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路陪伴 呵護希望|水城縣花戛鄉海子村希望小學...

2020-12-02 天眼新聞

我叫朱家佑,今年27歲,是水城縣花戛鄉海子希望小學的一名山村教師。

2017年大學畢業後我成為花戛鄉雞場小學的一名音樂教師,也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名幫扶工作者。   每周做好教育工作後,我會開車前往吳王村,我有4戶幫扶家庭,從打掃衛生做好人居環境到做思想工作,不僅增強貧困家庭者對教育的重視,改變思想觀念,也要激發他們對發展致富的信心。

朱家佑(左一)走訪中與幫扶戶拉家常了解情況

2019年,因海子村教師空缺,我被任命前往海子希望小學任教。

於9月1日抵達希望小學,這裡地勢高、常年溼冷,教師們都住在不到15平的單間裡,沒有衛生間,生活很艱苦。  到希望小學後,我先後擔任了班主任、少先大隊輔導員、思政教育等工作,任教五年級的語文和六年級的音樂。   班裡有個學生叫代衛乾,他寄宿學校,父親因為婚姻離異後常年酗酒,精神出現了問題,每周五放學我都會載著他一起回家,陪他一起做家務,聊天。

組織學生在學習之餘幫學校周邊老人幹活

山裡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愛護,我會隔一段時間給他買文具和一些健康的小零食,朝夕相處中,他也從我的幫扶戶變成我的小朋友。現在他不僅願意和我說話了,課堂上還會主動回答問題,性格也開朗了起來。   在學校,教師都是24小時陪伴學生左右,到了周末我常常會駕車到吳王村渡口組、者卡村大寨組進行走訪、做一戶一袋工作,以便能更精準幫扶信息和情況。

心願牆上學生的心願

一路上,從40多分鐘到10多分鐘的路程,總是載完學生又接著載下一趟順路的學生。對於孩子,我能做的是盡我所能,陪伴成長。在班級文化天地裡,有一面心願牆,孩子們寫滿了心願,「想走出大山」、「好好學習創造更好的生活」……  每一次觀看脫貧攻堅、愛國主義教育影像時,孩子們也很動情,我知道,他們小小的心靈已經播散下感恩和熱愛祖國的種子。

