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流下的兩滴淚 換來群眾奔小康丨都勻市平浪鎮...

2020-12-10 天眼新聞

我叫王治付,是貴州黔南都勻市紀委市監委派駐平浪鎮沙拉河村的駐村幹部。

王治付在幫忙修建引水管道

回憶我的四年扶貧生涯時,我留下了兩滴淚。第一滴淚是辛酸淚,辛酸的是四年的扶貧生涯,我最牽掛、最可憐的不是愛人,不是母親,而是我剛滿8歲的兒子,四年來他是如何自己上下學?如何自己整吃?如何自己一個人在家住?我真的難以深想……第二滴淚是幸福的淚,四年的駐村生涯,1年第一書記、3年駐村工作隊員,見證了平浪鎮沙拉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沙拉河老百姓走向小康的拼搏之路。  我在壩固鎮工作了8年,2017年好不容易調到市裡工作,跟愛人商量借款裝修好房子,將四歲兒子從鄉下幼兒園轉到市裡幼兒園讀書,愛人說,現在你在市裡上班,你就負責接送兒子,輔導他的家庭左右。愛人在鄉下賣點東西,整點零花錢才能維持家用。可是,2017年3月的一天,單位的領導來電說:「你來我辦公室一下」,我匆忙地趕過去,到領導辦公室後,領導簡單問一哈家庭情況,直接說:「組織要派你去平浪鎮沙拉村任第一書記,這個工作你能搞得下,看你的想法。」我沉默幾秒鐘,馬上回答:好的!去!就這樣我就開啟了扶貧生涯,想不到一去就是四年。  為了工作,我向銀行借款按揭買了一輛新車,駐村期間開下鄉「私車公用」。到村任職後,我得知這個村最老火還是基礎設施問題和產業問題,基礎設施方面最老火是交通方面問題,交通就只有從凱口到村委會的8公裡水泥路外,整個村組都不通水泥路,幾乎是凹凸不平毛毛泥巴路,沒有產業,村民灌溉也很困難,同時也得知村黨支部2016年被鎮裡列為後進黨支部。

王治付參與修建的通組路

初到村裡,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到村裡十二個村民組、二十七個自然寨通過座談會、院壩會及入戶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村情民意,了解到交通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問題。為此,我及時將涉及到需要修路的情況一併向單位領導匯報,得到領導的認同和支持,2017年下半年,省秋季攻勢「組組通」道路硬化政策的出臺,我和村兩委商量及時申報了4條,火壩至雞籠山,翁架至朗魯,董板至塘陶,沙拉河橋頭至平塘翁拱等通組路陸續得到了實施。截止2020年,在我們市紀委領導的關心幫助協調下,沙拉村「組組通」道路硬化和通村路硬化已實現全覆蓋,群眾對我們駐村同志的工作滿意度挺高。

