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謝謝您用真情和汗水,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學習的希望,您辛苦啦!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
當收到這段話時,我被深深的感動,感覺一瞬間,扶貧路上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得到了回報,扶貧路上,我們不但戰勝了貧困,還收穫了濃濃的魚水般的親情。
由於工作調動,2017年9月,我從六府小學調到現在的稿旁小學。2017年底,因為他們考慮到我不會開車,為了我工作上的方便,隊長向上級申請,把我調到柳旁攻堅隊。
王志波到幫扶對象家了解情況
按照上級統一安排,我和辦公室幾位同事一起到岑松鎮柳旁村幫扶,我們每個人有三個幫扶對象。從那以後近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和多名鎮幹部、同事和所有村幹部組成一個攻堅小隊,具體負責聯合柳旁村組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們吃住在村組裡,和當地群眾一起發展生產、改造人居環境、落實國家各項扶貧政策,向貧困發起最後的總攻。
後來又由於柳旁村與展亮村合併,隊長又把我安排到展亮村當教育明白人。剛到展亮村時,為了儘快熟悉村組情便於開展工作,我開始要村幹帶路,挨家挨戶去看。
王志波和同事一起入戶宣傳國家教育扶貧政策
特別是建檔立卡戶,看看每一家有哪些小孩在讀書,是否享受國家扶貧資金等,這一系列問題我都詳細做好了筆記。
為了和家長們了解更多更廣的信息,我們平時上課,節假日和周末都不休息,就是充分利用這些時間下村深入到群眾家去了解。
有一件事我記憶猶新。記得在2019年8月18日下午15時許,當時我們攻堅隊的隊員正在展亮村活動室做材料,有個年近80歲的老奶奶拄著拐杖,一瘸一拐還哭喪著臉來到活動室找駐村幹部。
問她來因,她說上山時不小心摔傷膝蓋已得好幾天了,因孩子們都在外打工很少聯繫,雖摔傷幾天,但都沒得錢去醫院上藥,因為身上確實一分錢都沒有,連展亮到劍河只要10 元的車費都出不起。
王志波為受傷的貧困老奶奶慷慨解囊
聽老人家這樣哭訴,我心裡如萬根鋼針在扎著,很不是滋味,我平時就工作在外,想到自己的老媽媽已80多歲了也是這樣孤苦伶仃的,病痛沒得哪個尋醫問藥和照顧料理,再看看眼前這個老奶奶特像自己的老媽媽,當時我的淚水已忍不住滑落。
當時自己雖然背在身上的錢不多,只是帶了兩百塊錢在路上買等瓶水喝的,那時已毫不猶豫拿出來塞在老奶奶的手心裡。老奶奶不住地點頭,緊緊地握著我的手久久捨不得放下。
「明天無論如何一定要去醫院看看」,我再三囑咐老奶奶。老奶奶還是不住地點頭,感激之情難於言表。
現在,每次到展亮村走訪,鄉親們總會熱情地叫我到他們家裡坐坐,我們就像久違的親人,聊聊家常,聊聊工作,聊聊心裡話。
我們一起感黨恩,一起回顧脫貧攻堅的戰鬥歷程,一起細數黨的扶貧政策,一起對比精神和物質上的巨大變化,一起規劃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知有多少次,在分別的時候,我們總會手牽著手拍一張照片,大家的心中都不捨得分開。
我想,一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和鄉親們一年多的相識相知相處,一年多的同舟共濟患難與共,我們之間已經多了對彼此的牽掛,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人物小傳】
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