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縣鸚鵡溪鎮:脫貧致富產業興 群眾戰貧有決心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們昨天採的茶葉今天就得錢了,心裡踏實滿意,這個活路做起來安逸。」  「每天在基地採茶,昨天採了4斤,收入160元,今天收入可能和昨天差不多。」   清明時節,走進思南縣鸚鵡溪鎮,2500畝生態茶園風景秀麗、香飄十裡。茶葉迎來採摘旺季,採茶工人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

思南縣鸚鵡溪鎮白茶產業基地。

「我們村的茶園於2019年投產,今年清明前後,每天到茶園採摘茶葉的至少有200人。」鸚鵡溪鎮翟家壩村村支書李奎說。  「全鎮共有兩個白茶基地,今年預計生產2000斤幹茶。」貴州品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加工廠負責人王東麗說,公司對翟家壩村生產的茶葉應收盡收,加工成成品茶後,將直接發到江蘇等地進行銷售。  脫貧不鬆勁,攻堅再發力。眼下,鸚鵡溪鎮脫貧攻堅進入最後的「衝刺期」,剩下的400餘名貧困人口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為了全面小康的偉大勝利,鸚鵡溪鎮聚焦「關鍵對象」,推動產業布局更加優化、資金籌措快速便捷、利益聯結落地落實、就近就業增加收入,以衝鋒的姿態啃下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  產業布局 解決「種」的問題  產業選擇,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成敗與否。  結合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鸚鵡溪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選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同時發展其它配套產業,著力破解扶貧產業規模小、品種雜等問題。  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鸚鵡溪鎮充分挖掘山林、水面、礦產、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等資源潛力,以招商引資、合作發展的方式,借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將單打獨鬥變雙向盈利。   在一些產業發展比較集中的村,鼓勵村「兩委」帶領村級組織興辦專業合作社,在建立村級信息網絡的基礎上,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參與市場競爭,賺取市場利潤,合作社提取相應的服務費用,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思南縣鸚鵡溪鎮發展的養雞產業。

採取「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全鎮建設生態茶園32000畝、油茶6500畝、精品果蔬1300畝、中藥材1500畝,發展思南黃牛1550頭、蛋雞養殖80萬羽,建成規模型農業產業園12個、示範園區2個,興辦農業專業合作社36家,建立了以生態果蔬、生態茶、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為主的產業體系。  籌措資金 解決「錢」的問題  近年來,鸚鵡溪鎮堅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積極尋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切實改善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的局面,有效增強了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  通過東西部產業鏈、財政扶貧資金,以及對接上級扶貧產業匹配資金,多種渠道引資,著力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起步慢等問題。  同時,鸚鵡溪鎮還通過土地入股和扶貧互助金的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改變原有一次性向村級組織支付徵地補償費用的方式,採取以土地入股參與企業分紅的辦法發展集體經濟,開闢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村「兩委」負責管理上級財政扶貧互助資金,從借款利息收入中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作為村集體收入,讓扶貧資金變收入資金。  以綠色發展為基調,以強龍頭、創品牌、帶農富為目標,鸚鵡溪鎮累計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1858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800萬元,打造了生態茶、精品果蔬、中藥材、冷水養殖、特種養殖等綠色生態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了村集體經濟薄弱以及村「兩委」無錢辦事的局面。  利益聯結 解決「分」的問題  發展產業的目標是帶領群眾穩定脫貧、增收創收。鸚鵡溪鎮通過合理制定利益聯結機制,優化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企業利益分配,著力破解集體經濟破零難、群眾增收難、企業發展慢等問題。   依託區位優勢,挖掘資源潛力,發揮市場優勢,將集體閒散、沉澱資產,通過以專業承包、回流收購、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進行聯合開發經營,實現集體資源向集體資產轉變,有效增加集體收入。

