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黃果樹村,是水城縣猴場鄉的一個苗族村寨,也是我結對幫扶的地方。

2016年8月的一天清晨,陽光明媚,清風徐徐。我跟著同事來到黃果樹村。也就是從那一天起,我就與黃果樹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八零後的陳紅紅是我的幫扶對象。誰能想到,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命運多舛,六歲沒了母親,八歲沒了父親,他既當爹又當媽,與兩個弟弟、妹妹相依為命,稚嫩的肩頭早早地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維持生計,陳紅紅十六歲就到廣州務工,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由於他吃苦耐勞、機靈活潑,老闆對他非常信任和器重,將許多重要的業務都交給他打理。陳紅紅從中得到了鍛鍊,積累了人脈,看到了商機。後來,他用自己多年務工的積蓄創辦了一家小作坊,生意越來越興隆,事業小有成就。但涉世不深的他由於投資不慎,最終血本無歸。

回到家鄉後的陳紅紅一蹶不振,喝酒、打牌成了日常,曾經連頭式都一絲不苟的他居然不修邊幅。看到陳紅紅這樣頹廢的精神狀態,我很心疼,也非常想幫助他東山再起。我想,陳紅紅曾經在商海闖蕩,也有過風光的經歷。單純給予他經濟上的幫助,是無法讓他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我一定要讓他重新樹立起信心,讓他重拾生活的勇氣。於是,我把陳紅紅當家人一樣對待,生活上關心他、精神上鼓勵他,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向他講述許多名人從逆境中崛起的故事,為他尋找就業機會。在我的鼓勵下,陳紅紅終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陳紅紅有著非常敏銳的商業頭腦,他從家鄉的紅心獼猴桃中看到了商機,於是做起了批發紅心獼猴桃的行當。在陳紅紅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陳紅紅有房有車,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提前奔向了小康。陳紅紅逢人便說:「沒有趙娟姐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聽到這話後,我不禁潸然淚下。我知道自己給予陳紅紅的僅僅是精神上的鼓勵,他的成功全憑他自己的努力。從陳紅紅的這件事上,我深深理解了「扶貧先扶智」這句話的真正內涵。

我的另外一戶幫扶對象叫杜進華,他和他老婆都比我小,但我一直叫他們杜大哥、杜大嫂。我想,這樣的稱呼或許能拉近我們的距離,同時也更能表達我對他們的尊重。杜大哥一家非常勤勞,日子也曾經過得有滋有味。但一場大火讓他家的房屋化為灰燼,掉入了貧困戶行列。成為杜大哥家幫扶責任人後,我曾經為他家的脫貧致富絞盡腦汁。我想,從經濟上幫助杜大哥家,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我從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看到了關於水城縣阿戛鎮鹽井村農戶,依靠發展烤菸產業走上致富道路的報導。我的眼睛一亮,烤菸產業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產業,育苗、種植、烘烤有菸葉站技術人員指導,菸葉有菸葉站負責收購,杜大哥家假若發展烤菸產業,肯定能脫貧致富。於是,我多次跑到縣菸草局和猴場鄉政府諮詢相關知識,當得知黃果樹村的溫度、光照、降雨量及土壤條件適宜發展烤菸產業後,我激動不已。在村幹部和我的動員下,杜大哥家及附近村民參與了烤菸產業發展。資金、技術指導等紛紛進村,各種優惠政策紛至沓來。杜大哥家種植烤菸二十六畝,年年喜獲豐收,每年收入達五、六萬元。杜大哥家還餵豬、養羊、養雞補貼家用,每年過年都要殺豬宰羊,兩頭豬的臘肉掛滿牆頭。杜大哥的兒子常年在山東打工,收入不菲。同時,杜大哥還是村裡的護林員,一年有近一萬元的收入。杜大哥家吃不愁、穿更不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勤勞致富之家。杜大哥的家位於村頭公路坎上,兩層樓房掩映於鬱鬱蔥蔥的樹林中。他們一家很質樸,待人和善。村裡來的幹部、鄉裡鄉親、甚至小商小販都喜歡在他家落腳,而我們更是以他家為聚散點。只要你前腳一到,熱騰騰的茶水就已經端到了你的面前。土豆熟了,圍著火塘而坐,柴火洋芋飄香十裡;柿子熟了,我們和杜大哥一家分享著豐收的甜蜜。作為教師的我,只能盡我的綿薄之力,看他們家缺什麼就添置些什麼。我和杜大哥一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在我扶貧的道路上,收穫頗豐。陳紅紅不屈不撓、永不言敗、越挫越勇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杜大哥的勤勞質樸、杜大嫂的勤儉持家成為村裡的標杆令我感動。他們生活的態度讓我受益匪淺。我很榮幸有了這次扶貧機會,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描繪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魏容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扶貧 一路成長|水城縣猴場鄉肖坪小學教師封...
