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

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剛開始,熱情飽滿的我碰了「一鼻子灰」,好幾次敲門入戶,有的村民用不耐煩、沒空理的語氣跟我說話。但是我沒有放棄,然後思考該以何種最快的方式獲得村民的接納。

扶貧工作就是為民服務,想要被認同還得從老百姓身上出發。

我開始靜下心來,主動融入他們的生活,去田間地頭聊家常、解民事,慢慢熟悉後,我開始給他們講解當前我們國家有哪些惠民政策,以及如何從中獲取相應的幫助。

駐村這段時間,我與村幹部主動帶頭義務植樹、開展「農村環境清潔風暴」,幫助網格內村民完成危房改造、飲水安全、季節性缺水等各種問題。 與此同時,我還為村上54歲的楊林揚解決就業問題。因智力缺陷,獨自一個人生活的他,只能依靠打零工維持生計。為此,我主動向村兩委遞交公益性崗位申報材料。現在,他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穩定工作,基本生活不愁。

這段工作經歷,我從「外來戶」變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接下來,我會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奮戰。我相信,人生價值不在於終點,而是在這段旅程中能夠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功成必定有我。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鴻琪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我叫楊志滔,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千畝林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志滔正在餵雞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我只能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  2019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與村上四名貧困戶共同成立了三穗縣雲霧山土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  十年來,我從1000多隻雞養到現在千畝林下養雞示範基地,不斷積累了豐富的禽雞養殖和雞苗孵化經驗。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貴州省三穗縣雪洞鎮將發展羊肚菌產業當做產業「推進器」
    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雪洞鎮羊肚菌種植基地負責人正在一旁耐心指導村民種植羊肚菌。寒冬已至,在三穗縣雪洞鎮民主村羊肚種植基地進行羊肚菌種植,只見村民們正忙著選種苗、翻地、播種、灑石灰。     同時,種植羊肚菌也是依託當地水源充足,土壤、氣候等方面都是種植羊肚菌的不二之選。
  • 「我的扶貧故事」精耕細作讓家鄉開出幸福之花丨三穗縣臺烈鎮小臺...
    坐擁三穗縣第二高峰高樓山,山上群山列屏,植被茂密,泉水長流,這就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的美景。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幾年,小臺烈村在政策的支持、村幹的推動、村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我叫歐再寶,是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2歲,畢業於貴州農業科學院生物系。
  • 「我的扶貧故事」心系扶貧路 回訪扶貧村|三穗縣原滾馬鄉苗鳥村駐...
    時光如梭,轉眼間從駐村第一書記到一名退伍老幹部,心中最牽掛的是苗鳥村的村民們。這段時間,我接到三穗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求,需要回苗鳥村做一次回訪。看著如今的苗鳥村正在美好生活的「加速道」上大步向前,我才真正感覺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
  • 「我的扶貧故事」千裡返鄉養山雞,不忘家鄉養育恩丨三穗縣臺烈鎮寨...
    我叫萬明全,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寨頭村人,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2010年7月,我畢業於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後來應聘到廣西「一建」建築公司當技術員。雖然拿著8000元的月薪,過得還不錯。但我一想到家鄉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我覺得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2018年,我毅然辭掉在外的工作,然後返鄉計劃創業。 但是,創業之路沒有捷徑,要幹什麼成了我當下的第一選擇。後來,通過當地政府牽線搭橋,我到杭州等城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消費者都青睞於一種名為鵲山雞的小型品種雞。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從「門外漢」變成「百事通」|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
    我叫陳前廣,是南方電網貴州銅仁供電局計劃建設部副總經理。今年1月底,我在印江自治縣新寨鎮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時接到組織通知,需前往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十二盤社區駐村,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我便前去開展工作。   十二盤社區已經脫貧了,我還能為他們做什麼?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逐戶走訪,誰家有幾口人、經濟條件如何、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這些我都一一記錄到自己的駐村工作本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但當我以村委會工作人員身份踏進他們家門時,「爺爺」「奶奶」們的態度卻變了,因為與他們相識的緣故,村民們將苦水翻倍與我傾訴,有說自家房子該修的,有說糧食直補款沒拿到的......一時間,壓力瞬湧上來,然而我卻保持了個好心態,他們起碼會跟我反映,那就是沒把我當外人,一件件事情經過細節記錄下來後,我開始處理。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見證了村裡一點一滴的變化丨銅仁市碧江區...
    我是銅仁市碧江區六龍山鄉林業環保站的工作人員楊秀勇,2019年7月23日,我被選派到碧江區六龍山鄉牛場村任支部書記。接到通知時,我內心極為忐忑,僅僅工作4個月且是外鄉人的我恐難勝任該工作,但轉念一想,組織給我鍛鍊的機會,我應當牢牢把握。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沒有衛生室、沒有規模產業,活動室透風漏雨,這就是我初到時的平下村,一個實實在在的貧困村。當時,我就暗下決心要和村「兩委」一起努力摘掉頭頂上的貧困「帽子」,向全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楊昌豔(左)入戶走訪村民有人對我說:「閨女,你能幹什麼?」我曾經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做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五年來,在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高桂村完善了交通招呼站、村級食堂、村級衛生室、新球場等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還獲得了多個部門的扶貧幫扶、黨建幫扶等扶貧資金1800多萬元。目前,投入億元的敏洞至順洞的旅遊公路正在建設當中,並有望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造福於民。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我是貴陽市交通委員會派駐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的第一書記齊少熠。至今,我參加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已經兩年。2018年11月,受組織派遣,我接替本單位羅鑫同志的駐村工作,到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背著行囊,懷揣夢想,放棄大城市的繁華,我踏上了這片民風淳樸、發展後勁十足的土地——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  我叫劉傑,現任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站長。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