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收穫屬於自己的晴空丨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村民...

2020-12-05 天眼新聞

我叫劉秀飛,是劍河縣柳川鎮小寨村的村民,現就讀於劍河縣職業中學三年級。

原本我和大家一樣,有著一個幸福的家,有爸媽和姐姐的疼愛,但天有不測風雲,在我8歲那年,父親生重病醫治無效去世,14歲那年,母親改嫁外村,只有我和姐姐相依為命,後來隨著姐姐出嫁,戶口本上便只剩下了我一人。  那時候,我感覺像被家人和社會拋棄一樣非常孤單和無助,甚至有些自暴自棄。上初中時,老師提醒我,像我這樣的情況,可以向村裡提交申請,申請納入貧困戶。  2016年5月,我向村委會遞交了貧困戶申請書,年底我被評為貧困戶。成為貧困戶後,我深深感受到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給我溫暖和愛的力量。  我讀初中時,享受到營養午餐,還有補助;我讀職中後,除了每學期免除學費外,還另外補助其他費用,加上村裡給我解決了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有了起色,我也總算從低谷走了出來。

劉秀飛家重新建造時

村幹部們得知了我的情況,都對我特別好,看到我家裡房子破爛,便幫助我申請了一級危房改造資金3.5萬元,為我蓋起了一棟磚木結構的房子,讓我冬天不再寒冷。

劉秀飛現在的新家

脫貧攻堅隊入駐我們村後,我的幫扶幹部周麗梅經常和我電話聯繫、發信息噓寒問暖,節日還發慰問金,時刻關心我的生活學習情況,給我講解扶貧政策,動員我去爭取教育資助,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又得到了久違的關心和溫暖。  為了幫助我脫貧,周麗梅姐姐和其他幫扶幹部們不辭辛勞為我東奔西跑、尋覓資助渠道,為我爭取到了扶貧產業分紅、杭州結對幫扶等。  幫扶幹部們知道我家沒有電視,為我家爭取到了一臺大彩電,讓我在去年的春節終於能在電視上看到了春晚;知道我家沒有衣櫃,幫扶幹部立即買來衣櫃為我安裝,讓我的衣服不再零亂堆放;還為我家添置移動灶臺。總之他們為我做了很多很多,讓我的生活日益向好。  這一切都讓我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溫曖。曾經自卑低落的我,在周麗梅姐姐的開導教誨下,變得越來越陽光,越來越積極向上,讓我明白了自己沒有被家人和社會拋棄,讓我明白了還有很多人在關心我。  今年我已是職校三年級的學生了,目前在廣東實習,不僅能學到新技術,還能領取生活補貼。我的生活已經不再是之前那種困窘的樣子。未來,我相信自己會過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出色,收穫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有信心活出精彩人生丨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
    我叫張昌明,是劍河縣柳川鎮南腳村村民。2014年,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三個小孩年齡尚小且在讀書,生活十分艱難,村裡便把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關心下,2015年初他們組織我和妻子到廣東省東莞市製衣廠務工,當時每人每月2600元左右的收入。隨後我家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了穩定收入,就學、就醫也都得到了保障,那一年,我便主動向村「兩委」申請退出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乾淨整潔的加禾村大道  但是在2014年整村實施房屋亮化的過程中出了問題,群眾對村「兩委」的工作認可度一落千丈,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辭職,委任的沒幹滿一年也辭職,在任的村幹部工作左右搖擺,幹自己的活還是抓村裡的工作沒有定數,都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我叫周麗梅,是劍河縣投資促進局的一名幹部。2019年7月,我有幸被選派至柳川鎮高標村小寨村擔任網格員。高標村是由高標、小寨兩個小村合併而成。2019年7月23日,我和同事正式入駐小寨村。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圓了上學夢丨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村民...
    我叫雷光蘭,今年16歲,家住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我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父親雷老土和母親劉仰麼因為沒有文化,加上年紀大了無法外出打工,在農村與莊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 2019年初,我接到村裡第一書記曾叔叔的電話,他反覆勸我回家繼續讀書。掛斷電話後,我打電話給父母才知道,原來曾叔叔他們來我家走訪時得知我已經外出打工,所以馬上打我電話勸我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通過同村「兩委」和村民零距離接觸,在掌握了第一手民情村情的同時,也為後期工作計劃的制定和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我一心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於是,我把高桂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在村裡活動室辦公、吃住。
