人生
時磊
廉士兵
冀永生
秦西寧
圖片攝影:胡玉菡、田昊、吳俊、王豔澤
本報訊(見習記者史兆琨)截至2016年年底,雲南省西疇縣已有2112戶4590名貧困群眾達到脫貧標準。2016年,該省富寧縣1個貧困鄉鎮12個貧困村1.4萬人達到脫貧標準。
西疇縣和富寧縣同屬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下稱文山州),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定點扶貧縣。「最高檢自1995年定點幫扶西疇、富寧22年來,先後向西疇、富寧兩縣派出21名扶貧掛職幹部、6名支教幹部。2015年11月和2016年1月,最高檢先後選派4名扶貧幹部,其中時磊、廉士兵分別掛任西疇、富寧縣委副書記,冀永生、秦西寧分別赴西疇、富寧兩縣任村第一書記。」日前,記者在文山州採訪時,文山州檢察院黨組書記、代理檢察長姚燕平介紹說。
重視關係脫貧攻堅命脈的基礎設施建設
記者眼前這條河僅寬數米,水也不是很深,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卻成為西疇縣峽山村村民多年來心中的痛,因為水過河是村民們出村的唯一通道。身材瘦小的村民楊玉泉不止一次被水流衝倒,此前有投資商看上這裡的農產品,但望一眼這條河,搖頭嘆氣後便轉身離開。最高檢扶貧幹部、西疇縣委副書記時磊來到峽山村後,積極協調督促有關部門修建了一座西交愛心橋。
「沒有通暢的交通,何談致富呢?」時磊聲音高亢,在他看來,良好的交通是脫貧致富的基礎。「我們向雲南省交通廳申請資金100萬元,申請國開行項目資金3543萬元,可全部打通36.5公裡入村路和19.2公裡入戶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老大難問題。目前上果至達內、吳家灣的10公裡出村路已破土動工,預計年底竣工。」
要脫貧致富,除了交通,飲水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富寧縣新華鎮格當村是最高檢的一個定點扶貧村,截至2015年年底,367戶1547人中仍有88戶364人尚未脫貧。多年來,格當村148戶村民飲水一直靠水窖,而水窖中的水大多是天然降水匯聚而成,家住在格當村山腳下的陶順兵就是其中一戶。「自從最高檢幫扶我們村後,他們開始幫我們協調修建安全飲水工程。」陶順兵用濃濃的方言告訴記者。
「安全飲水提升工程採用傳統的電力二級取水方式,通過修建一個100立方米的總蓄水池及架設一臺50千瓦的變壓器,並配備兩臺22千瓦的抽水機實現集中供水。總體投入105萬元,鋪設管道總裡程達13公裡,可以解決陶家、蘇麻弄、達浪、哈家口、大彎5個村小組148戶的安全飲水問題。」最高檢扶貧幹部、富寧縣格當村第一書記秦西寧告訴記者,目前已完成了陶家、蘇麻弄、達浪共78戶的入戶水管架設,哈家口和大彎的安全飲水提升工程正在進行當中。
基礎設施建設中不能不提危房改造,這個問題讓最高檢扶貧幹部、富寧縣委副書記廉士兵和秦西寧十分揪心。他們為此積極奔走,用心協調,為48戶困難群眾重建房屋辦理危房改造貼息貸款240萬元,以協助解決部分建築物資的方式幫扶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危舊房屋實施重建,幫助協調將7戶危房納入政府統建計劃中。「最高檢直接投入幫扶資金5萬元、15噸水泥。」廉士兵和秦西寧的努力初見成效。
「瓦廠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26戶住的是磚混結構住房,96戶住的是磚木結構住房,258戶住的是土木結構住房。」在最高檢扶貧幹部、西疇縣瓦廠村第一書記冀永生的協調下,已實施易地搬遷77戶326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施危房拆除改建88戶。
「造血為主、輸血為輔」的產業扶貧
49歲的楊玉發家裡有7口人,沒有穩定收入,平時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當楊玉發口中的「時書記」找到他談養豬合作社的事情時,他沒有任何猶豫,拿出了省吃儉用的3萬多元。「我是5個牽頭人中投入資金最多的。」楊玉發爽朗地笑著說,雖然自己沒讀太多書,但他始終堅信,這位來自首都的「時書記」發動組織的事情一定是為村民謀福利的。
面對群眾最淳樸的信任,時磊和冀永生絲毫不敢懈怠,時刻關心著養豬合作社的建設進度。「最困難的環節是選址,因為要考慮到水源、防疫、通風等問題,差不多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冀永生告訴記者,經歷了轉換地址之後,如今看著今年6月就可以投入生產的生豬代養養殖點圈舍,心裡非常欣慰。
