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家佑,今年27歲,是水城縣花戛鄉海子希望小學的一名山村教師。
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成為花戛鄉雞場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也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名幫扶工作者。 每周做好教育工作後,我會開車前往吳王村,我有4戶幫扶家庭,從打掃衛生做好人居環境到做思想工作,不僅增強貧困家庭者對教育的重視,改變思想觀念,也要激發他們對發展致富的信心。
朱家佑(左一)走訪中與幫扶戶拉家常了解情況
2019年,因海子村教師空缺,我被任命前往海子希望小學任教。
於9月1日抵達希望小學,這裡地勢高、常年溼冷,教師們都住在不到15平的單間裡,沒有衛生間,生活很艱苦。 到希望小學後,我先後擔任了班主任、少先大隊輔導員、思政教育等工作,任教五年級的語文和六年級的音樂。 班裡有個學生叫代衛乾,他寄宿學校,父親因為婚姻離異後常年酗酒,精神出現了問題,每周五放學我都會載著他一起回家,陪他一起做家務,聊天。
組織學生在學習之餘幫學校周邊老人幹活
山裡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愛護,我會隔一段時間給他買文具和一些健康的小零食,朝夕相處中,他也從我的幫扶戶變成我的小朋友。現在他不僅願意和我說話了,課堂上還會主動回答問題,性格也開朗了起來。 在學校,教師都是24小時陪伴學生左右,到了周末我常常會駕車到吳王村渡口組、者卡村大寨組進行走訪、做一戶一袋工作,以便能更精準幫扶信息和情況。
心願牆上學生的心願
一路上,從40多分鐘到10多分鐘的路程,總是載完學生又接著載下一趟順路的學生。對於孩子,我能做的是盡我所能,陪伴成長。在班級文化天地裡,有一面心願牆,孩子們寫滿了心願,「想走出大山」、「好好學習創造更好的生活」…… 每一次觀看脫貧攻堅、愛國主義教育影像時,孩子們也很動情,我知道,他們小小的心靈已經播散下感恩和熱愛祖國的種子。
開展德育工作組織學生與國旗合影
看著學生一天天的成長和變化,我也會有一種滿足感,擔任教師三年多以來他們是我最大的收穫,我也越來越熱愛教師這個崗位,越來覺得深居大山的希望小學很美麗。 今年9月我也迎來了自己的寶寶,在孩子即將出生的時候我還在學校、村裡做著工作,孩子2個月大了我只回家看望過兩次。 當了父親,我也會想到老父親,他也是一名人民教師,小時候他帶我到課堂後坐著,記憶中父親的身影很高大,而今自己為人父,站在一方講臺,更能感受到肩膀上的責任和擔當,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要盡我所能去呵護他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