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昨天採的茶葉今天就得錢了,心裡踏實滿意,這個活路做起來安逸。」 「每天在基地採茶,昨天採了4斤,收入160元,今天收入可能和昨天差不多。」 清明時節,走進思南縣鸚鵡溪鎮,2500畝生態茶園風景秀麗、香飄十裡。茶葉迎來採摘旺季,採茶工人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
思南縣鸚鵡溪鎮白茶產業基地。
「我們村的茶園於2019年投產,今年清明前後,每天到茶園採摘茶葉的至少有200人。」鸚鵡溪鎮翟家壩村村支書李奎說。 「全鎮共有兩個白茶基地,今年預計生產2000斤幹茶。」貴州品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葉加工廠負責人王東麗說,公司對翟家壩村生產的茶葉應收盡收,加工成成品茶後,將直接發到江蘇等地進行銷售。 脫貧不鬆勁,攻堅再發力。眼下,鸚鵡溪鎮脫貧攻堅進入最後的「衝刺期」,剩下的400餘名貧困人口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為了全面小康的偉大勝利,鸚鵡溪鎮聚焦「關鍵對象」,推動產業布局更加優化、資金籌措快速便捷、利益聯結落地落實、就近就業增加收入,以衝鋒的姿態啃下脫貧攻堅最後的「硬骨頭」。 產業布局 解決「種」的問題 產業選擇,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成敗與否。 結合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鸚鵡溪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選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同時發展其它配套產業,著力破解扶貧產業規模小、品種雜等問題。 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鸚鵡溪鎮充分挖掘山林、水面、礦產、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等資源潛力,以招商引資、合作發展的方式,借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將單打獨鬥變雙向盈利。 在一些產業發展比較集中的村,鼓勵村「兩委」帶領村級組織興辦專業合作社,在建立村級信息網絡的基礎上,積極收集市場信息,參與市場競爭,賺取市場利潤,合作社提取相應的服務費用,既增加了群眾收入,又增加了集體收入。
思南縣鸚鵡溪鎮發展的養雞產業。
採取「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全鎮建設生態茶園32000畝、油茶6500畝、精品果蔬1300畝、中藥材1500畝,發展思南黃牛1550頭、蛋雞養殖80萬羽,建成規模型農業產業園12個、示範園區2個,興辦農業專業合作社36家,建立了以生態果蔬、生態茶、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為主的產業體系。 籌措資金 解決「錢」的問題 近年來,鸚鵡溪鎮堅持因地制宜、因村而異,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積極尋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切實改善了村集體「無錢辦事」的局面,有效增強了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 通過東西部產業鏈、財政扶貧資金,以及對接上級扶貧產業匹配資金,多種渠道引資,著力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起步慢等問題。 同時,鸚鵡溪鎮還通過土地入股和扶貧互助金的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改變原有一次性向村級組織支付徵地補償費用的方式,採取以土地入股參與企業分紅的辦法發展集體經濟,開闢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村「兩委」負責管理上級財政扶貧互助資金,從借款利息收入中抽取一定的管理費用作為村集體收入,讓扶貧資金變收入資金。 以綠色發展為基調,以強龍頭、創品牌、帶農富為目標,鸚鵡溪鎮累計爭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1858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1800萬元,打造了生態茶、精品果蔬、中藥材、冷水養殖、特種養殖等綠色生態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了村集體經濟薄弱以及村「兩委」無錢辦事的局面。 利益聯結 解決「分」的問題 發展產業的目標是帶領群眾穩定脫貧、增收創收。鸚鵡溪鎮通過合理制定利益聯結機制,優化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企業利益分配,著力破解集體經濟破零難、群眾增收難、企業發展慢等問題。 依託區位優勢,挖掘資源潛力,發揮市場優勢,將集體閒散、沉澱資產,通過以專業承包、回流收購、股份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進行聯合開發經營,實現集體資源向集體資產轉變,有效增加集體收入。
思南縣鸚鵡溪鎮進行產業分紅,提高群眾收入。
在一些產業基礎發展比較好的村,採取由村「兩委」和能人大戶共同創辦產業基地方式,讓村民領頭雁成為致富帶頭人,並抽取一定費用作為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帶領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自身「造血」功能,有效幫助群眾解決「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愁的是銷路」的實際難題。 「群眾脫貧致富,真正鼓足腰包,就對我們的工作就是最大肯定和鼓勵。」鸚鵡溪鎮扶貧辦負責人說,今後,合作社還為群眾生產的產品提供品牌化服務,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努力讓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 就業崗位 解決「做」的問題 因人選崗、因產選人、因崗選人,為幫助群眾實現長效脫貧,鸚鵡溪鎮瞄準農村富餘勞動力,積極引導有就業意願和有勞動力的群眾,通過就業實現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鸚鵡溪鎮堅持深化與幫扶城市和幫扶單位的溝通、對接,積極申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開展有勞務協作;大力開發扶貧車間、就業基地等就業崗位,讓「歸雁」及部分在家未外出富餘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收。 通過鸚鵡溪鎮黨委、政府的積極統籌調度,目前,全鎮返鄉人員已實現4456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40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就業128人。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華姝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