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千裡返鄉養山雞,不忘家鄉養育恩丨三穗縣臺烈鎮寨...

2020-12-04 天眼新聞

我叫萬明全,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寨頭村人,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2010年7月,我畢業於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後來應聘到廣西「一建」建築公司當技術員。雖然拿著8000元的月薪,過得還不錯。但我一想到家鄉還有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我覺得應該為他們做點什麼。2018年,我毅然辭掉在外的工作,然後返鄉計劃創業。 但是,創業之路沒有捷徑,要幹什麼成了我當下的第一選擇。後來,通過當地政府牽線搭橋,我到杭州等城市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消費者都青睞於一種名為鵲山雞的小型品種雞。於是,我便尋求當地的大型超市談好訂單,只要養殖出品質好的鵲山雞,就能按每斤35元的價格收購,這就給足了我的信心。回來之後,在各方的幫助下,由我命名的三穗縣萬虹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在2018年6月掛牌成立,我的養雞之路正式開啟。

養雞場一角

鵲山雞因戰國名醫扁鵲飼養馴化而得名,主產地在浙江一帶。為了保證養殖成功,我通過查閱資料、自費到實地學習的方式,為鵲山雞養殖打好基礎。得益於黨的好政策,我利用合作社20餘萬元在寨頭村建造了養雞場,並從浙江引進首批4000隻鵲山雞苗進行養殖。在養殖過程中我發現雞抗病能力強,很適合山林放養,於是我白天指導工人把它放進山,夜間收歸雞舍。只要人有心,倉天定不負。終於,因為我養殖的鵲山雞肉質細嫩鮮美,野味農,營養價值高,很受消費者的喜歡。2018年年底全部出欄,銷售利潤達14萬元。同時也給兩名貧困戶創造了就業的崗位,年底每人都拿到2.4萬元的工資,幫助他們當年順利脫了貧。 成功的獲得了第一桶金後,我的養雞之路也一發不可收拾。我決定發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養雞事業中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鵲山雞覓食

說幹就幹,站在脫貧攻堅的關鍵年,2020年初,結合產業扶貧項目資金總投資110餘萬元,採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我再次擴建了養殖場。 俗話說,一業興而百業旺。2020年6月,華僑城幫扶幹部和鎮村兩級「兩委」再次找到我,鼓勵我把產業鏈延展出去,拓寬貧困戶就業門路。有了扶貧政策的支持,我利用現有的銷售渠道,總投資90萬元又創辦了一家平臺銷售村集體控股公司,主營當地的蜂蜜、林果等特色農產品。

蜂蜜包裝車間一角

現在,公司已經有了自己的加工生產線和客戶100萬的大訂單,生產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公司加上養雞收入,實現每年的營業額將超過500萬元,產業收益覆蓋380戶貧困戶,每戶貧困戶每年能拿到1500元的分紅金,並提供50個人每人2.4萬元/年的就業崗位。從普通農民到大學生,從工程技術員到致富帶頭人,我千裡返鄉,回報桑梓。依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今後,我將繼續在脫貧攻堅戰場的路上帶動更多的貧困群眾,一起奔小康。

