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2020-12-10 天眼新聞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

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

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本來就擔心脫貧攻堅工作做不好的我,瞬間變得緊張起來。

停歇片刻之後,攻堅隊隊長安排我們先入戶走訪,了解各家各戶的基本情況再作下一步安排。一出門,村主任直接把我帶到歐國富家門口。

何銀燕在村民家幫忙

「園長,這戶是我們村最難做工作的了,你看有什麼好的辦法沒?也幫幫我們。」 村主任說道。

推開大門的瞬間,我震驚了。瓶瓶罐罐,衣服鞋子,柴草丟得到處都是,上二樓的路都看不到,臥室,客廳也是凌亂不堪。這一幕印象太深刻了,我還以為進錯了門。

「伯母,這樣子你們怎麼住啊?」這是我跟主人家交流的第一句話。

「呵呵,習慣就好了,妹!」

何銀燕正在幫扶戶家整理衛生

一句「習慣就好了」深深刺痛了我。扶人先扶志,治貧先治愚,這家的幫扶,我想得先從改變生活習慣上做起。

這是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三口人,兒子在外務工,兩個老人在家,年紀不算太大,在進行了扶貧政策宣傳後,我給老人提了搞好衛生的要求。

「老伯母,你記得把家裡面收拾好勒,這樣才好住。」

「好嘛,一哈我就撿拾好。」這是出門時,老人家答應我的話。

第二天一大早我又來到她家,推開們一看,還是老樣子。

「還沒打掃衛生啊?伯母。」

老人家甩給我一句「沒得空,還要去坡幹農活」關門走了。

一大早吃了個閉門羹,我想她肯定是不想是收拾了。只有自己動手幫她了,幫她收拾一下看她有什麼轉變沒?我心想。

為了避免誤會,我叫來村長跟我一起開始整理一樓衛生。一早上過去了,才整理了一間屋子。

下午我又叫了三個同事一起去幫助整理,我們五個人從兩點鐘開始,一直整理到下午4點半,終於把一樓整理乾淨了。但考慮到客廳、臥室有貴重物品,主人家又不在家,萬一丟失東西不好,我們就地休息等她回來再上二樓整理。

下午五點中,老人回來了。她進屋看到一樓的樣子,先是驚訝而後變成了不好意思,輕輕的說了一聲:「你們還真的幫我撿拾啊」。

看到她有些難為情,我們說「伯母,你累了,你休息一下,我們去跟你整理二樓,你看有什麼貴重的東西你跟我們說,別讓我們撿丟了」。

隨後幾個人就開始在老人眼前,幹起活來。過了一會兒,她也慢慢加入到了我們。一天的時間終於把整個屋整理好了,大家也是精疲力盡了。

入戶與村民了解情況

後來的每一天我都會去到老人家中查看衛生情況,她也越來越自覺地收拾起來。

慢慢的,屋內乾淨了,門口乾淨了,道路乾淨了。

20天的幫扶我自覺得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能讓她們因此改變生活習慣,我覺得受的累都值得。

假期很快結束了,這個假期的幫扶工作就要告一段落。回單位前再次走進她家,跟她聊了很多。

「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兒子早點找個兒媳婦!」

「會有的,伯母。只要家裡乾淨,兒媳婦自然就會有了。」

……

「謝謝你啊,姑娘!這麼就來天天看到你心裡暖和,以後常來坐坐。不要你給我整理衛生了,我自己來!」

頓時眼裡有自主的流了下來,那是感動,感動你接受了我!那是欣慰,欣慰你為我改變!

