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萬明全,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寨頭村人,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2010年7月,我畢業於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後來應聘到廣西「一建」建築公司當技術員。雖然拿著8000元的月薪,過得還不錯。但我一想到家鄉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我覺得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2018年,我毅然辭掉在外的工作,然後返鄉計劃創業。 但是,創業之路沒有捷徑,要幹什麼成了我當下的第一選擇。後來,通過當地政府牽線搭橋,我到杭州等城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消費者都青睞於一種名為鵲山雞的小型品種雞。於是,我便尋求當地的大型超市談好訂單,只要養殖出品質好的鵲山雞,就能按每斤35元的價格收購,這就給足了我的信心。回來之後,在各方的幫助下,由我命名的三穗縣萬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2018年6月掛牌成立,我的養雞之路正式開啟。
養雞場一角
鵲山雞因戰國名醫扁鵲飼養馴化而得名,主產地在浙江一帶。為了保證養殖成功,我通過查閱資料、自費到實地學習的方式,為鵲山雞養殖打好基礎。得益於黨的好政策,我利用合作社20餘萬元在寨頭村建造了養雞場,並從浙江引進首批4000隻鵲山雞苗進行養殖。在養殖過程中我發現雞抗病能力強,很適合山林放養,於是我白天指導工人把它放進山,夜間收歸雞舍。只要人有心,倉天定不負。終於,因為我養殖的鵲山雞肉質細嫩鮮美,野味農,營養價值高,很受消費者的喜歡。2018年年底全部出欄,銷售利潤達14萬元。同時也給兩名貧困戶創造了就業的崗位,年底每人都拿到2.4萬元的工資,幫助他們當年順利脫了貧。 成功的獲得了第一桶金後,我的養雞之路也一發不可收拾。我決定發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養雞事業中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鵲山雞覓食
說幹就幹,站在脫貧攻堅的關鍵年,2020年初,結合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總投資110餘萬元,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我再次擴建了養殖場。 俗話說,一業興而百業旺。2020年6月,華僑城幫扶幹部和鎮村兩級「兩委」再次找到我,鼓勵我把產業鏈延展出去,拓寬貧困戶就業門路。有了扶貧政策的支持,我利用現有的銷售渠道,總投資90萬元又創辦了一家平臺銷售村集體控股公司,主營當地的蜂蜜、林果等特色農產品。
蜂蜜包裝車間一角
現在,公司已經有了自己的加工生產線和客戶100萬的大訂單,生產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公司加上養雞收入,實現每年的營業額將超過500萬元,產業收益覆蓋380戶貧困戶,每戶貧困戶每年能拿到1500元的分紅金,並提供50個人每人2.4萬元/年的就業崗位。從普通農民到大學生,從工程技術員到致富帶頭人,我千裡返鄉,回報桑梓。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今後,我將繼續在脫貧攻堅戰場的路上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一起奔小康。
作者 潘宗旭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