沙拉河村修建的攔河壩引水渠

在走訪指潤組董板寨子時,我了解該寨子農田灌溉困難,群眾渴望修建攔河壩和水渠引水灌溉,為了實現群眾的願望,自從村裡向市水務局遞交了申請書後,為了早修這個壩,我親自跑市水務局10多次,為了一下子解決更多問題,我帶著村支書及村主任一起去,不僅問水壩何時實施,而且又申報沙拉組及擺梭組2000米水溝及沙河組及沙拉河小學2000米人畜飲水管子。功夫不負有心人,跑多問多,最後市水務局批覆立項實施了,該工程於2018年5月實施,攔河壩47個立方米,水溝2000米,項目資金100餘萬元。  在單位大力協調支持下,全村所有寨子人畜飲水工程得到了實施,家家通自來水,800餘萬元農發項目落戶沙拉河村,涉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2.3公裡,機耕道2000米,解決了長期以來村民農田灌溉困難問題。  四年的扶貧生涯,在幫助村裡協調項目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幫助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帶領群眾到三都縣、獨山縣考察學習種植葡萄、養牛,種植中藥材等,引導村兩委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種植牧草拉動貧困戶入股公司發展養牛分紅,動員群眾入股合作社發展種植葡萄。   幾年來,該村得到了產業發展項目11個,全部覆蓋所有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資金入股、就近務工等方式增加貧困戶收入,2017年年底,沙拉河村後進黨支部順利通過驗收摘帽,截止2019年年底,全村所有貧困戶脫貧出列,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2020年6月,沙拉河村黨支部被中共貴州省委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堅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初心,攻克扶貧路上的無數「難題」|都勻市平...
    我是張建軍,2020年8月,我來到都勻市平浪鎮共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長。走進作戰室,看到牆上條目清晰地寫著一系列駐村隊長要履行的「一宣六幫」等脫貧攻堅幫扶責任時,那一刻,我倍感自身責任重大。  擔任駐村隊長第一天,我組織駐村幹部、包村幹部、村幹部召開了見面會,了解到共和村駐村幹部共有25名,分別來自都勻市交通局、都勻市住建局和平浪鎮人民鎮府。有6名鎮級包村幹部擔任網格員,村支兩委共7名。我意識到,在脫貧攻堅戰鬥過程中,要將來自不同工作部門的駐村幹部、鎮級包村幹部和村幹部擰成一股合力,得在人員管理方面下一番功夫。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就是群眾的家人|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我是楊清翠,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陡峭狹長的泥巴路、破舊不堪的老木房、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又黑又髒的面容、空巢在家的老人,這是在脫貧攻堅前,我初到河東村走訪時,在三組(新寨)看到的直擊心靈、讓無數人忍不住心酸的一幕。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們的貼心人|都勻市自然資源局派駐河源村...
    剛進門,領導就笑著對我說:「知道你一定會來找局領導的,我一直等你來」。這句話讓我有些意外,通過和領導的溝通,我如夢初醒,領導對我說「參與脫貧攻堅工作,這絕對是人生一次難得的經驗,而且這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派一個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工作能力強的,頭腦靈活懂政策,講政治的黨員同志下去,你是經過組織再三考慮才定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奮創造美好生活丨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駐村...
    我叫王鵠,是貴陽新天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派駐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都堡村的駐村幹部。2019年9月,我在走訪貧困戶時發現有些貧困戶缺少產業,經濟困難,於是積極與扶貧辦和農業中心聯繫,幫助宋方富等12戶貧困戶發展入戶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想到要在這麼偏遠的地方工作兩年,我要怎麼照顧遠在遵義的家人,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
  • 「我的扶貧故事」把貧困戶當親人,把貧困戶的事當家事|都勻市交通...
    我是都勻市交通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人員楊曼,2017年,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後,我所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是居住在平浪鎮石龍鄉共和村上壩組的羅祖芝和耿明登兩戶。羅祖芝是一名五保戶孤寡老人,通過幾年地走訪並向老人噓寒問暖,積極幫助老人解決生活困難,我與她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2017年6月,老人因心臟衰竭在黔南州中醫院搶救,我很擔心,從不間斷地去看望並照顧她,與老人主管醫生保存聯繫,時刻了解老人的病情。因當時還未完善扶貧醫療保障報銷制度,為幫助老人解決墊付住院費的難題,我努力在多家單位協調相關手續。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平凡中顯真情|都勻市婦幼保健院派駐...
    我叫金澤軍,2011年12月至今在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婦幼保健院工作,並由都勻市婦幼保健院派駐到聯盟村擔任駐村幹部。軍人出身的我,一貫奉行的是「工作需要就是命令,服從安排就是宗旨」,在接到駐村扶貧的工作安排後,義無反顧地背上行囊隨其他駐村幹部一道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宋雅琴:帶領村民奔小康是我的使命
    我叫宋雅琴,2019年3月被市委臺辦派駐到息烽縣溫泉鎮安江村駐村。那時,我清醒地認識到,真蹲實駐、真抓實幹、真幫實扶是我的職責,與駐村工作組、村支兩委一道帶領安江村村民奔小康是我的使命。駐村後,我首先想到的是建強黨組織,有效激發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要想建強村黨支部,第一步是加強黨性教育、提高黨員意識。我與駐村工作組一道,從嚴從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及黨支部「三會一課」等活動,進一步提升黨組織活力,讓黨支部的示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
  • 「我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  鑑於楊柳村的丘陵地貌,加上生態氣候條件適宜,草木繁盛,我建議通過先建後補的方式,發展養牛,養羊,養豬等產業,發展起大大小小的種植養殖戶。   現最有成效的養牛戶:張志根從最初的8頭到現在的25頭,每年還賣掉10頭牛收益5萬以上來擴大養殖規模。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見證了這塊土地從貧窮走向富裕丨長順縣熱水村...
