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20-12-05 天眼新聞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

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一個小小的客廳加上兩間臥室,石春輝母親、妻兒、孫子全擠在裡面生活,這讓我格外震驚。

田景文(右)與村幹村民召開村民大會

我跟他們嘮著家常,做思想工作,通過我和他們家親戚的勸說,石春輝一家終於有了一些鬆動。

得知石春輝從廣東務工回來後,我又買一點禮品,第二次登門拜訪。

我對石春輝說:「老兄呀!你是個黨員,上有老下有小,到這個社會,這個年代了,居然還居住這個木架架裡,作為戶主你有責任,作為黨員,你更加應該敢於擔當,這不行呀!老哥,搬遷才是對家人負責。」

聽到我的一席話,石春輝也說出了自己的苦衷。因為家中有8口人,石春輝擔心搬到縣城裡120平米也不夠住。

田景文(中)給村裡的貧困戶贈送物資

得知了石春輝的苦衷後,我表示,如果在政策範圍內,我可以為他家爭取安排2套房屋,保證他們一家8口人能夠有充足的生活空間。

我馬上跟縣裡領導聯繫,了解政策情況,按照每人20平方米,石春輝戶可以申請兩套80平方米的房子,我又立即向縣移民局了解是否還有兩套這樣的房子,縣移民局工作人員告訴我恰好還有兩套,又是一棟樓,完全滿足他們家的生活要求。

田景文到村民家中走訪了解情況

隨即,我馬上和石春輝帶著他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前往縣移民局登記。

就這樣,這個8口之家搬到了劍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馨怡社區,再也不用擠在20平方米的破木樓之中,一家的住房保障總算塵埃落定。

【人物小傳】

田景文,1971年9月出生,在職貴州省委黨校本科畢業,1990年於凱裡師範學校畢業,畢業後於劍河縣太擁鎮柳開村、南良村任教,1995年調至劍河縣鄉鎮就業局工作,2010年於劍河縣海事處任職,2010年調至人事就業局,2012年至今,任劍河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管委會投資促進局局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入村開展扶貧工作後,主動與脫貧攻堅隊一起參加協調工作,終於做通部分群眾思想工作,使通組公路得以順利實施硬化。同時,我還發動群眾實施入戶路硬化,開展人畜混居整治,安裝路燈,極大地改變了巫溜村七組自然寨的村容寨貌。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扶貧結束我就回來看你丨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潘陽
    「爸爸,您安安心心治病,我會努力做好扶貧工作,待扶貧勝利,您也要健康歸來。」我在與父親的通話中說。  我叫潘陽,是劍河縣磻溪鎮人民政府安監站工作員,同時擔任劍河縣磻溪鎮洞庭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主要負責圭仁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圭仁村共163戶645人,其中貧困戶47戶193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付出真心就有收穫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小稿午...
    我叫吳月綠,是小稿午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2019年3月,我在革東戰區接手了小稿午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同時也肩負起了讓群眾脫貧的重任。吳忠華家共有3口人,都已40多歲且尚未結婚。吳忠華長期外出打工,家中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姐姐性格孤僻,缺乏溝通,妹妹智力低下,無法正常交流。第一次入戶走訪以失敗告終,我一直在思考怎樣幫助他家解決困難。回去以後,針對住房困難問題,我與村乾溝通,了解到吳忠華每月僅2000元的收入,肯定解決不了住房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細小之處見真章,真幫實扶助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
    我叫聶開富,來自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現擔任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3月,我來到久仰社區東階仰村。初到東階仰,就被這裡的自然山水、淳樸的民風以及別致的苗家吊腳樓所吸引。我的幫扶戶楊報你金戶情況較為特殊,是唯一一戶因災致貧戶。他的房屋在2018年年底被燒毀,僅剩一個廚房,一家四口分居在廚房和旁邊的糧倉裡,住房保障是他家最大的問題。
  • ...群眾喜愛的扶貧隊長|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我叫張俊傑,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撤併村後,寨章村是合併村川洞大村中的1個自然寨,共有119戶45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2戶173人,貧困發生率37.9%,是街道3個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那跨向幸福橋梁上的一顆螺絲釘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儲吉梧,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長,2019年3月,奉命帶隊赴五河村參加脫貧攻堅至今。儲吉梧(左)與村裡了解情況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前提是要團結好隊伍,關鍵是要精準信息,根本是要群眾參與。開頭5個月,沒人熟悉電腦,我便一肩挑下。一個50多歲的人,眼慢手慢,熟悉電腦的人幾分鐘能處理的東西,我有時錄入材料就得花半天時間。
  • 「我的脫貧故事」奮發圖強只為美好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
    我叫陳金紅,是劍河縣磻溪鎮平岑村村民,我家境貧寒,父母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為了維持生計外出務工,把我和我弟寄養在外公家。陳金紅(左二)入戶了解農戶基本情況,探討脫貧路徑乘著政策的東風,在2018年我家得到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名額,一家4口從世世代代居住了幾十年的平岑村搬進了生活條件更好的劍河縣城裡。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努力 幸福就不會太遙遠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
    我叫邰秀鵬,是黔東南州劍河縣仰阿莎街道交洗村的村民。我有三個子女。在別人看來,我有兒有女,家庭美滿。但是老天卻跟我開了一個玩笑,我的大兒子邰再森是先天性腦癱兒童,還患有高血壓等疾病,這讓我們一家十分痛苦。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是靠實幹攏起來的丨劍河縣柳川鎮加禾村脫貧...
    我叫張美銘,是劍河縣扶貧辦派駐柳川鎮加禾(萬安)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網格員。「原來我們村是只要一聲招呼,村民就會主動集中起來,及時完成村裡安排的工作任務,現在人心渙散,都喊不動了。」首先,我針對脫貧攻堅任務組織籤訂工作「七承諾」,要求網格員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責任網格工作中、地毯式地入戶宣傳扶貧政策、精準統計農戶基礎信息、按時完成網格工作任務、不優親厚友、不與他人爭利、辦文明事。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當上了「股東」丨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
    我叫裴木恩,是劍河縣太擁鎮陽白村村民,目前就讀於貴州理工學院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今年是我讀大學的第一年。政府與教育部門的支持,對於貧困家庭出生的我我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幫助。我家有4口人,在2016年被評為精準扶貧戶,到目前已有5年之久。在這期間,我感受到了國家對我們的關懷,享受到了國家的許多扶貧政策。在這之前,我想都不敢想,我們家可以當「股東」。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光臨」我家,通過扶貧資金入股,父親成為了合作社的一名「股東」,每年參與合作社利益分紅,坐著也能賺錢,家人別提多開心了。
  • ...用心用情真扶貧」丨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龍安江
    「龍隊長,你是我見到的工作最負責最認真的駐村幹部。」這是我所在村的幾位老黨員和老百姓見到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叫龍安江,是劍河縣岑松鎮屯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剛到屯州村,從上一任隊長手中接過屯州村脫貧攻堅隊的戰旗時,心中感覺到了沉甸甸的責任。
  • ...有效的矛盾化解方式丨劍河縣岑松鎮報谷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蒲祖鋒
    我叫蒲祖鋒,是劍河縣岑松鎮報谷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記得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會報導的第一天,看到一張張陌生的村幹部和群眾臉龐時,內心十分忐忑不安。我被安排在報谷大村馬山小村擔任工作隊副隊長負責馬山小村的脫貧攻堅全面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感覺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濃濃的魚水般的親情。由於工作調動,2017年9月,我從六府小學調到現在的稿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