【人物小傳】

何銀燕,性別女,1988年9月出生,今年32歲,2012年7畢業貴陽幼兒師範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大學本科,2012年9月通過劍河縣事業單位招考,到南加鎮幼兒園任教,2016年3月任南加鎮幼兒園副園長,2020年7月任南加鎮幼兒園園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對我們的胃口。」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全村位於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坡地帶,沒有一塊大的平整土地,發展產業條件極差,村民最大的出路就是外出務工和讀書。  作為攻堅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為群眾辦點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脫貧攻堅這些年來,楊光甜家已經在2019年實現高質量脫貧,女兒2016年大學畢業,也有了穩定工作;兒子正在上高中,楊光甜在合心附近村承包一些扶貧項目,現正奔小康生活前進。現在走在村裡,群眾都說我幹事靠譜,他們把我這個外來人當成了自家人,這是我參與扶貧工作最大的收穫。
  • 「我的扶貧故事」偏遠山村裡的暖心秘書|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駐村...
    我叫龍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東北小村)的駐村幹部。東北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居多、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居家,防火、防水、防電等安全隱患多、各類民生問題突出,管理難度大,初為駐村幹部、網格員深感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楊通舉和孫子玩耍我記得小孩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回來和我說:「老爹,我那些同學每個星期都有幾十塊錢買零食吃,我只有十塊錢買飯吃,能不能多給點錢,我也想吃點好吃的。」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雖然是非貧困村,但是脫貧任務依然艱巨,在入村的第一天,我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情況,看到他們的居住環境和貧困情況,我深感肩上擔子沉重。劉躍忠(左)入戶了解村民家庭情況我的幫扶戶共8戶,其中劉全勝是我幫扶對象之一,是個單親家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那麼問題又來了,我一個外地來的年輕姑娘,既不是領導,沒有權利資金支持村裡搞發展,又沒有經驗技術,帶不動隊員、帶不動群眾怎麼辦呢?這個問題讓我很困擾。但是既然組織安排我來了,趕鴨子上架也要把這個擔子擔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楊隊長,我想申請脫貧」丨劍河縣南寨鎮繞慶村...
    「毛弟,你來了,快來家裡坐......」。因工作原因,在全力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同時,我還需統籌兼顧各方面工作,經常在縣、鄉、村中來回奔波,因此村裡年紀比我大的村民總是激動、熱情地邀請我到家裡坐坐,嘮嘮家常,談談家事,其實是一種關心、關愛、關懷。我叫楊林,是劍河縣南寨鎮武裝部部長、副鎮長,同時也是南寨鎮繞慶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網格員。
  • ...身殘志堅不停歇 家鄉是我的致富地丨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村民...
    我是楊昌能,今年37歲,是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村民,家裡只有我和我的母親2個人,小時候因摔倒,傷到脊柱,導致不能做重體力活,喪失部分勞動能力,屬於身體二級殘疾,家庭收入低,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國家給了我和我母親醫療補助,母親的藥費降低了很多,我的傷情治療費也得到了保障,減輕了不少家庭負擔,我也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增收發展的問題,但苦於自己缺少資金,也沒有技術,想發展致富困難重重。2016年,村裡成立了九旁雙豐合作社帶全村的領貧困戶發展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脫貧故事」辛勤指數換幸福指數│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
    我叫楊光林,是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今年50歲。由於我家裡面就我一個,沒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無人要,家裡就僅有的3.81畝的耕地餬口,房子透風漏雨我也是沒有辦法的,也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2017年下半年,有一天村裡面動員開會,我本來不想去的,但看左鄰右舍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條件更差的鄰居都去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跟著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比不上群眾的口碑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雷劍平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道。我叫龍運榜。2020年2月11日,我受組織安排到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任職,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入村後,我便開始了遍訪貧困戶和全村摸底工作。今年4月初,全面復工復產後,為了減少三類戶收入受疫情影響,我們一一動員其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濃濃魚水情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
    「王老師,謝謝您用真情和汗水,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和學習的希望,您辛苦啦!扶貧路上,我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叫王志波,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稿旁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上面的這段話,是我包保的一位貧困大學生發信息給我這樣說的。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改變人生|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村民楊曉昌
    曾經一度頹廢直至禿頂的生活讓我活在了人生最低谷期,也名副其實的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然而,也正在我貧困戶的身份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叫楊曉昌,家庭人口7人,我今年39歲,是劍河縣磻溪鎮小廣村(前鋒小村)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