思南縣鸚鵡溪鎮進行產業分紅,提高群眾收入。

在一些產業基礎發展比較好的村,採取由村「兩委」和能人大戶共同創辦產業基地方式,讓村民領頭雁成為致富帶頭人,並抽取一定費用作為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有效幫助群眾解決「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的實際難題。  「群眾脫貧致富,真正鼓足腰包,就對我們的工作就是最大肯定和鼓勵。」鸚鵡溪鎮扶貧辦負責人說,今後,合作社還為群眾生產的產品提供品牌化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努力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就業崗位 解決「做」的問題  因人選崗、因產選人、因崗選人,為幫助群眾實現長效脫貧,鸚鵡溪鎮瞄準農村富餘勞動力,積極引導有就業意願和有勞動力的群眾,通過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鸚鵡溪鎮堅持深化與幫扶城市和幫扶單位的溝通、對接,積極申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開展有勞務協作;大力開發扶貧車間、就業基地等就業崗位,讓「歸雁」及部分在家未外出富餘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通過鸚鵡溪鎮黨委、政府的積極統籌調度,目前,全鎮返鄉人員已實現4456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40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就業128人。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

相關焦點

  • 雙手彈鋼琴 戰「疫」又戰貧——思南縣堅持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
    當前,思南縣堅持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脫貧攻堅,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在確保生產安全和防護有效的情況下,統籌抓好脫貧攻堅、企業復工復產、春耕備耕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做到防控和攻堅兩不誤、戰貧戰「疫」兩手硬。
  • 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街道:脫貧致富有「法寶」
    11月17日,在三門峽市湖濱區會興街道馬坡村,村民馬金方正把剛收穫的西紅柿裝箱,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馬金方今年57歲,家裡4口人,兒子在32歲那年突發腦出血,癱瘓在床,而當時小孫女才3歲,照顧兒子和撫養孫女的重擔讓馬金方一籌莫展。
  • 【雲嶺戰貧】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鋪就全面小康幸福路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只有激發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幹勁。近年來,雲南採取多舉措著力在思想上扶、在發展上幫、在典型上引,通過身邊典型感染人、激勵人,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讓貧困群眾在參與中增強能力、樹立信心,激發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幹勁和決心。
  • 開對「藥方」產業興 綿竹市對口幫扶託起彝族群眾致富夢
    選準產業並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是產業扶貧的關鍵一招。為確保阿爾鄉易地搬遷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2016年底,綿竹市引進全鑫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眉山村為核心建立了甘洛縣阿爾鄉易地搬遷後續幫扶農業產業發展示範基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以核桃種植為主、林下種養殖為輔的林間經濟模式,同時為彝族群眾提供技術諮詢、研發、培訓人才等服務。
  • 此路恆帶領赤恆底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
    02挖掘文化優勢 組建民族服飾合作社「如何讓村民們真正有自己的技能和產業?」此路恆一直掛在心上。赤恆底村是傳統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有紡線織布、服飾加工的手藝,他的妻子娜麗沙更是一把好手。隨著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的產品有了品牌效應。為了將產業做大做強,合作社還註冊了自己的品牌「紗蘭顏」。如今,合作社的年生產能力達到4萬套,產品除了在怒江州本地銷售,還遠銷緬甸、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年銷售額達370萬元以上,帶動40多戶村民致富增收。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展養牛產業讓群眾生活「牛」起來
    近年來,庫倫旗把發展養牛產業作為一項主導產業,通過政策扶持、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搭建平臺、提供服務,鼓勵和引導群眾走上養殖集約化
  • 破解思南縣馬鞍村從窮村到富村蛻變的密碼
