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獼猴桃,請叫我「脫貧致富果」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被譽為水果中的綠寶石,所含維生素C就能滿足人體每日所需的85%;不光如此,我還含有其他水果中很少見到的營養成分:葉酸、胡蘿蔔素、鈣等等,能降低膽固醇,促進心臟健康,被營養師們稱為營養活力的來源。  2020年11月8日,我代表黔西縣林泉鎮興黔盛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第二十一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四屆中國有機食品博覽會上榮獲綠色食品金獎。

2014年我落戶黔西縣林泉鎮,這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常年平均氣溫在13.8℃左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非常適合我生長。

林泉鎮把我作為特色產業來發展,以「山上果園、山下菜園」的規劃,通過「康養旅遊+獼猴桃產業園」的模式,在海子、增坪、新水、松樹、衛星等村為我連片規劃發展了萬畝家園。目前林泉鎮「脫貧致富果」產業園區總投資1.56億元,建設面積1.1萬畝,全鎮已建成規模化標準化園子5個,擁有「脫貧致富果」種植公司5家、合作社4個,帶動50多戶大戶參與其中。全鎮貧困戶以扶貧資金350萬元量化入股到公司和合作社種植「脫貧致富果」4000餘畝,已獲得分紅50多萬元。   增坪村園子是由黔西縣興黔盛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面積500畝,總投入750萬元,2017年開始投產,產量150多萬斤,純產值140多萬元。園子採用「自然農作」全生態農業(不施化肥、不施膨大劑、不施農藥)的生產模式進行打造。幾年來,村民已經獲得10多萬元分紅,全村貧困戶戶均紅利近千元。園子建設至今,合作社為增坪村務工群眾發放務工工資達到400多萬元,其中長期在園子務工貧困戶20餘人,帶動了20戶貧困戶脫貧。

海子社區園子為我投資1000萬元建成500畝的家園,同時還把我的紅心哥、黃心哥請了進園子。目前在海子社區的種植園有1000餘畝,解決了當地200餘人的務工問題,實現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2016年,貴州烏蒙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入新水村開始規劃我的「地盤」,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建設模式,周邊農戶不僅能到園子就近務工,村集體和農戶還用現有資源入股到園子參與分紅,更是拓寬了增收渠道。園子面積約4000畝,目前解決了300人以上的固定就業崗位(其中貧困戶200餘人)。園子以建設「花果園」發展康養旅遊業與「脫貧致富果」種植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發展,主要通過引領農戶科學發展,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群眾注重生態綠色、生態品牌創建、農特產品認證,提升特色農業品牌。公司還在我的園子裡種植的茶花球,以短養長,每株茶花球銷售後按不低於10元標準分紅給入股土地農戶。林泉鎮以扶貧資金200萬元入股公司,從2019年開始,每年公司固定分紅40萬元,連續分紅10年。基地建設以來,公司共計發放農民務工工資600多萬元,發放土地入股紅利180萬元,戶均增收1.4萬餘元。