「管理制度方面我們下周得好好研究一下。」當被問及管理制度時,時磊開啟了現場辦公模式。「我們把產業扶貧作為工作重點,幫助成立慧眾、新森兩個養殖合作社,吸收53戶204名貧困群眾入社,出資135萬餘元建設現代化養殖場。」
佔地1200多平方米、採用「荷蘭水泡糞」技術的養豬場只是扶貧脫貧產業項目中的一項,對冀永生來說,輸出扶貧產品也是一門重要功課。「扶貧不一定是大拆大建,如果能將代養的理念、輸出扶貧產品等產業類扶貧項目發揮到極致,可以實現『造血為主、輸血為輔』式的扶貧舉措創新。」
「冀書記幫助協調設立了柑橘種植等合作社,並為土雞蛋、小鍋酒和柑橘等產品設計商標,通過電子商務輸出扶貧產品。」瓦廠村村委會主任謝朝恩告訴記者。
廉士兵同樣操心電子商務進村的落地實施。通過協調商務部和雲南省商務廳,廉士兵幫助富寧縣成功申報2016年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獲得國家財政2000萬元資助,並引進戶聯控股有限公司投資1億元打造物流智慧園區和鄉鎮、村級運營店,為農戶提供代買和代賣服務,在便利生活的同時降低出行成本。
「電子商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由於很多年輕人長年外出務工,很多農戶缺乏電子商務的意識,也還沒有養成在線交易的消費習慣。目前的當務之急在於培養群眾的電子交易意識。」對於而立之年的秦西寧來說,培養村民們電子商務觀念似乎並不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障礙,他頗具信心。
教育扶貧是造就人才的原動力
可持續發展產業平臺搭建完畢後,還有什麼問題最難解決呢?廉士兵嗓門洪亮地反問,繼而又很快自答,「缺少專業人才這個難題就愈發彰顯,必須把發展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富寧縣發展的治本之策。」
廉士兵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合作,為富寧縣開通中小學教育聯盟網,使全縣師生能夠「免費」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秦西寧的努力下,格當村引進社會愛心企業,成立了4萬元的「潤志助學金」,幫扶讀高中和新考進大學的學生14名。
「儘管從最高檢扶貧資金中已拿出23萬元捐資助學,最高檢未檢辦為格當希望小學捐贈了歷史地理、未成年人保護圖書等,但是,我們剛到格當村時,學校的綜合樓還沒有建起來,辦學條件、師生住宿還比較簡陋,因學致貧的現象也較為嚴重,大力開展教育扶貧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5月11日,在最高檢格當希望小學舉行的捐贈儀式上,廉士兵說道。
「從調研的89戶394位村民來看:文盲86人,小學文化175人,初中51人,高中只有1人,文盲比例為21.83%,並且初中文化很多是初中肄業。」談到建檔立戶的瓦廠村村民受教育情況,冀永生臉上流露出些許無奈。
在冀永生的積極協調下,瓦廠村24戶建檔立卡戶家庭的36名小學生和1名初中生與北京市檢察院30個黨支部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我甚至會通過自己的私人關係對困難戶進行牽線幫扶,因為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他的一生。」
時磊同樣奔波在幫扶貧困學生的路上。針對因學致貧的瓦廠村李友發家,時磊三次資助其兒子學費1.03萬元,並聯繫愛心人士資助其兒子完成大學學業。「他兒子今年大三,等畢業後有了固定收入,對於他們家,我也就放心了。」時磊長舒了一口氣。
蚌谷鄉貧困大學生李世會也是時磊幫扶的對象之一。過春節之前,吃殺豬飯是當地一種習俗。為了請時磊吃殺豬飯,李世會的父親不止一次來到時磊的住所,但剛好都趕上時磊外出,李世會的父親為此遲遲未動殺豬刀。
「走訪完貧困戶了解到情況後,我通常不在貧困戶學生家吃飯。」儘管時磊深知留下吃個便飯村民會非常高興,「但是這個口子絕不能開。」他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把扶貧當作事業來做就不會感到孤獨」。
當成事業來做通常是基於熱愛。村民的質樸讓冀永生發自內心地愛著這片土地,而這片土地上有他一步一步訪問貧困戶深淺不一的腳印,有著村民們望著他時那渴望又不乏感激的眼神。
「我可以很堅定地說,現在我實現了思想上入黨。在瓦廠村,我有了很多之前沒有的體會和感悟。這裡,沒有浮躁和急功近利。」採訪結束時,冀永生的話讓記者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