  • 「我的脫貧故事」我只有19歲但也能撐起這個家丨劍河縣柳川鎮返迷...
    我叫周銀坤,今年19歲,是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村民,現就讀於劍河縣職業中學三年級。六年前,我家原本有4口人。爸爸患有胃炎疾病,經常吃藥住院,沒有勞動能力。2014年,爸爸病逝,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作為貧困戶的我,如今在新的生活環境下,為了以後能有出息,改變貧困的窘境,我知道自己不能只靠黨和國家及社會的幫助,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即使我現在只有19歲,我也能撐起這個家。2018年,在我自己的努力和好政策的幫助下,我進入了劍河縣中等職業學校讀書,學習一門技術,為以後謀生創造更好的機遇。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楊昌文的養豬場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  新的樓房,新的環境,不僅住房條件得到了質的改變,也讓我與家人能夠有機會在溫暖舒心的新家相聚。  2018年畢業後,我發憤圖強,恰逢國家給應屆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渠道,我便來到了劍河縣磻溪鎮人民政府工作,成為了一名見習生。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那跨向幸福橋梁上的一顆螺絲釘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儲吉梧,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長,2019年3月,奉命帶隊赴五河村參加脫貧攻堅至今。儲吉梧(左)與村裡了解情況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前提是要團結好隊伍,關鍵是要精準信息,根本是要群眾參與。開頭5個月,沒人熟悉電腦,我便一肩挑下。一個50多歲的人,眼慢手慢,熟悉電腦的人幾分鐘能處理的東西,我有時錄入材料就得花半天時間。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付出真心就有收穫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小稿午...
    我叫吳月綠,是小稿午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2019年3月,我在革東戰區接手了小稿午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同時也肩負起了讓群眾脫貧的重任。後來得知村裡要統一拆舊房建新房,由開發商統一修建,接照老房子面積分給套房,我多次到吳忠華家做思想工作,並打電話讓吳忠華回來商量修建房屋的事情,最終住房困難問題得到解決。與村民嘮家常我從村脫貧攻堅工作經費中拿出1000元幫助吳忠華家添置生活用具,購買床、電磁爐、電飯鍋、炒菜鍋、碗、筷等用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只要踏踏實實地做事,付出真心就會有收穫。」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街上村一組張美戶是我的幫扶戶之一,她家是特殊的單親家庭,家中共有5口人,丈夫在2018年患病去世了,年紀40來歲的她,帶著四個學齡段的孩子生活。大女兒劉馨在凱裡讀中專,二女兒和三女兒在劍河縣第三中學讀書,兒子在劍河縣城關三小就讀。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一個小小的客廳加上兩間臥室,石春輝母親、妻兒、孫子全擠在裡面生活,這讓我格外震驚。田景文(右)與村幹村民召開村民大會我跟他們嘮著家常,做思想工作,通過我和他們家親戚的勸說,石春輝一家終於有了一些鬆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脫貧故事」我活在新時代的幸福裡丨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劉老妹
    我叫劉老妹,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觀麼鎮巫包村村民,今年88歲。從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農村,在很小時候,就對貧窮體會非常深刻。  改革開放後,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分到了田土,又喜又憂,喜的是我有田地能養活我的兒女,憂的是居住房屋下雨就漏水,下雨整個屋內無幹處。  在2009年,我的老伴因積勞成疾因住不起醫院去世了,給我打擊很大。由於我們自身沒有什麼技術,即使常年耕作,也一直沒能改變全家貧困的境況。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群眾用上了衛生廁所村民接二連三的問題,時常縈繞在我的耳邊。為此,我多次入戶與農戶談心,在我的耐心動員工作下,終於有15戶村民願意新修建衛生廁所,部份農戶還安裝了熱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