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1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脫貧攻堅
10個黨支部為何抱團作戰?
218名黨員如何共同發力?
7296名社員因何幹勁十足?
松桃苗族自治縣孟溪鎮成立村合作社「聯合黨委」,創新運用「1131」村社合一運作模式,在萬畝壩區搭起抓黨建促脫貧的「大舞臺」
首批茄子剛摘下來,黔育配送中心的車就開進了基地,一個不留地運往學校食堂,成為孩子們的營養午餐;
百香果苗剛搬下車,村民們便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人人嘴角含著笑意,仿佛種下的是甜美日子;
油茶樹苗剛紮下根,套種的辣椒又一行連一行地排列在大壩上,登高俯瞰,「長短」結合的亮麗風景線顯得格外養眼。
……
村民正在採摘茄子
時已入夏,孟溪鎮產業發展依然風風火火?筆者深入基地一打聽,原來是「聯合黨委」發揮了重要作用。
「幸虧有聯合黨委當後盾,解決了25萬元資金幫我渡過難關。疫情穩定後,校農結合的銷售優勢就出來了,湖南、江西、廣州的市場也開始『下單』,我現在只擔心種不出來!」這些天,松桃春庚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春庚走路帶風,說出的話字字響「鋼聲」。
同樣渡過難關的還有矮屯村包家組貧困戶楊紅菊,丈夫意外去世後,靠著合作社提供的就業機會,她既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又能掙錢補貼家用。
村民在園區栽苗
讓李春庚讚不絕口的聯合黨委設在松桃瑞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由寨陽、木耳、太平山、和尚坪等 10個村合作社黨支部組成,現有黨員218人、註冊社員7296人,其中貧困人口393戶1541人。由鎮黨委出資100萬元,每個村合作社黨支部出資15萬元,採取「夯實一個堡壘、搭建一個平臺、提供三個保障、受益一方群眾」的「1131」村社合一運作模式,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深度融合在產業鏈上。
遠眺孟溪壩區
「加入聯合黨委後,我們的資金、技術、銷路均得到了保障,村裡發展集體經濟,更有信心!」寨陽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村黨支部書記畢尖堅成為聯合黨委委員後,從春天忙到夏天,恨不得把家搬到地裡。新種的654畝油茶,套種的350畝辣椒、100多畝花生是全村的希望。
受她的感染,村民們幹起活來也格外賣力,30萬元的勞務費早已進了群眾的腰包。
村民在園區勞作
相鄰的寨院村也沒有閒著,運苗、起隴、挖抗、施肥……村監委會主任米先兵正帶著幾十號人移栽百香果苗,熱火朝天的壩區顯得地生機勃勃,群眾的錢袋子也跟著乾貨滿滿。
下寨院組的貧困戶戴喬芬手腳勤快,可惜上個月因家事耽擱,少幹了十多天,領到手的才千把塊。她不服氣地說:這個月加把勁,爭取比別人多領點!
「人老了,不搞這個基地的話,油鹽錢都找不到。」三角巖安置點搬遷戶米萬吉今年68歲,有了每天60元的收入,他在新家才算是「穩」了下來。
……
盤點戰果,孟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姚許靜難掩喜悅之情。在」鎮級規劃、龍頭帶動、村級組織、群眾參與」的方式驅動下, 「1131」村社合一運作模式統籌發展蔬菜、水果、油茶等產業。共引進企業8家,組建專業合作社33個,建成產業基地42個,實現了全鎮壩區產業全覆蓋。
截至目前,孟溪鎮完成新種植面積3635畝,正在實施1595畝;累計發放勞務費294.1萬元,提供勞務崗位49000餘人次。
透過數據,再串聯起幹部群眾的一言一行,筆者明顯感受到,在聯合黨委統籌指揮下,10個支部如同十根手指一樣取長補短,彈奏出支部聯建、學員聯管、產業聯營、社員聯動的決戰脫貧「最強音」。
(楊傑 龍元彬 熊海周 陸致吉)
精彩回顧
原標題:《十指聯彈,松桃奏響戰貧最強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