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黃新亞,2016年4月,接都勻市委組織部的通知,讓我到墨衝鎮河源村任第一書記,我當時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回事,為此,我去單位找領導匯報思想,想知道為什麼派我去?
剛進門,領導就笑著對我說:「知道你一定會來找局領導的,我一直等你來」。這句話讓我有些意外,通過和領導的溝通,我如夢初醒,領導對我說「參與脫貧攻堅工作,這絕對是人生一次難得的經驗,而且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派一個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工作能力強的,頭腦靈活懂政策,講政治的黨員同志下去,你是經過組織再三考慮才定的。」這番話讓我知道了組織的考量,也讓我覺得我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黃新亞(二排右)與孩子們合影沒有了顧慮,我毅然打起背包,走馬上任了。剛來到村裡我就嘀咕了,河源村村委會所在地的樓房就一層半,條件實在太差了,比起我原來的工作環境差多了。但我轉念一想,我就是來改變這一切的,就安心地安頓下來了。 上任後,我原本認為扶貧嘛,就是走走過場,不就是到處化緣,將各種物質送到村裡,發給貧困戶就完事了。其實不然,通過學習各項扶貧政策,我越來越覺得我當初膚淺,也越來越理解了我工作的重要意義。 通過調研,我了解河源村的貧困原因是基礎設施差,村民文化普遍偏低而且還缺乏必要的務工技能,缺少創業的資金,最關鍵的是「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基礎設施建設現場基礎設施差,我找到都勻市交通局給予解;技能欠缺,我找人社部門解決;創業資金欠缺,我找金融部門解決;可這思想問題就自己想辦法解決了。為此,我先從認認真真學習扶貧政策開始,只有先武裝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知識,才能把貧困群眾的思想打通。 我開始了串東家,走西家,針對性地走訪,與貧困群眾聊天,促膝長談,宣講國家的扶貧政策,推薦各種就業崗位,現在已經有很多群眾外出務工,實現勤勞致富。 我還積極發展產業扶貧,分別搞了生豬養殖,小龍蝦養殖,肉牛養殖等合作社,帶動群眾致富,逐步的將輸血式扶貧變為造血式扶貧。 回望5年的扶貧工作,我與駐村的其他同志一道,在2019年年底實現了全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實現了多方政策全落實,多個部門相配合,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良好發展局面。群眾們笑了,我也笑了,大家都戲稱我是河源人,我很高興他們這樣叫我,因為我是他們的貼心人。其實我更高興的是我在這項有意義的工作中,思想和靈魂得到洗禮,認識得到了提高,從浮在表面,到沉下心來認真工作,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也許只有我自己能夠體會,只要國家需要,我將繼續努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