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

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

記得我剛剛到合心村任駐村幹部兼二組網格員時,幫扶5戶貧困戶,其中一戶楊光甜戶,家有4口人,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脫貧。

邰勝學(右)到楊培芝家走訪

楊光甜是退伍軍人,也是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妻子肢體三級殘疾,女兒2018年出嫁,兒子剛剛上高中。

2014年,楊光甜妻子身患殘疾,一家子的重擔全壓在了楊光甜身上。那時女兒正上大學開銷大,兒子還在讀小學,生活十分拮据。

當村裡把他家納入貧困戶的時候,作為一名退役軍人的楊光甜很是慚愧、害羞,但礙於生活艱苦,不得不背貧困戶這頂「帽子」。

但他始終有一股退伍不褪色的軍人本色,血性的氣質。暗暗咬牙說,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脫貧致富。

邰勝學為楊通宇砌堡坎

記得第一次到他家入戶走訪時,楊光甜嚴肅地說道:「你們幹部也有困難,也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我從來不想等靠要,還是得自己努力致富。」

脫貧攻堅這些年來,楊光甜家已經在2019年實現高質量脫貧,女兒2016年大學畢業,也有了穩定工作;兒子正在上高中,楊光甜在合心附近村承包一些扶貧項目,現正奔小康生活前進。

現在走在村裡,群眾都說我幹事靠譜,他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這是我參與扶貧工作最大的收穫。以後的日子我將繼續奮戰在這片土地,繼續當好靠譜的扶貧工作隊員。

每次聽到群眾滿意的心聲,心裡總是無比的激動,因為我曾經是人民子弟兵,現在是人民群眾的幹部,所以,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邰勝學為群眾拆廢舊豬牛圈

儘管工作上獲得了很多讚揚,但我知道,這只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小小縮影,還有很多優秀的楷模值得我去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以優秀楷模為標杆,時刻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時刻用嚴謹的工作作風,時刻帶著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堅持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盡職盡責,為脫貧攻堅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人物小傳】

邰勝學,1987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2005年響應祖國號召光榮入伍,先後擔任戰士、班長、保密員等職務,服役期間榮獲嘉獎1次、「優秀士兵」3次、「優秀士官」4次、「個人三等功」1次。2017年服從中央軍委精減精神退伍返鄉;2018年8月到南加鎮人民政府工作。2019年3月,派駐合心村任駐村幹部兼網格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楊卓壇入戶走訪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架南自然寨特困供養戶吳文三戶的「兩不愁」和住房問題特別突出,他是智力和語言雙重殘疾,今年已經68歲,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常是吃「百家飯」。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偏遠山村裡的暖心秘書|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駐村...
    我叫龍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東北小村)的駐村幹部。東北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居多、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居家,防火、防水、防電等安全隱患多、各類民生問題突出,管理難度大,初為駐村幹部、網格員深感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為人民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入村後我負責第二網格27戶,其中貧困戶11戶56人。2019年3月21日這天是我入村的第二天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  傍晚,我在村副主任邰貴林的陪同下來到小寨邰昌武家(未脫貧戶),家裡的狀況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用六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極窮、極髒、極差。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王勝熙在辦公室填寫資料2016年4月,我到任後,除了完成村內郎洞村至高桂村10.8公裡公路水泥硬化外,我還先後完成了通往周邊村寨的村村道路硬化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  我很愧疚地說:「你老爹幹活不快,賺錢少,以後有錢了給你多點。」  看著用杉木皮圍起來的老舊木房,那時起我就下決心要多找點事做、多賺錢,不能委屈了孩子。  髒活、累活,別人不願意做得事情,我就爭著去幹,只要有活做,哪怕是錢少點,我也去做。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王老師,謝謝您用真情和汗水,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學習的希望,您辛苦啦!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精準幫扶 貧瘠海島結碩果
    海島交通不暢 生活條件差北莉島在徐聞縣和安鎮東北部,東臨南海西岸,南與新寮島隔海相望,西與冬松島隔海相對,北與雷州市東裡鎮隔海遙望。由於遠離大陸,交通不暢,村民出入海島只能靠渡船,極大制約了北莉村的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平凡中顯真情|都勻市婦幼保健院派駐...
    我叫金澤軍,2011年12月至今在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婦幼保健院工作,並由都勻市婦幼保健院派駐到聯盟村擔任駐村幹部。軍人出身的我,一貫奉行的是「工作需要就是命令,服從安排就是宗旨」,在接到駐村扶貧的工作安排後,義無反顧地背上行囊隨其他駐村幹部一道踏上了脫貧攻堅的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一個靠譜的扶貧幹部丨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
    2019年3月被選派到劍河縣觀麼鎮三合村擔任網格員,從事脫貧攻堅工作。 我所負責的網格有農戶32戶106人,其中貧困戶12戶38人,非貧困戶20戶68人。另外,我還承擔8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他們的脫貧致富成為了我工作最大的追求。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我的脫貧故事」辛勤指數換幸福指數│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
    我叫楊光林,是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今年50歲。由於我家裡面就我一個,沒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無人要,家裡就僅有的3.81畝的耕地餬口,房子透風漏雨我也是沒有辦法的,也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2017年下半年,有一天村裡面動員開會,我本來不想去的,但看左鄰右舍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條件更差的鄰居都去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跟著去了。
  • ...國家政策給我們提供的堅實後盾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村民張廣聖
    我叫張廣聖,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的村民。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我二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和母親就已經去世了,打小時候家裡就特別窮,住在一個小房子裡,什麼像樣點的家具都沒有。一年到頭也就能夠吃飽飯,有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