開展德育工作組織學生與國旗合影

看著學生一天天的成長和變化,我也會有一種滿足感,擔任教師三年多以來他們是我最大的收穫,我也越來越熱愛教師這個崗位,越來覺得深居大山的希望小學很美麗。  今年9月我也迎來了自己的寶寶,在孩子即將出生的時候我還在學校、村裡做著工作,孩子2個月大了我只回家看望過兩次。  當了父親,我也會想到老父親,他也是一名人民教師,小時候他帶我到課堂後坐著,記憶中父親的身影很高大,而今自己為人父,站在一方講臺,更能感受到肩膀上的責任和擔當,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要盡我所能去呵護他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扶貧 一路成長|水城縣猴場鄉肖坪小學教師封...
    我叫封玲蓉,2019年成為水城縣猴場鄉肖坪小學的一名教師。同年,我接到扶貧任務,幫扶猴場鄉雙貢村二十組張永文家。萬事開頭難,剛開始接觸扶貧工作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很忐忑,一是不知道該怎麼和群眾溝通?二是擔心無法讓群眾理解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山在生長——水城縣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鄉海子村脫貧記(1)
    2018年的五四青年節,我被派到了一個叫海子的村莊扶貧。自從那天起,這個與著名青年詩人海子同名的村莊跟我之間就拉近了距離,有了親近感:那兒叫海子,是面朝大山,春暖花開麼?是,但這也僅僅是她的外表。這個距縣城140多公裡、位於水城縣花戛鄉西北部坐落在九曲十八彎大山裡的少數民族小村莊,因交通的極度不便、水、電、路、信不通,那些長期居住在大山裡的布依族、苗族、彝族村民們曾經是如此漫長地在這片海拔高、低氣溫、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石漠化嚴重、耕地破碎的貧瘠土地上求生存、繁衍生息,那種缺衣少食、求醫無門、受教無錢、謀生無路的艱難過往,一輩又一輩地延續著。
  • 「我的扶貧故事」每種色彩都應該盛開|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
    我叫曹思雲,是水城縣職業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從一名一線教師到一所學校校長,我深知教育對於貧困孩子和貧困家庭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我才會用自己的行動引導著一個個孩子走出了大山,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堅守在教育脫貧的道路上。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一盞「明燈」|水城縣老鷹山街道中坡小學...
    2018年8月,街道辦及中心學校對各學校教師幫扶對象進行了重新分配,我學校田培珍老師正好退休,我繼任了她的幫扶工作。新的幫扶對象是水城縣老鷹山街道中坡居委新發組王騰躍戶,王騰躍戶一家三口,夫妻兩文化程度低,沒技術沒資金,兒子王雙喜只是初中畢業,也正在尋找工作,一家人沒技術、沒資金,家庭生活困難,在2014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場上不一樣的青春|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
    我叫羅林,2017年大學畢業的我,通過招考成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根據安排,我被派到水城縣營盤鄉哈青村駐村輪戰。那時從鄉政府到哈青村的通村路還沒修好,車子在泥土砂石路上顛簸前行,一路黃沙泥土瀰漫,不到20公裡的路程足足開了近一個小時。作為一名95後,剛剛畢業踏上工作崗位就進入脫貧攻堅的戰場,心中一半是恐慌迷茫、一半是期待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向著幸福 一路同行|水城縣老鷹山街道老鷹山小學...
    我叫鄧芬,今年是我接任老鷹山街道石板河村平街組貧困戶陸華方家幫扶責任人的第三年,從陌生到熟悉,從幫扶到牽掛,我們已如親人一樣了。作為老鷹山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一開始我還擔心自己幹不好幫扶工作,可是當真正走上扶貧之路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教育幫扶就是我走向幫扶戶的「敲門磚」。  我的幫扶戶陸華方家,有一個女兒和兒子分別上八年級、七年級,教師的「職業病」,每次走訪時,如果有小朋友在家,我便會忍不住上課。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耐心細心服務鄉村百姓丨水城縣董地街道...
    我叫敖天明,2017年4月,54歲的我經組織選派到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加入了水城縣同步小康駐村序列,成為了決戰全面小康隊伍中的一員。組織上派我到扶貧一線開展工作,我就要對得起組織的培養和信任,不辜負一方百姓的期望,就要竭盡所能,做好群眾的精準扶貧的領路人、群眾的貼心人。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
  • 海子希望小學教師王海嬌:幫助山裡娃學好英語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魏容 整理我叫王海嬌,今年31歲,是水城區花戛鄉海子希望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今天分享我的教學故事。海子希望小學是水城區較偏遠的學校之一,覆蓋原海子、者卡、白巖、聯山、磨石5個行政村(現海子大村)。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是我的「親人」|水城縣玉舍鎮中心學校人民...
    我叫姬寧,水城縣玉舍鎮中心學校教師,貴州省十一次黨代會代表。  2018年1月,我的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從水城縣玉舍鎮五裡坪村調整到玉舍鎮海坪村嚕巫組,四戶幫扶對象分別是曹忠華、高碧昌、高興學、安正清。
  • 「我的扶貧故事」昔日鐵血軍人 今朝扶貧戰士|水城縣龍場鄉黨委副...
    18歲那年,我入伍成為了一名軍人。43歲那年,我轉業安置到六盤水市林業局不到半年,便被選派到水城縣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成為了一名扶貧幹部。以前在部隊,我入伍後不到一個月便入了黨,成為了一名黨員;後來去基層,人到中年參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正履行著一名黨員的義務和責任。記得那時,我剛進村工作,村民們其實都不看好我這個昔日部隊軍官能安心來給他們當「村官」,有些村民還對我直言說:「你頂多就是來村裡報個道,和大家見個面就走了的。」
  • 「我的扶貧故事」「最年輕」的80後|水城縣玉舍鎮青松村第一書記包...
    我叫包宇程,在六盤水市委統戰部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服務中心任職。2019年8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水城縣玉舍鎮的貧困村——青松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挑起了帶領一方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責任。1989年出生的我,身上兼具著「80後」和「90後」的不同特徵:吃苦耐勞、遇事沉穩、思維活躍,工作中總會有不少新點子、好方法。駐村的一年多裡,不抽菸的我兜裡總會裝上一兩包煙。為的是走訪過程中能夠快速拉近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大窯村的五百多個日夜丨水城縣董地街道大窯...
    我叫孫海達,2019年6月,我按照組織安排來到水城縣董地街道大窯村任第一書記,同時掛任董地街道黨工委委員、副書記。「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與大窯村全體村幹部堅持圍繞「強化黨建引領、助推脫貧攻堅」為工作核心,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主線,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開展政治理論與政策學習,通過宣傳優秀黨員先進事跡,提升村級黨員幹部能力素質,發揮村級黨員示範作用,切實夯實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我與馬伯那些事|水城區第六小學...
    我叫李斯,是水城區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脫貧攻堅戰士。2018年,我的幫扶對象調整為水城區野鍾鄉響石村的3戶幫扶對象。根據出生日期推算,我首先關注到了年過古稀馬伯。  第二天我通過導航,一路邊走邊問,總算找到了馬伯的大兒子家,馬伯正幫忙上架烤菸。初次見面,我充分發揮已有的「作戰經驗」,經過苦口婆心的長時間勸導,馬伯才和我拉起了家常。  原來馬伯的大兒子居住在老家,馬伯和二兒子、女兒及孫子四人屬於異扶搬遷對象,因二兒子和女兒常年在外務工,孫子就讀於水城縣職校,馬伯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就住,就乾脆回鄉住了。
  • 庫倫旗和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科教幫扶」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內蒙古庫倫旗和貴州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為例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在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先後指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韋書記下來我們村當領導,我們就有希望了……」我在同黔西南州醫療衛生檢查組同志入戶走訪時群眾說。這一番話既是群眾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期望,也激起了我內心為群眾多幹事、幹好事的雄心壯志。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在我成為一名脫貧攻堅工作者後,更加堅定了我對扶貧事業的決心。我經常走訪慰問貧困戶,為了在短時間內儘快了解村裡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常常是早上天不亮就起來,背包裡裝著一個寫滿村裡每戶情況的筆記本。「你真心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幹一些事情,那麼老百姓也是認可你的。」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海發的電力扶貧人|鐘山區供電局駐海發村駐村...
    我叫朱文榮,是鐘山供電局下沉到結對幫扶地青林鄉海發村16名駐村幹部的帶隊人、海發村臨時黨支部書記兼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青林鄉海發村,地處水城縣北部,海拔達1780米。2019年7月,我和同事乘車一路翻山越嶺一個多小時才抵達。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親愛的勳兒:   抬頭看看,現在時間又到了凌晨一點,媽媽剛剛才忙完手中的扶貧工作,現在的你應該早已進入夢鄉了吧!夢裡見到媽媽了嗎?你感冒咳嗽好些了嗎?在家聽外婆的話嗎?在幼兒園聽老師話嗎?這段時間有沒有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