    我叫封玲蓉,2019年成為水城縣猴場鄉肖坪小學的一名教師。同年,我接到扶貧任務,幫扶猴場鄉雙貢村二十組張永文家。萬事開頭難,剛開始接觸扶貧工作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很忐忑,一是不知道該怎麼和群眾溝通?二是擔心無法讓群眾理解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
    我叫曹思雲,是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從一名一線教師到一所學校校長,我深知教育對於貧困孩子和貧困家庭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我才會用自己的行動引導著一個個孩子走出了大山,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堅守在教育脫貧的道路上。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陪伴 呵護希望|水城縣花戛鄉海子村希望小學...
    我叫朱家佑,今年27歲,是水城縣花戛鄉海子希望小學的一名山村教師。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成為花戛鄉雞場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也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名幫扶工作者。朱家佑(左一)走訪中與幫扶戶拉家常了解情況2019年,因海子村教師空缺,我被任命前往海子希望小學任教。於9月1日抵達希望小學,這裡地勢高、常年溼冷,教師們都住在不到15平的單間裡,沒有衛生間,生活很艱苦。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一盞「明燈」|水城縣老鷹山街道中坡小學...
    2018年8月,街道辦及中心學校對各學校教師幫扶對象進行了重新分配,我學校田培珍老師正好退休,我繼任了她的幫扶工作。新的幫扶對象是水城縣老鷹山街道中坡居委新發組王騰躍戶,王騰躍戶一家三口,夫妻兩文化程度低,沒技術沒資金,兒子王雙喜只是初中畢業,也正在尋找工作,一家人沒技術、沒資金,家庭生活困難,在2014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跨越山海,情誼相連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大山深處 矗立著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青海省大通縣下鮑學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大窯村的五百多個日夜丨水城縣董地街道大窯...
    我叫孫海達,2019年6月,我按照組織安排來到水城縣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掛任董地街道黨工委委員、副書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與大窯村全體村幹部堅持圍繞「強化黨建引領、助推脫貧攻堅」為工作核心,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主線,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開展政治理論與政策學習,通過宣傳優秀黨員先進事跡,提升村級黨員幹部能力素質,發揮村級黨員示範作用,切實夯實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是我的「親人」|水城縣玉舍鎮中心學校人民...
    我叫姬寧,水城縣玉舍鎮中心學校教師,貴州省十一次黨代會代表。  2018年1月,我的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從水城縣玉舍鎮五裡坪村調整到玉舍鎮海坪村嚕巫組,四戶幫扶對象分別是曹忠華、高碧昌、高興學、安正清。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我叫敖天明,2017年4月,54歲的我經組織選派到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加入了水城縣同步小康駐村序列,成為了決戰全面小康隊伍中的一員。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我的扶貧故事」「最年輕」的80後|水城縣玉舍鎮青松村第一書記包...
    我叫包宇程,在六盤水市委統戰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服務中心任職。2019年8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水城縣玉舍鎮的貧困村——青松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挑起了帶領一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責任。1989年出生的我,身上兼具著「80後」和「90後」的不同特徵:吃苦耐勞、遇事沉穩、思維活躍,工作中總會有不少新點子、好方法。駐村的一年多裡,不抽菸的我兜裡總會裝上一兩包煙。為的是走訪過程中能夠快速拉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開展工作。
  • 「扶貧故事繪」他們的學生,在3127公裡外的大山中
    在3127公裡外的大山中,這幾年陸續有數百位大連教師奮鬥在一線講臺上,從村小到高中,從職教到特教,他們努力克服著氣候和飲食的不習慣,在他們身後,有一位溫暖的老大哥郭衛。2018年6月,中共六盤水市委組織部授予郭衛全市扶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19年11月,他又獲評貴州省扶貧攻堅先進個人。像郭衛這樣,奮戰在六盤水的教育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堅守、自己的規矩以及難忘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昔日鐵血軍人 今朝扶貧戰士|水城縣龍場鄉黨委副...