    我叫侯博文,是長順縣融媒體中心一名記者。從事新聞宣傳的我,駐村這3年來,用記者的眼睛,見證了這一塊土地從貧窮走向富裕的精彩「鏡頭」。2018年3月,我有幸成為擺所鎮熱水村的一名駐村工作人員。雖然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農村工作,但在接到駐村幫扶任務後,我毅然積極報到,會同其他脫貧攻堅隊員轉變工作角色投入到工作中來,挨家挨戶走進群眾家中開展調查摸底工作,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報導3天內均一一走訪到位,摸清貧困戶家庭情況,找準致貧原因,迅速掌握熱水村基本情況。通過3年努力,久而久之,我和群眾打成了一片,大家都親切的叫我「小侯同志」。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丨甕安縣玉山鎮龍蟠村...
    2016年4月15日,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那天接到駐村任務,剛好是我到州科學技術局工作的第6個月,之前我是長順縣敦操鄉的一名「背篼」幹部。  玉山鎮龍蟠村緊靠烏江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全村882戶3253人,其中建檔立卡農戶221戶780人,是全鎮貧困人口最多的村,貧困人口佔全鎮的四分之一,屬於省級二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  立足當前,解決問題,確保群眾如期脫貧  在摸清村情民意的基礎上,立足當前,首先考慮如何讓貓寨村群眾如期脫貧問題,我們圍繞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下功夫,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6戶844人。
  • 「我的扶貧故事」駐心才能駐村丨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龍豔
    我叫龍豔,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放下機關穩定的工作和城裡良好的生活環境,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擔任赫章縣雙坪鄉聯豐村第一書記,兼任單位駐村工作隊隊長。作為女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我秉持「駐心才能駐村」的原則,理想與信念讓我克服了性別上的諸多不便,儘快適應角色轉換,用心用情,帶著情懷去幫扶,按照「第一書記」的職能職責和脫貧攻堅的要求,履職盡責,敢挑重擔。  為儘快打開工作局面,把扶貧工作做實做細,我遍訪全村252戶群眾,重點關注114戶貧困群眾,細緻了解各戶家庭情況並建立管理臺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我的青春閃耀過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
    我叫李希,是貴陽市清鎮市市委黨校選派到麥格鄉新廠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9年8月28日,接到下鄉扶貧通知的第二天,我帶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麥格鄉新廠村的扶貧之路。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全面脫貧奔小康,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夢想。脫貧,一個都不能少!減貧,一個都不落下!這是我們駐村扶貧幹部的擔當與使命,同時也是我們對新廠貧困戶的莊嚴承諾。在駐村扶貧期間,不僅讓我增長了見識,更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錘鍊。親眼目睹困難老兵不甘貧困的錚錚鐵骨,親身經歷戰疫戰貧兩線作戰的激昂青春。
  • 「我的扶貧故事」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丨望謨縣郊納鎮水秧村駐村...
    我叫王強,在3月初時組織派遣我到郊納鎮水秧村開展脫貧攻堅一線工作,短短時間,讓我得到了鍛鍊,收穫了成長。剛來時,各種各樣的文件表格、人民群眾,缺乏工作經驗的我焦頭爛額。有些懊惱,習慣了部隊命令式的工作方式後,看著現今工作有些無從下手,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誠,做群眾知心人丨普定縣坪上鎮沙戈村...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的我,剛開始對村情、民情毫無頭緒,只有深入群眾中去,才能傾聽民眾心聲,我把走訪當成頭等大事,每天下午,我就在沙戈小學門口等候,同放學的學生一道去家中走訪。走訪群眾2016年的夏天,由於連續降雨,沙戈村入組路多處路段損壞,人員出行不便,車輛出入困難,且存在安全隱患。
  • 「我的扶貧故事」知責於心,履責於行|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駐村工作...
    我叫陳開菊,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2019年8月,我毅然告別家中一歲多的幼兒及年老的婆婆,積極投身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王司村是生我養我十幾年的地方,但這次我帶著的,不再只有念家情,還有作為一個駐村隊員、網格員、民生專員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孩子明白了我工作的意義丨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
    我叫李興雲,是冊亨縣實驗小學一名普通教師,也是冊亨縣高洛街道坪秧村的幫扶幹部。2018年,根據上級的工作安排,我來到坪秧村當了包保幹部,包了3戶貧困戶。當時,我的母親身體不好,孩子又還小,家裡充斥著無休止的抱怨聲。  「你已經有好久沒有送我去上學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來時懷揣夢想,幹時不忘初心丨錦屏縣固本鄉高舟...
    我叫石秦璋,是錦屏縣固本鄉高舟村第一書記,成長於鄰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家裡祖祖輩輩是地道的農民,從小就吃過農村的苦,感受過農活的累,我更能體恤農民的疾苦,對農村有著割捨不下的情懷。「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這是我駐村的初衷。
  • 渦陽陳大鎮史韓村:駐村工作隊帶領群眾奔小康
    「這都是駐村工作隊扶貧建設的,辦公大樓很氣派、風光,樓上還有會議室,電腦、桌椅辦公設施齊全,環境好,幹部在這裡辦公更方便,群眾來辦事都說好。」該村幹部李華說,在多年前,人們是不會看到這種景象的。馬慶付說,2014年至2017年,省高院分別派出第六、第七批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史韓村,深入調查研究,查病根開藥方,抓黨建強陣地。「扶貧工作隊開始工作時,沒有辦公地點、沒有辦公用品、沒有吃睡的地方,用一個比喻,該村就是一個『三無產品』。」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胡宛平說,當時工作隊只能暫借地方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