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黃果樹村,是水城縣猴場鄉的一個苗族村寨,也是我結對幫扶的地方。
2016年8月的一天清晨,陽光明媚,清風徐徐。我跟著同事來到黃果樹村。也就是從那一天起,我就與黃果樹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八零後的陳紅紅是我的幫扶對象。誰能想到,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命運多舛,六歲沒了母親,八歲沒了父親,他既當爹又當媽,與兩個弟弟、妹妹相依為命,稚嫩的肩頭早早地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維持生計,陳紅紅十六歲就到廣州務工,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由於他吃苦耐勞、機靈活潑,老闆對他非常信任和器重,將許多重要的業務都交給他打理。陳紅紅從中得到了鍛鍊,積累了人脈,看到了商機。後來,他用自己多年務工的積蓄創辦了一家小作坊,生意越來越興隆,事業小有成就。但涉世不深的他由於投資不慎,最終血本無歸。
回到家鄉後的陳紅紅一蹶不振,喝酒、打牌成了日常,曾經連頭式都一絲不苟的他居然不修邊幅。看到陳紅紅這樣頹廢的精神狀態,我很心疼,也非常想幫助他東山再起。我想,陳紅紅曾經在商海闖蕩,也有過風光的經歷。單純給予他經濟上的幫助,是無法讓他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我一定要讓他重新樹立起信心,讓他重拾生活的勇氣。於是,我把陳紅紅當家人一樣對待,生活上關心他、精神上鼓勵他,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向他講述許多名人從逆境中崛起的故事,為他尋找就業機會。在我的鼓勵下,陳紅紅終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陳紅紅有著非常敏銳的商業頭腦,他從家鄉的紅心獼猴桃中看到了商機,於是做起了批發紅心獼猴桃的行當。在陳紅紅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陳紅紅有房有車,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提前奔向了小康。陳紅紅逢人便說:「沒有趙娟姐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聽到這話後,我不禁潸然淚下。我知道自己給予陳紅紅的僅僅是精神上的鼓勵,他的成功全憑他自己的努力。從陳紅紅的這件事上,我深深理解了「扶貧先扶智」這句話的真正內涵。
我的另外一戶幫扶對象叫杜進華,他和他老婆都比我小,但我一直叫他們杜大哥、杜大嫂。我想,這樣的稱呼或許能拉近我們的距離,同時也更能表達我對他們的尊重。杜大哥一家非常勤勞,日子也曾經過得有滋有味。但一場大火讓他家的房屋化為灰燼,掉入了貧困戶行列。成為杜大哥家幫扶責任人後,我曾經為他家的脫貧致富絞盡腦汁。我想,從經濟上幫助杜大哥家,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我從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看到了關於水城縣阿戛鎮鹽井村農戶,依靠發展烤菸產業走上致富道路的報導。我的眼睛一亮,烤菸產業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產業,育苗、種植、烘烤有菸葉站技術人員指導,菸葉有菸葉站負責收購,杜大哥家假若發展烤菸產業,肯定能脫貧致富。於是,我多次跑到縣菸草局和猴場鄉政府諮詢相關知識,當得知黃果樹村的溫度、光照、降雨量及土壤條件適宜發展烤菸產業後,我激動不已。在村幹部和我的動員下,杜大哥家及附近村民參與了烤菸產業發展。資金、技術指導等紛紛進村,各種優惠政策紛至沓來。杜大哥家種植烤菸二十六畝,年年喜獲豐收,每年收入達五、六萬元。杜大哥家還餵豬、養羊、養雞補貼家用,每年過年都要殺豬宰羊,兩頭豬的臘肉掛滿牆頭。杜大哥的兒子常年在山東打工,收入不菲。同時,杜大哥還是村裡的護林員,一年有近一萬元的收入。杜大哥家吃不愁、穿更不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勤勞致富之家。杜大哥的家位於村頭公路坎上,兩層樓房掩映於鬱鬱蔥蔥的樹林中。他們一家很質樸,待人和善。村裡來的幹部、鄉裡鄉親、甚至小商小販都喜歡在他家落腳,而我們更是以他家為聚散點。只要你前腳一到,熱騰騰的茶水就已經端到了你的面前。土豆熟了,圍著火塘而坐,柴火洋芋飄香十裡;柿子熟了,我們和杜大哥一家分享著豐收的甜蜜。作為教師的我,只能盡我的綿薄之力,看他們家缺什麼就添置些什麼。我和杜大哥一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在我扶貧的道路上,收穫頗豐。陳紅紅不屈不撓、永不言敗、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杜大哥的勤勞質樸、杜大嫂的勤儉持家成為村裡的標杆令我感動。他們生活的態度讓我受益匪淺。我很榮幸有了這次扶貧機會,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魏容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