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2020-12-14 天眼新聞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

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繞慶村

我自己就是繞慶村人,並在村裡上小學,長輩們給我取了意思簡單、上口的乳名「毛弟」,所以村裡比我年長的村民都習慣性地這麼叫我,而年紀比我小的也都習慣性地叫我「毛哥」。

人們常說,「身在異鄉,家鄉便是鄉愁」,而我現身處故裡,鄉愁變成了愁鄉。繞慶村全村178戶63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160人,扶貧任務艱巨。

我明白,扶貧先扶志。入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便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了多輪次走訪調查,準確了解情況,找準脫貧路徑,精準落實政策。

楊林(左二)入戶與村裡了解情況

在一次全面入戶核查及落實幫扶政策的工作中,貧困戶潘承麟激動地對我說:「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

潘承麟以前為了養育子女,維持家庭開支,迫於無奈只能與妻子一起外出務工,留下子女和老人在家。每年只能回一次家。

2015年夏天,孩子打去電話,潘承麟才得知父親意外受傷,臥病在床需要照顧,夫妻倆毅然返鄉創業,並在村裡從事種植養殖業,主要養殖土雞和種植果樹。

楊林來到潘承麟的養殖場了解情況

為了擴大養殖規模,今年4月,我幫助他在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新建了劍河縣樅樹山土雞養殖場。並幫助他申請到了省級農村產業革命生態家禽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分批次進行土雞養殖。

今年冬季養殖7500羽,明年春天再養殖7500羽。現在走進樅樹山土雞養殖場,成群的土雞或在樹下溜達覓食,或在枝頭嬉戲休憩,47歲的潘承麟笑意盈盈,信心滿滿。

他說,之前因為子女讀書要錢多,家庭困難,2017年被評上貧困戶,很是害羞。這幾年國家的政策好了,享受到了搬遷、教育、醫療、產業、就業等扶貧政策,自家的土雞養殖也越養越多,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已經達到了脫貧條件,因此,想要主動申請脫貧。

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如今的繞慶村,已經實現了脫貧摘帽,村貌煥然一新,村莊安靜祥和,村民安居樂業,為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繞慶是我的家鄉,這裡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地方,是繞慶的水土養育了我,是繞慶的人們教育了我,是繞慶的精神成就了我,在全面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扶貧道路上,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恩奮進,砥礪前行。

【人物小傳】

楊林,1982年3月出生,畢業於貴州醫科大學,2005年至2016年,先後在劍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劍河縣投資促進局工作,2016年8月至今任南寨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副鎮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在好政策的扶持下脫貧奔小康丨劍河縣南寨鎮白都...
    我叫楊報報那,是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寨鎮白都村的村民,今年47歲,家裡有我和80歲母親兩人。2014年初,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從小就有語言溝通障礙,與人交流不暢。家庭收入全靠我務農和在村內幹些零活,生活十分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脫貧故事」收穫屬於自己的晴空丨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村民...
    我叫劉秀飛,是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的村民,現就讀於劍河縣職業中學三年級。上初中時,老師提醒我,像我這樣的情況,可以向村裡提交申請,申請納入貧困戶。  2016年5月,我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年底我被評為貧困戶。成為貧困戶後,我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給我溫暖和愛的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2016年我申請成為了村裡的一名貧困戶,我深知勤勞才能致富,等靠要是等不來小康生活,我決定開展養殖項目,也得到了久仰鎮政府的大力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那時,我向村「兩委」申請,識別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山高谷深,地少田薄,交通不便,世代靠種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起早貪黑忙碌一年,卻只能維持溫飽,靠天吃飯,十分艱難。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入村開展扶貧工作後,主動與脫貧攻堅隊一起參加協調工作,終於做通部分群眾思想工作,使通組公路得以順利實施硬化。同時,我還發動群眾實施入戶路硬化,開展人畜混居整治,安裝路燈,極大地改變了巫溜村七組自然寨的村容寨貌。
  • 「我的扶貧故事」細小之處見真章,真幫實扶助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聶開富,來自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現擔任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3月,我來到久仰社區東階仰村。初到東階仰,就被這裡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所吸引。我負責的網格41戶僅有3戶建有衛生廁所,大多數農戶樓底都建成了圈舍。為了改變村民的入廁習慣,早日建成衛生廁所,我挨家挨戶上門宣傳政策,最終在我的軟磨硬泡下,28戶完成了衛生廁所的建設。「廁所革命」之風驟然掀起,昔日的圈舍也一併撤除,安裝上抽水馬桶和熱水器的衛生間變得亮堂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感覺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濃濃的魚水般的親情。由於工作調動,2017年9月,我從六府小學調到現在的稿旁小學。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努力 幸福就不會太遙遠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
    我叫邰秀鵬,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的村民。我有三個子女。在別人看來,我有兒有女,家庭美滿。但是老天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我的大兒子邰再森是先天性腦癱兒童,還患有高血壓等疾病,這讓我們一家十分痛苦。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為人民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入村後我負責第二網格27戶,其中貧困戶11戶56人。2019年3月21日這天是我入村的第二天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  傍晚,我在村副主任邰貴林的陪同下來到小寨邰昌武家(未脫貧戶),家裡的狀況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用六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極窮、極髒、極差。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五年來,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高桂村完善了交通招呼站、村級食堂、村級衛生室、新球場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還獲得了多個部門的扶貧幫扶、黨建幫扶等扶貧資金1800多萬元。目前,投入億元的敏洞至順洞的旅遊公路正在建設當中,並有望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造福於民。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一個靠譜的扶貧幹部丨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
    2019年3月被選派到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擔任網格員,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我所負責的網格有農戶32戶106人,其中貧困戶12戶38人,非貧困戶20戶68人。另外,我還承擔8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他們的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工作最大的追求。
  • 「我的扶貧故事」希望貧困戶脫貧又「脫單」丨劍河縣磻溪鎮黨委副...
    「田書記,我的好兄弟,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我家的幫助,沒有你的話,我還住破棚棚,一天飯都吃不飽……」磻溪鎮高下柳村楊天成握著我的手激動地說道。我叫田錦良,是劍河縣磻溪鎮黨委副書記,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共走訪貧困戶1200餘次,幫助協調扶貧項目20餘個。疫情期間田錦良(左一)和村民一起在卡點執勤2014年來,我結對幫扶的13戶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下柳村楊天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