作者 潘宗旭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精耕細作讓家鄉開出幸福之花丨三穗縣臺烈鎮小臺...
    坐擁三穗縣第二高峰高樓山,山上群山列屏,植被茂密,泉水長流,這就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的美景。從一窮二白的貧困村,發展成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這幾年,小臺烈村在政策的支持、村幹的推動、村民的努力下茁壯成長。我叫歐再寶,是三穗縣臺烈鎮小臺烈村黨支部書記,今年52歲,畢業於貴州農業科學院生物系。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道路,也是我的「蛻變之路」 丨天柱縣坌處鎮...
    我叫黃城程,是天柱縣坌處鎮扶貧站負責人,原天柱縣坌處鎮巖盤村駐村幹部。  在我入村後驚喜地發現該村老油茶林就有2000餘畝,而在油茶林中就隱藏了一個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林下養雞場,這個人就是龍慶萬,但最開始他跟我說不願跟政府打交道。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繞慶村我自己就是繞慶村人,並在村裡上小學,長輩們給我取了意思簡單、上口的乳名「毛弟」,所以村裡比我年長的村民都習慣性地這麼叫我,而年紀比我小的也都習慣性地叫我「毛哥」。人們常說,「身在異鄉,家鄉便是鄉愁」,而我現身處故裡,鄉愁變成了愁鄉。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我叫楊志滔,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千畝林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志滔正在餵雞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我只能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2010年我決定返鄉創業,最開始做鋁合金生意,副業養了雞,因行情不好生意慘敗,副業養的雞也因一場雞瘟死了2000多隻,所有的努力都打了水漂。本來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被列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一次的遭遇,也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失敗的經驗教訓,家人和村幹部也在不斷鼓勵我重新振作起來。當年,村幹部幫忙我申請特惠袋5萬,讓我重新鼓起勇氣再創業一次。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叫李秀婷。2018年11月,剛剛大學畢業幾個月的我就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鄉——貴州黔南羅甸縣逢亭鎮。第一天到鎮上報到,就馬不停蹄地跟著駐村工作隊的同事來到逢亭鎮新光村,成為了逢亭鎮新光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
  • 「我的扶貧故事」心系扶貧路 回訪扶貧村|三穗縣原滾馬鄉苗鳥村駐...
    這段時間,我接到三穗縣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求,需要回苗鳥村做一次回訪。看著如今的苗鳥村正在美好生活的「加速道」上大步向前,我才真正感覺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的喜悅感。圖為龍運釗(右二)與村兩委開會中我叫龍運釗,是三穗縣政法委派駐到滾馬鄉苗鳥村的原第一書記,1996年到三穗縣政法委工作至2019年,11月正式退休。   2016年3月我來到苗鳥村。
  • 「我的扶貧故事」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 不改初心為人民
    「後寨村屬於全縣3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初來後寨村給我的印象就是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路窄,缺水,村裡也沒有什麼產業支撐,群眾都是在外打工。」安欣如是說。後寨村有9個村民小組17個自然寨。據關嶺縣斷橋鎮後寨村網格員李甫順介紹,安欣常常和我們一起深入貧困戶家中,走訪貧困戶,了解貧困戶的吃穿冷暖,對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來為貧困戶補齊短板。白天走訪,晚上回來還要整理走訪材料,整理一戶一檔,對扶貧工作非常的用心。27歲的村民付明雄因病致貧,家裡一共兩口人,父親在他3歲時因病去世,母子倆相依為命。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五穀豐登的谷豐村|貴定縣雲霧鎮谷豐村原網格...
    面對棘手的歷史遺留問題,帶著脫貧攻堅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偉大使命,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召開院壩會統一群眾思想,首先解決飲水問題,同時謀劃產業發展、引導村民就業,讓大家的荷包鼓起來。水池蓄水成功的當天晚上,寨上的男女老幼喜笑顏開,奔走相告,駐村幹部們和群眾一同唱起了歡快的山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進屋一看,鍋碗瓢盆都沒個規整的地方擺放......看著這些境況我哽咽了。那時我就在想:「他們怎麼才能走出這偏遠的山村呢?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  很慶幸,2018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名額下來了,我便給他們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但他始終有一股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血性的氣質。暗暗咬牙說,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脫貧致富。邰勝學為楊通宇砌堡坎記得第一次到他家入戶走訪時,楊光甜嚴肅地說道:「你們幹部也有困難,也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我從來不想等靠要,還是得自己努力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楊卓壇入戶走訪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架南自然寨特困供養戶吳文三戶的「兩不愁」和住房問題特別突出,他是智力和語言雙重殘疾,今年已經68歲,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常是吃「百家飯」。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與工作組其他同志一道認真落實了「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寨」、「小康房」等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龍裡縣委提出的「1+3+8」提升提質鞏固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要求。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解決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住房安全、醫療、教育等做了哪些,協調資金65.4萬元,解決844人口脫貧,修了8.4通組公路,19.8公裡串戶路等等,安裝96個路燈。
  • 「我的扶貧故事」結緣「桅杆」 不負「紅緣」丨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
    千裡姻緣一線牽起初,因「紅線」結緣,成為桅杆人。 那時,桅杆就好像被四周鎖在一個死角裡,唯獨一條核桃坪到黃炎組路段4.43公裡的油路。回家路陡峭蜿蜒,不小心摔跤難免。還要命的缺水缺田。若逢洪澇乾旱,那必難倒莊稼漢。2013年,我正式被評選為「仁懷市高大坪鎮桅杆村黨支部書記」。雖意外,就一個「幹」字,不負這趟「紅緣」,不悔我踏這塵世。
  • 【我的扶貧故事】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 不改初心為人民
    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不改初心為人民。 「後寨村屬於全縣3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初來後寨村給我的印象就是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路窄,缺水,村裡也沒有什麼產業支撐,群眾都是在外打工。」安欣如是說。 安欣:紮根基層十餘載,不改初心為人民。
  • 「我的扶貧故事」娘子軍朵朵金花綻放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我娘子軍個個雄姿英發,英姿灑爽,不分白天黑夜抓黨建,扶智志,充分發揮黨員與先進分子帶動、引領作用,進組入戶發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如果有來生,我們還結對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第...
    2016年到2020年,從敬南鎮到魯布格鎮,在此期間我一共幫扶了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可以算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老油條」了。我叫梁浩,2019年7月,被組織選派到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中寨村任第一書記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與中寨村雞山組的貧困戶胡志林結對幫扶。聽很多幹部說胡志林55歲還是孤家寡人,是本村的「問題戶」,好酒、不講理、鬧事等不良嗜好在他身上均一應俱全,一次開村民代表大會,領導在臺上說,他在下面講,最後是派出所的同志來解決此事的。聽到這裡,我心裡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怎麼幫扶?滿意度如何提高?」。
  • 「我的扶貧故事」知責於心,履責於行|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駐村工作...
    我叫陳開菊,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勻東鎮王司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2019年8月,我毅然告別家中一歲多的幼兒及年老的婆婆,積極投身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王司村是生我養我十幾年的地方,但這次我帶著的,不再只有念家情,還有作為一個駐村隊員、網格員、民生專員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窮根不除,誓不離開衛城鎮丨清鎮市衛城鎮黨委副...
    我是曾慶康,現任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談到扶貧故事,於我而言,與其說是扶貧故事,不如說是小康故事。我可以分享幾個時間節點,聊聊我的扶貧故事,也是我的小康故事。  2016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三)  星期二  多雲轉陰  今天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根據組織安排,我正式調任衛城鎮工作。在任職大會上,我莊重地向衛城鎮6.6萬的父老鄉親承諾:衛城鎮貧困的窮根不除,群眾生活達不到小康,我誓不離開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