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幹事 做村民心中的「自己人」︱水城縣米籮鎮...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曹勇,是六盤水市菸草公司派駐米籮鎮銅廠村第一書記。銅廠村作為深度貧困村,因為山高坡陡、地勢偏僻,交通不便,這裡曾經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9.9%。來到銅廠村後,解決全村的「行路難」成為當務之急。作為脫貧攻堅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我們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達成共識,首先要通過修路,解決群眾生產生活難題,實現脫貧致富。

隨後,依託六盤水市菸草部門和水城縣交通、財政部門的幫扶,特別是搭上了全省「組組通」大決戰的「快車」,修路得已付諸實施。從2017年立項,到2018年建成,不到一年的時間,銅廠村32.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修建寬4.5米的通組路達63.5公裡,整整解決了剩下的15個村民組、4600多名群眾的出行難題。現在的銅廠村,平直寬敞的通組路像網絡一樣四通八達。道路的修通,也推動了全村產業的發展。

銅廠村第一書記曹勇(左一)

銅廠村位於米籮鎮西南部,地勢西高東低,海拔落差有1000多米。從自身實際出發,我們按照「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的思路,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合當地的氣候、土質、溫度等條件,因地制宜,依據海拔落差,分三層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烤菸、刺梨、獼猴桃等山地特色農業產業,基本實現了產業到戶全覆蓋。烤菸是我們的支柱產業,銅廠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合烤菸生長。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已經達到5000來畝,老百姓在去年烤菸這塊收入,達到了1200萬。去年務工這塊收入,將近有4500多個工,務工這塊收入達到500來萬。

目前,全村有烤菸種植大戶94戶,戶均烤菸種植面積達50畝,烤菸種植還為村民們就近務工創造了更多機會。

此外,我們因地制宜結合銅廠村的地理氣候,在我們興合片區,高海拔片區我們主要是種植烤菸;在中間的青樹片區我們主要是種植刺梨;在我們下半部山營片區,我們種植獼猴桃、蜂糖李、瑪瑙紅櫻桃等經果產業。截至目前,銅廠村共種植烤菸5000餘畝,刺梨種植4200餘畝,獼猴桃及瑪瑙紅櫻桃、楊梅、蜂糖李等精品水果種植2800餘畝。在各級部門的大力幫扶下,村裡發展了食用菌種植、溫室養豬等項目,進一步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隨著產業和的不斷發展,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2019年,銅廠村實現脫貧出列。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銅廠村駐村日子裡,讓我真正感受到村民樸實、善良和感恩的心,我堅信只有把心交給群眾,群眾才能把我們當成「村裡的自己人」。接下來,我們將按照省、市、縣產業工作的相關要求,加強我們對產業的管護、技術的指導,和產銷銜接,讓這些產業真正的發揮好,讓我們銅廠村的老百姓都能夠增收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運 整理

編輯 顧冰潔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2021-01-1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重複的事情用心做|貴定縣昌...
    陸其丹走訪留守老人還記得剛開始到寨子裡接觸老百姓的時候,屢屢碰壁,村民們也對我來駐村心懷質疑,但我仍舊耐心地跟他們解釋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  2018年6月初月,我和同事走訪我包保的貧困戶趙光亞戶。該戶居住在半山腰上,要經過一段崎嶇的山路才能走到家。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幫扶工作不僅僅只是帶領整理房間、美化家居,幫助補齊生活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宣傳惠民政策。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同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一樣,我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扶貧,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一2016年初,原市規劃局(現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排我包戶幫扶沅古坪鎮烽火村貧困戶黃國富家。他家4口人,妻子常年體弱,靠種幾畝烤菸賺取微薄收入,供一雙兒女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曹政:雙腳永遠行走在村民心中
    這是2020年7月末,我駐新華鎮新寨村輪戰結束時送給村委同志的一首順口溜,藉以表示精準扶貧三年來和村委同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大部分時間從事的都是與扶貧相關的工作,不過那時候的扶貧主要是到鄉鎮交待一下就算是下鄉。現在要直接到村、到寨、到農戶家中,要吃住還在村,這些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五年來,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高桂村完善了交通招呼站、村級食堂、村級衛生室、新球場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還獲得了多個部門的扶貧幫扶、黨建幫扶等扶貧資金1800多萬元。目前,投入億元的敏洞至順洞的旅遊公路正在建設當中,並有望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造福於民。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張雪雪(右二)和村民談心、了解村民困難初當網格員,做村民「百科全書」  「不懂你就百度一下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慣用的說法,而對於村裡老一輩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百度」就是問問身邊有經驗的人,實在不行,就用一些「土法子」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楊光海:「娃娃書記」幹勁足
    工作3年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雖然被人叫「娃娃書記」,但卻帶領著全村群眾發展致富,被贊「能幹又靈跳」。2017年,大學畢業後的楊光海放棄穩定的銀行工作,帶著「想和老百姓一起過上好日子」的願望,毅然回到自己的家鄉,成為當地扶貧工作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工作以來,憑著一股子「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幹勁,楊光海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火燒坡組馬駝都過不了,全靠人背。」耳期村常務幹部盈富金常說。為幫助耳期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決定首先改善辦公環境,提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到村第三天,我藉助州衛生健康局包保聯繫耳期的機會,向州衛生健康局、市政協爭取經費,完成辦公區綠化工作,利用「五小工程」契機擴建村委活動室200平方米。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曾祥虎(左二)幫助貧困戶銷售刺梨來到擺耳村,我包保了該村小寨組102戶人家438口人。為了摸清底數,達到精準脫貧的目的,我白天走了一遍,晚上又去一遍,不清楚第二天又復來,與農戶交心聊天拉家常,找準每一戶致貧的原因。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 「我的扶貧故事」遠方的來信
    我是收信人,一個來自省國家安全廳,在印江參與扶貧工作的駐村第一書記。寄信人是小田,今年被錄取福建師範大學的印江姑娘。她住鄰村,不是我的幫扶戶。小田身世特殊,剛生下便被生母遺棄,是本村好心人田老伯撫養她長大成人。今年9月,當小田欣喜地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不久,她74歲的養父田老伯,卻因突發疾病撒手而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