戰貧路上,我衝到了林泉鎮產業扶貧第一位,做了名符其實的「脫貧致富果」。今後,我還將繼續努力,拓寬我的發展渠道,藉助農特產品加工,我將會變身成為「獼猴桃飲品」「獼猴桃幹」繼續助推鄉村振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黃奇鈺的上甲「奇遇」
    人如其名,黃奇鈺不僅在統計調查崗位上如鈺石般綻放光芒,在扶貧道路上更是展現出「奇」女子的風採。2020年3月,黃奇鈺主動請纓來到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駐村扶貧,到村後從一個統計業務骨幹迅速轉變為一名優秀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我叫宋明,是畢節市金沙縣林業局派駐馬路鄉金龍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我到金龍村近1000個日日夜夜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龍村時的場景,從金沙縣城出發,一路顛簸,花了大概近3個半小時才到村委會辦公室。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看到陳紅紅這樣頹廢的精神狀態,我很心疼,也非常想幫助他東山再起。我想,陳紅紅曾經在商海闖蕩,也有過風光的經歷。單純給予他經濟上的幫助,是無法讓他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我一定要讓他重新樹立起信心,讓他重拾生活的勇氣。於是,我把陳紅紅當家人一樣對待,生活上關心他、精神上鼓勵他,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向他講述許多名人從逆境中崛起的故事,為他尋找就業機會。在我的鼓勵下,陳紅紅終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 「我的扶貧故事」女鎮長懷著二胎做好保姆式服務|息烽縣石硐鎮黨委...
    說起搞扶貧工作,大家都說我是一個「攢勁」的女強人。特別是今年,哪怕受到疫情影響,看到我們石硐的「彌天大聖」獼猴桃成功走向市場,我覺得一切都值了。  作為人民公僕,做好保姆式服務,不管是在營商環境,還是脫貧攻堅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態度。
  • 「我的扶貧故事」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付老和的故事還要從2018年我剛到村上說起。2018年3月16日,我隨駐村工作組第一次到付老和家走訪,了解付老和的家庭情況。進門,迎面看見的一樓就是牛圈,隨處可見的雞糞、牛糞,付老和與母親正在二樓生火做飯。家裡除了一個電飯煲外,基本沒有其它像樣的電器了。所有的衣物全部散落在房屋的各個角落,一些衣服也因放置時間長而發出一陣陣「怪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駐村帶貨達人熊江睿
    我叫熊江睿,是一名普通的駐村幹部,2017年,根據工作安排,我從貴州日報融媒體集團來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開啟我的扶貧工作之旅,作為一名駐村幹部,職責就是讓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脫貧攻堅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引路人」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
    2019年7月,我還在進行「一卡通」督查工作,在接到組織派駐扶貧任務的第一時間,我及時完成工作交接,按時到達雄武鄉高峰村脫貧攻堅一線,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駐村的第一天,我就與高峰村第一書記及村支兩委開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如採集邊緣戶信息、督促危房改造項目進度、開展新一輪「一查四保」「四逐四準」等工作,一開始我不太習慣這樣的工作節奏,但看著這些困難群眾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必須儘快進入工作狀態。
  • 「我的扶貧故事」窮根不除,誓不離開衛城鎮丨清鎮市衛城鎮黨委副...
    我是曾慶康,現任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談到扶貧故事,於我而言,與其說是扶貧故事,不如說是小康故事。我可以分享幾個時間節點,聊聊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小康故事。  ……   公告村是國家級貧困村,也是我的幫扶聯繫村。2019年,通過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清鎮市「楓、蔬、果、茶」四大重點農業產業發展藍圖的指導下,我不斷支持公告村發展種植元寶楓,鼓勵他們通過村集體合作社養殖生豬。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六個農民」的這些年|息烽縣養龍司鎮黨委...
    我叫周代敏,2017年來到息烽縣養龍司鎮這片熱土,先後擔任鎮長、黨委書記,成為了養龍司鎮這個大家庭的一家之長,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這些年的奮鬥目標。   經過三年的苦幹實幹,我們用「六個農民」新機制鋪就了養龍司鎮脫貧攻堅緻富夢。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2021-01-1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幹事 做村民心中的「自己人」︱水城縣米籮鎮...
    我叫曹勇,是六盤水市菸草公司派駐米籮鎮銅廠村第一書記。銅廠村作為深度貧困村,因為山高坡陡、地勢偏僻,交通不便,這裡曾經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9.9%。來到銅廠村後,解決全村的「行路難」成為當務之急。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知心人,引領群眾脫貧致富丨赫章縣朱明鎮田...
    我叫蔣華莉,是赫章縣朱明鎮田壩村駐村幹部。2016年,我被安排到田壩村包村。分到結對幫扶任務,我比較興奮和激動,因為終於有了和貧困戶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終於可以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方面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但當我了解到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後,我又開始犯了難,因為他們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和家庭狀況都非常的具體,既有獨居在家的患病老人,也有家中頂梁柱身患殘疾、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多口之家,還有毫無資金技術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如何幫助他們改變目前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心裡畏難情緒逐漸滋生。
  • 【我的扶貧故事】靳濤:扶貧讓我歷練了人生
    2018年3月,我從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應急管理局到畢節市小壩鎮西衝村任第一書記,第一印象就是感覺西衝村地偏人窮,全村7個村民組。  冬日,地處烏蒙山腹地的小壩鎮西衝村晨霧縹緲,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冬日畫卷,遠山經果林木生機勃勃,近山種植基地熱火朝天,山下灰瓦白牆庭院錯落,呈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丨荔波縣玉屏街道...
    我叫蒙瑞鑫,是黔南州荔波縣玉屏街道水撈村脫貧攻堅隊隊員。  2018年8月,作為一名新下派駐村脫貧攻堅隊員,我感覺到脫貧攻堅責任帶來的壓力,但這並不影響我的幹勁。自駐村以來,我努力適應角色的變化,工作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等都有很大的改變。我深知要想快速適應脫貧攻堅工作,關鍵在於妥善解決好駐村扶貧遇到的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心系扶貧路 回訪扶貧村|三穗縣原滾馬鄉苗鳥村駐...
    這段時間,我接到三穗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求,需要回苗鳥村做一次回訪。看著如今的苗鳥村正在美好生活的「加速道」上大步向前,我才真正感覺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圖為龍運釗(右二)與村兩委開會中我叫龍運釗,是三穗縣政法委派駐到滾馬鄉苗鳥村的原第一書記,1996年到三穗縣政法委工作至2019年,11月正式退休。   2016年3月我來到苗鳥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