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棚裡的西紅柿長勢正旺,大概8到10天就要來採收一次,每次能摘近千斤,今年市場價格好,我的菜一到市場就被訂購一空,等這茬收完,就得接著整地種青菜,忙得很哪!」11月17日,在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街道馬坡村,村民馬金方正把剛收穫的西紅柿裝箱,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
馬金方今年57歲,家裡4口人,兒子在32歲那年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而當時小孫女才3歲,照顧兒子和撫養孫女的重擔讓馬金方一籌莫展。
2015年,馬金方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幹部把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送到了家裡,不僅積極幫他兒子申請了大病救助、慢性病醫療保障,發放了殘疾人補貼,還幫他上小學的孫女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等各項政策,馬金方的老伴也被優先安排在公益崗工作,每年能拿到2000元的工資貼補家用。
「雖然政策的扶持和大家的幫扶讓全家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想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考慮到家裡需要人照料,馬金方放棄外出打工,萌生了在家種植大棚蔬菜的念頭。
2019年年初,馬金方以每年1.6萬元的價格承包了村裡的2棟大棚,共4畝地,主要種植西紅柿、豆角和青菜等。
「剛開始咱缺乏經驗和技術,不知道種啥品種好,也不知植物疫病怎麼防治,死了好多,把人愁壞了。」由於是第一次種植大棚蔬菜,馬金方只能一邊學習一邊摸索著幹。他經常外出走訪有經驗的種植大戶,遇到問題趕緊向人諮詢請教。同時,扶貧工作隊請來種苗公司的專業技術人員,對蔬菜種植戶進行專門培訓。幫扶幹部了解到老馬的情況後,第一時間送來了化肥、農藥等農資物品,馬金方的蔬菜種植產業漸漸走上了正軌。
如今的馬金方除了照顧家人,每天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菜地。從平整土地、幼苗定植、肥水管理到收穫採摘,每一項工作他都親力親為,幹勁十足,就是為了種出好菜,有個好收成。
有付出就有收穫。今年,他家光蔬菜種植的收入就有四萬多元。「我種的西紅柿和時令蔬菜,收了一茬又一茬,大棚裡一年四季果紅葉綠,豐收不斷,我有信心把生活越過越好。」馬金方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法寶」,也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