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記者 歐陽倩 通訊員 李雪菲
冬日,山間雲霧縈繞。站在高處俯瞰,一壟壟花卉苗木,將村莊串成一幅水墨畫——這裡是長沙市雨花區跳馬鎮三仙嶺村。
相傳有3位道人在此處成仙,三仙嶺村名由此而來。這個14.72平方公裡的大村,有村民1240戶。由於山地多、耕地少,村民發展一度受阻。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村民陸續開始種植花卉苗木。「一杯苗、一把剪,是我們三仙嶺村脫貧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法寶』。」三仙嶺村黨總支書記凌峰指著滿山蔥鬱,自豪地說。
11月30日,在凌峰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何嫩青家。
趁著沒下雨,何嫩青和丈夫彭仲文一大早便忙著裝杯苗。
所謂杯苗,是指用特定容器培育的作物或果樹、花卉、林木幼苗,也稱容器苗。在門前的兩畝苗木地裡,何嫩青小心翼翼挖出地苗,將苗移植到直徑約10釐米的圓柱塑料杯。
溫度很低,何嫩青乾裂的雙手凍得發紅。「天冷也不習慣戴手套,光著手移苗更能把握好、不傷到根。」何嫩青說。
身體殘障,加上兩個幼兒要撫養,何嫩青曾經生活拮据。這幾年,村支兩委鼓勵何嫩青種植杯苗增加收入。「剛開始我也很猶豫。我對村幹部說,我一沒技術,二沒錢,養不好咋辦?村裡得知情況,免費提供了化肥和農藥等,還派技術人員上門教我們。」何嫩青介紹,幾年過去,何嫩青家的屋前屋後全被苗木的綠色所縈繞。「現在我家一年光種杯苗就有五六萬元收入,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
選擇杯苗而不是直接種植苗木有著多重考慮。凌峰介紹,三仙嶺村地少人多,而杯苗佔耕地少、還能循環使用;同時,跟地苗相比,杯苗成活率高、身價也倍漲,一株杯苗可以賣到1元左右。
村民的積極性也高漲。村裡共有一千多個苗木種植基地,成立苗木合作社46家。2018年以來,村支兩委組織成立了農民經濟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土地專業合作社,工作重心逐漸轉向對全村苗木種植進行集中管理、規模化管理。
花卉苗木養植中有句俗話:「七分管,三分剪。」這也催生了新的職業——苗木造型師,這也是凌峰所說的「一把剪」。
年過六旬的村民陳月星登上高梯,爬上樹頂。手中揮舞著枝剪,咔咔嚓嚓,2個小時後,一株枝葉鬆散的桂花樹被「剃」成球形,弧度流暢,顯得圓潤可愛。
「可別小看這樣修修剪剪,一株樹相上好的桂花樹,有時能夠賣到一株七八萬元的高價。」陳月星口中說著,手上並不閒著,開始捆綁鬆散的樹枝。
陳月星是高級苗木修剪師。在外地學會修剪造型技術後,陳月星成了當地苗木種植企業爭搶的技術師。「像這樣的桂花樹,我一天能剪四五株,日工資最高能有800元。」陳月星介紹,不少村民看見他收入不錯紛紛拜他為師,他也樂此不疲地傾囊相授。
多年的發展,三仙嶺村綠意更多,村民腰包更鼓。「村裡小汽車滿地跑,1240戶村民有1200多輛小汽車,幾乎是戶均一輛。」凌峰眼裡滿滿都是笑意。
【來源:雨花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