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2020-12-24 貴陽網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

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走訪中,我製作了駐村第一書記幫扶便民聯繫卡,讓村民有事能及時聯繫到我。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今年5月的一天早上六點,我被手機鈴聲吵醒。電話接通後,傳來了村民急促的聲音:「梅書記,我是乾井村民組的盧興華。我昨天晚上被鄰居家的狗咬傷了,今天打狂犬疫苗還來得及嗎?」

「只要在24小時內都可以打,你趕緊去醫院,到了給我說一聲。要是有什麼困難,你隨時打電話給我。」我連忙說。

這僅僅是我接到村民眾多諮詢電話中的一個。自從聯繫卡發放出去後,遇到莊稼受蟲災、堡坎垮塌等大大小小的事情,村民都打電話找我,我的手機號碼成了村民的「求助熱線」。

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我走訪了全村34個村民組、近1000戶村民。我了解到,新山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96人,已於2019年底全部脫貧。如何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鞏固脫貧成效,幫助村民致富增收,成為下一階段幫扶工作的重點。

新山村共有耕地14220畝、林地8527畝。全村唯一的集體經濟是蛋雞養殖基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蛋雞養殖基地的雞蛋銷售遇到困難。為幫助村民將雞蛋銷售出去,我聯繫了開陽縣稅務局食堂和當地幾家企事業單位的食堂,得到大家的支持,並同意食堂的雞蛋供應由新山村蛋雞養殖場提供,村民知道後樂開了花。

在駐村幫扶期間,我還幫助村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

新山村金竹坪組的龔明豔就讀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自幼父母離異,跟著父親生活。今年6月,龔明豔的父親生病去世,讓這個家庭遭遇「晴天霹靂」。

龔明豔還有兩年畢業,但這期間的學費怎麼辦?生活費從哪裡來?這些問題讓我寢食難安。

為此,我多方奔走,聯繫到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負責人,希望他能夠出資幫助龔明豔完成學業。最終,龔明豔每年能得到5500元學費、每月1500元生活費,直至其大學畢業。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只要村民遇到困難,我都盡力去解決。

今後,在扶貧路上,我將繼續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情,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楊夢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晨 整理編輯:趙子灩

編審:吳亞鵬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2021-01-15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做村民的「小百科全書」|羅甸縣沫陽鎮大井村駐村...
    張雪雪(右二)和村民談心、了解村民困難初當網格員,做村民「百科全書」  「不懂你就百度一下啊!」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慣用的說法,而對於村裡老一輩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百度」就是問問身邊有經驗的人,實在不行,就用一些「土法子」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王美琳: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我深感幸福和自豪
    2019年初,我來到仁懷市高大坪鎮龍源村開展扶貧工作。為了解村裡的狀況,我挨家挨戶地和群眾見面,傾聽困難群眾的心聲,了解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併到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中走訪,聽取他們對村組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十天的走訪,我掌握了所包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為精準扶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們的貼心人|都勻市自然資源局派駐河源村...
    但我轉念一想,我就是來改變這一切的,就安心地安頓下來了。  上任後,我原本認為扶貧嘛,就是走走過場,不就是到處化緣,將各種物質送到村裡,發給貧困戶就完事了。其實不然,通過學習各項扶貧政策,我越來越覺得我當初膚淺,也越來越理解了我工作的重要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 「我的扶貧故事」遠方的來信
    我是收信人,一個來自省國家安全廳,在印江參與扶貧工作的駐村第一書記。寄信人是小田,今年被錄取福建師範大學的印江姑娘。她住鄰村,不是我的幫扶戶。小田身世特殊,剛生下便被生母遺棄,是本村好心人田老伯撫養她長大成人。今年9月,當小田欣喜地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不久,她74歲的養父田老伯,卻因突發疾病撒手而去。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那時開始,我再也不在他們面前「高談闊論」,而是用心去親近他們,以實事實績去贏取他們的心。漸漸地我與留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熟悉的路人變成了知心朋友,在交流中,我把自己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看法分享給了他們,從思想層面改變他們固有的認識,慢慢的促使他們將目光放到外面的世界,將目標放到長遠的未來,扶貧之路上,我沿著正確的方向踏出了第一步。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駐村對於未接觸過農村工作的我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到村報到前,我通過網絡查閱學習,初步了解了黨和國家在農村扶貧工作方面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到村後,我主動向老隊員和村支兩委成員學習交流。通過對建檔立卡戶的走訪,我很快了解了全村的基本情況。 谷豐村,距離貴陽市80餘公裡,距離開陽縣70公裡,地處貴陽市最南端。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2021-01-1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的責任」 2020-11-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有血有肉的扶貧戰士丨織金縣桂果鎮聯興村第一...
    我深知他們一是相信我能解決問題,二是我的回答將體現以後工作的信任,如果隨便忽悠,以後工作難以開展,並且給百姓承諾的事情不能兌現,我將無法面對他們。面對這此問題,村民們大多數都是帶著情緒來的,如果我們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容易激怒群眾,導致事態擴大。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為完成寨寨通組路、家家連戶路的建設任務和目標,我和村兩委幹部在工期上做好督促,並在質量上做好監督。可修建時卻沒有想像中來得順利。曾祥虎(左二)為貧困戶發放扶貧豬「這條路佔了我的這塊土了!曾祥虎組織村民召開組級產業會議為有意願、有場地、有能力的貧困戶實施「三小工程」,讓他們養上了豬、馬、牛、羊。如今,在擺耳村的元龍山上,隨處可見牛馬成群。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我的青春閃耀過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
    新廠村原名店子上,位於麥格鄉政府西北面14公裡,全村有5個村民組,191戶10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1戶24人,現已全部實現脫貧。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全面脫貧奔小康,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脫貧,一個都不能少!減貧,一個都不落下!這是我們駐村扶貧幹部的擔當與使命,同時也是我們對新廠貧困戶的莊嚴承諾。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宣傳農村消防安全知識秋冬時節的溪頭村濃霧鎖山頭,冰雪罩大地,28個村民小組偏遠而分散,這特殊的地理環境給扶貧工作帶來了不少的困難。  初到溪頭村我常常念不全28個村民小組的名稱。
  • 【我的扶貧故事】靳濤:扶貧讓我歷練了人生
    時光倒退2年前,這裡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後、貧困人口眾多、群眾增收困難,土地遭受水土流失破壞。裸石山地逐年增加,一座座大山就像是脫貧路上的一隻只攔路虎,難以跨越。與扶貧結緣,那是2018年,我作為幫扶隊員之一,紮根小壩西衝村。在扶貧的道路上,我親眼目睹了鄉親生活的變化,感受到同事們對扶貧工作的執著,對扶貧對象的真情付出,感受到了扶貧工程帶來的種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