    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91戶377人,無通村公路、無安全飲水、無產業覆蓋、無村集體經濟、無亮化工程、無垃圾收集處理設施,是思南縣出名的「六無」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馬鞍農民生產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馬鞍淪為思南縣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相守,我和村民一起戰貧戰困點滴事丨桐梓縣小...
    「延綿不絕的大山、坑窪不平的泥路、土砌石堆的房屋,全村通組硬化路不足5公裡,一條硬化連戶路都沒有,三四個村民組還沒通手機信號......」是石場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680米,全村貧困戶114戶381人,是擺在我面前的嚴峻現實;土小田少、山高坡陡,群眾小農思想嚴重、發展觀念落後、基礎設施缺位,沒有一個規模產業、沒有一個示範帶動
  • 產業興農 雙手致富
    產業興農 雙手致富 2020-12-21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員上陣 全線出擊——思南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之示範引領行動
    如今,該村「產業遍地開花,群眾樂開了懷」,村集體經濟累計突破12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餘元,是當地無人不知的「小康樣板村」。這一路砥礪奮進的背後,是邵家橋鎮一步一個腳印落實縣委抓實黨建促推脫貧攻堅「一盤棋」部署結果,是「思南戰法」的一個縮影。
  • 沈折貴: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使命
    這件事也給了我一些觸動:這裡的群眾生活太苦了,我要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強化玉蘭村組織建設,整頓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堅持以上帶下、上下聯動,規範民主管理,注重團結班子,充分發揮黨員幹部「領頭羊」的作用,強化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 十指聯彈,松桃奏響戰貧最強音
    ……村民正在採摘茄子時已入夏,孟溪鎮產業發展依然風風火火?筆者深入基地一打聽,原來是「聯合黨委」發揮了重要作用。「幸虧有聯合黨委當後盾,解決了25萬元資金幫我渡過難關。疫情穩定後,校農結合的銷售優勢就出來了,湖南、江西、廣州的市場也開始『下單』,我現在只擔心種不出來!」
  • 雲南西盟縣:「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
    西盟縣野生菌食用基地有5.5畝,1118生態林。每年雨季來臨,滿山遍野的「野菌子」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錢袋子」。「靠山吃山、養山興山、興山致富」的綠色發展理念讓這裡的群眾舉著「綠飯碗」吃「生態飯」。每個人都是「護林員」村民依靠資源優勢發展產業,同時,保護生態環境,靠山吃山。
  • 【中國的脫貧智慧】點燃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
    赤峰市翁牛特旗廣德公鎮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強化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方式,把黨組織帶動與能人黨員示範運用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點燃了興產業、促脫貧、富群眾的「紅色引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讓「小資金」撬動「大發展」「我把家裡的地全都入股到合作社,去年分紅5200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臨夏縣河西鄉:瓜果飄香產業興
    河西鄉:瓜果飄香產業興民族日報記者喬棟明 通訊員馬利國圖為社員正在採摘成熟的果蔬。李永壽告訴記者,近兩年鄉上大力發展林果產業,這使他有了重新種植河西瓜瓜籽等果蔬的想法,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投資近60萬元,成立了瓜瓜籽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啟了他的「理想之門」。「河西鄉是『瓜果之鄉』,我們想把瓜瓜籽、西紅柿、西瓜等果蔬進行推廣,進一步提升河西鄉知名度。
  • 苗繡產業興鄉 一根繡針讓媽媽在家
    苗繡產業興鄉 一根繡針讓媽媽在家 「媽媽,別走!」是她們聽過最心疼的話,要想陪伴就得解決生計,苗繡技藝給了她們留在家裡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也讓她們有動力去實現脫貧夢。
  • 【決戰之行我堅守】黔西縣公安局高明義:用熱血丹心書寫戰貧使命
    【決戰之行我堅守】黔西縣公安局高明義:用熱血丹心書寫戰貧使命 2020-12-17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獼猴桃,請叫我「脫貧致富果」
    林泉鎮把我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以「山上果園、山下菜園」的規劃,通過「康養旅遊+獼猴桃產業園」的模式,在海子、增坪、新水、松樹、衛星等村為我連片規劃發展了萬畝家園。目前林泉鎮「脫貧致富果」產業園區總投資1.56億元,建設面積1.1萬畝,全鎮已建成規模化標準化園子5個,擁有「脫貧致富果」種植公司5家、合作社4個,帶動50多戶大戶參與其中。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我到金龍村近1000個日日夜夜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龍村時的場景,從金沙縣城出發,一路顛簸,花了大概近3個半小時才到村委會辦公室。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想到要在這麼偏遠的地方工作兩年,我要怎麼照顧遠在遵義的家人,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