    18歲那年,我入伍成為了一名軍人。43歲那年,我轉業安置到六盤水市林業局不到半年,便被選派到水城縣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以前在部隊,我入伍後不到一個月便入了黨,成為了一名黨員;後來去基層,人到中年參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正履行著一名黨員的義務和責任。記得那時,我剛進村工作,村民們其實都不看好我這個昔日部隊軍官能安心來給他們當「村官」,有些村民還對我直言說:「你頂多就是來村裡報個道,和大家見個面就走了的。」
  • 庫倫旗和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科教幫扶」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內蒙古庫倫旗和貴州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為例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在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先後指出:
  • 「我的扶貧故事」向著幸福 一路同行|水城縣老鷹山街道老鷹山小學...
    我叫鄧芬,今年是我接任老鷹山街道石板河村平街組貧困戶陸華方家幫扶責任人的第三年,從陌生到熟悉,從幫扶到牽掛,我們已如親人一樣了。作為老鷹山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一開始我還擔心自己幹不好幫扶工作,可是當真正走上扶貧之路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教育幫扶就是我走向幫扶戶的「敲門磚」。  我的幫扶戶陸華方家,有一個女兒和兒子分別上八年級、七年級,教師的「職業病」,每次走訪時,如果有小朋友在家,我便會忍不住上課。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恐慌的是怎麼開展好扶貧工作、當好脫貧戰士,打贏這場戰爭;期待的是自己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發揮所學、施展才華、貢獻個人力量。  為了讓自己更快更好地轉變學生身份,適應工作角色,我首先從加強自身業務入手。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明白作為剛入職的新人,更是處處皆要學習、人人皆可學、事事皆能學。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情系村裡娃|織金縣熊家場鎮石馬村第一...
    但是術業有專攻,我對教育工作一竅不通,所以才來找到貴校。貴校是貴陽的名校,我想能不能請你們幫助村裡的小學提升一下教學水平,把城裡的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好的教學理念帶下去給他們,讓這些山裡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城裡的教學質量,這樣將來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從大山的深處走出!」  鄧校長耐心的聽我說著,若有所思在思考。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我與馬伯那些事|水城區第六小學...
    我叫李斯,是水城區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脫貧攻堅戰士。2018年,我的幫扶對象調整為水城區野鍾鄉響石村的3戶幫扶對象。根據出生日期推算,我首先關注到了年過古稀馬伯。  第二天我通過導航,一路邊走邊問,總算找到了馬伯的大兒子家,馬伯正幫忙上架烤菸。初次見面,我充分發揮已有的「作戰經驗」,經過苦口婆心的長時間勸導,馬伯才和我拉起了家常。  原來馬伯的大兒子居住在老家,馬伯和二兒子、女兒及孫子四人屬於異扶搬遷對象,因二兒子和女兒常年在外務工,孫子就讀於水城縣職校,馬伯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就住,就乾脆回鄉住了。
  • 「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支教奶奶」周秀芳:籌建29所希望小學 把愛心搬運到大山深處 央視網消息:72歲,對於大多數老人來說,正是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的年齡。寧波市退休教師周秀芳卻選擇了遠離家鄉,一頭扎進湖南和貴州最貧困的大山裡支教,一教就是六年,而且還要繼續。
  • 「我的扶貧故事」勤勞和智慧助脫貧|松桃縣正大鎮桐木小學教師龍恩望
    我叫龍恩望,松桃苗族自治縣正大鎮桐木小學一名普通教師。2019年7月,在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受命加入到了精準扶貧的隊伍中。一年多的幫扶,我從對精準扶貧的認識從生疏到逐步理解,慢慢成長,更添我對祖國的崇敬之情,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
  • 青春在大山裡綻放光芒——記中國氣象局支教扶貧青年幹部李抗抗
    目前,李抗抗在陝西省延安市延長縣七裡村鎮呼家川小學開展支教扶貧工作。初為人師 支教不怕千難萬險山連著山,嶺連著嶺——這是李抗抗初到支教地點時的第一印象。在學校,李抗抗主要承擔科學、數學兩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擔任了六年級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