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治付,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平浪鎮沙拉河村的駐村幹部。
王治付在幫忙修建引水管道
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最牽掛、最可憐的不是愛人,不是母親,而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整吃?如何自己一個人在家住?我真的難以深想……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我在壩固鎮工作了8年,2017年好不容易調到市裡工作,跟愛人商量借款裝修好房子,將四歲兒子從鄉下幼兒園轉到市裡幼兒園讀書,愛人說,現在你在市裡上班,你就負責接送兒子,輔導他的家庭左右。愛人在鄉下賣點東西,整點零花錢才能維持家用。可是,2017年3月的一天,單位的領導來電說:「你來我辦公室一下」,我匆忙地趕過去,到領導辦公室後,領導簡單問一哈家庭情況,直接說:「組織要派你去平浪鎮沙拉村任第一書記,這個工作你能搞得下,看你的想法。」我沉默幾秒鐘,馬上回答:好的!去!就這樣我就開啟了扶貧生涯,想不到一去就是四年。 為了工作,我向銀行借款按揭買了一輛新車,駐村期間開下鄉「私車公用」。到村任職後,我得知這個村最老火還是基礎設施問題和產業問題,基礎設施方面最老火是交通方面問題,交通就只有從凱口到村委會的8公裡水泥路外,整個村組都不通水泥路,幾乎是凹凸不平毛毛泥巴路,沒有產業,村民灌溉也很困難,同時也得知村黨支部2016年被鎮裡列為後進黨支部。
王治付參與修建的通組路
初到村裡,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到村裡十二個村民組、二十七個自然寨通過座談會、院壩會及入戶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到交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為此,我及時將涉及到需要修路的情況一併向單位領導匯報,得到領導的認同和支持,2017年下半年,省秋季攻勢「組組通」道路硬化政策的出臺,我和村兩委商量及時申報了4條,火壩至雞籠山,翁架至朗魯,董板至塘陶,沙拉河橋頭至平塘翁拱等通組路陸續得到了實施。截止2020年,在我們市紀委領導的關心幫助協調下,沙拉村「組組通」道路硬化和通村路硬化已實現全覆蓋,群眾對我們駐村同志的工作滿意度挺高。
沙拉河村修建的攔河壩引水渠
在走訪指潤組董板寨子時,我了解該寨子農田灌溉困難,群眾渴望修建攔河壩和水渠引水灌溉,為了實現群眾的願望,自從村裡向市水務局遞交了申請書後,為了早修這個壩,我親自跑市水務局10多次,為了一下子解決更多問題,我帶著村支書及村主任一起去,不僅問水壩何時實施,而且又申報沙拉組及擺梭組2000米水溝及沙河組及沙拉河小學2000米人畜飲水管子。功夫不負有心人,跑多問多,最後市水務局批覆立項實施了,該工程於2018年5月實施,攔河壩47個立方米,水溝2000米,項目資金100餘萬元。 在單位大力協調支持下,全村所有寨子人畜飲水工程得到了實施,家家通自來水,800餘萬元農發項目落戶沙拉河村,涉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2.3公裡,機耕道2000米,解決了長期以來村民農田灌溉困難問題。 四年的扶貧生涯,在幫助村裡協調項目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幫助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帶領群眾到三都縣、獨山縣考察學習種植葡萄、養牛,種植中藥材等,引導村兩委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種植牧草拉動貧困戶入股公司發展養牛分紅,動員群眾入股合作社發展種植葡萄。 幾年來,該村得到了產業發展項目11個,全部覆蓋所有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資金入股、就近務工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2017年年底,沙拉河村後進黨支部順利通過驗收摘帽,截止2019年年底,全村所有貧困戶脫貧出列,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2020年6月,沙拉河村黨支部被中共貴州省委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堅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