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偏遠山村裡的暖心秘書|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駐村...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龍偉,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青龍村(東北小村)的駐村幹部。

東北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居多、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居家,防火、防水、防電等安全隱患多、各類民生問題突出,管理難度大,初為駐村幹部、網格員深感責任重大。

龍偉走訪貧困戶

對於村裡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我不僅要宣傳國家的好政策,還要拿出實際行動親自給他們辦理相關手續才行。  東北村二組龍通光癱瘓已有十多年了,其兒子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外出務工,只有龍通光妻子在家照顧。從一樓到二樓對於正常人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對於龍通光而言卻是很艱難,妻子一個人也無法扶持得動。因而我時常入戶看望龍通光,幫忙攙扶移動。

龍偉(左)走訪龍通輝戶

東北村三組龍通輝老人常年一人居住,行動又不方便,且兒女長年在外打工,生病時也無人照顧,一樓、二樓窗戶沒有安裝玻璃,影響到老人的住房保障問題。

龍偉及其他網格員測量補修龍通輝戶窗戶和玻璃

我在入戶了解到這一狀況後,主動上門為老人服務,幫助代購生活必需品;回南加集鎮量身訂做玻璃窗,帶回老人家中安裝;老人需要買藥時,馬上為老人代辦;房屋髒亂了,幫著老人打掃衛生、整理雜物。老人感動地對左鄰右舍說:「幹部熱心的服務,讓我感受到了親切和溫暖」。  我深知,在扶貧工作中不僅要發現問題,而且還要把問題解決掉。  2019年11月上旬,在老舊危房排查中,發現東北村一組唐志友和唐志坤老房已破舊不堪、嚴重傾斜、隨時都會有倒塌的可能,影響到人畜的生命財產安全。  看到這種情況,我主動與唐志友和唐志坤取得聯繫,把老舊危房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告知他們。在唐志坤和唐志友拆除老舊危樓的請求下,我組織村裡的網格員、村兩委成員、護林員等幫助拆除危險老舊房,最終排除安全隱患。  2020年4月接到東北村二組村民龍通木反映,因龍通木和龍通超發生鄰裡土地糾紛矛盾,雙方發生言語衝突較為嚴重,希望我幫助調解。  接到訴求後,我和村第一書記潘承林及村委負責同志及時了解矛盾的起因,通過我們兩個多小時苦口婆心的勸解,雙方達成書面共識,矛盾糾紛得以解決。  以上事例只是我平時工作中的一個縮影。我始終將群眾的冷暖掛心上,群眾的憂愁記本上,懷著為社會解難、為群眾服務的情感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因為扶貧,我學會駕駛摩託車,風吹雨打往返於家家戶戶。因為扶貧,我了解到群眾的疾苦,更讓人勤奮的工作,當好人民群眾的暖心秘書,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

編輯肖慧

編審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真情幫扶結碩果丨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
    我叫邰勝學,是劍河縣南加鎮聯心村網格員。聯心村是由聯明村和合心村合併而成。2019年3月以來,我深入農戶了解情況,與貧困戶座談,根據每戶情況制定脫貧路徑,讓每戶貧困戶早點摘掉這頂貧困帽子。記得我剛剛到合心村任駐村幹部兼二組網格員時,幫扶5戶貧困戶,其中一戶楊光甜戶,家有4口人,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9年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人做事很實在」丨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這是村裡多數群眾對我的評價。  2019年5月,組織安排我到南加鎮黨古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長。  黨古村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298戶1049人,貧困人口50戶163人,是傳統的苗、侗民族聚居地。楊卓壇入戶走訪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架南自然寨特困供養戶吳文三戶的「兩不愁」和住房問題特別突出,他是智力和語言雙重殘疾,今年已經68歲,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經常是吃「百家飯」。
  • 「我的扶貧故事」「謝謝你,姑娘!」丨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何銀燕
    我叫何銀燕,是劍河縣南加鎮幼兒園園長,同時也南加鎮城東社區的幫扶幹部。2019年7月25日根據上級工作安排,利用暑假時間,我來到村中開展幫扶工作。一大早,我來到攻堅隊,大家你來我往,各忙各的。看著大家忙碌的身影,我心頭一緊,「有這麼緊張?」「真的是在打仗?」
  • 「我的脫貧故事」辛勤指數換幸福指數│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
    我叫楊光林,是劍河縣南加鎮堡上村村民,今年50歲。由於我家裡面就我一個,沒經濟來源,文化水平低,外出打工無人要,家裡就僅有的3.81畝的耕地餬口,房子透風漏雨我也是沒有辦法的,也就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2017年下半年,有一天村裡面動員開會,我本來不想去的,但看左鄰右舍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條件更差的鄰居都去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也跟著去了。
  • 「我的扶貧故事」做扶貧連心人|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幹部唐紹文
    我叫唐紹文,2017年6月被組織安排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龍額鎮德過村駐村。德過村是龍額鎮20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龍額鎮駐地東北19公裡,地處坡旁山谷,海撥430米,東抵雷洞鄉戲勞村銀南寨,西接龍額鎮亞罕村,南與廣西高培村交界,北同水口鎮滾正村毗鄰。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肩 共創美好丨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第一書記...
    我叫龍登斌,劍河縣森林公安局太擁森林派出所副所長,2016年4月被選派到劍河縣太擁鎮烏連村擔任第一書記。  該村受地理環境和民族習慣影響,經濟極端落後,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作為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首先就要解決村鎮交通和群眾思想。
  • 「我的扶貧故事」村就是我的家 山就是我的伴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
    我叫楊光紅,是貴州省國資委選派劍河縣聯社工作人員,為助力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改善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2018年3月12日,我接受組織的安排,到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擔任第一書記。久丟村位於劍河縣久仰鎮西南方,有農戶243戶95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366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身為第一書記,我多次奔走於縣上各級部門,為村裡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為村民謀福利。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一個人的事丨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幫扶...
    我叫楊延源,是錦屏縣偶裡鄉寨歐村的一名幫扶幹部。我的扶貧故事,得從2017年10月份開始說起,那一年,我剛好參加工作。進屋一看,鍋碗瓢盆都沒個規整的地方擺放......看著這些境況我哽咽了。那時我就在想:「他們怎麼才能走出這偏遠的山村呢?我該如何去幫助他們?」  很慶幸,2018年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名額下來了,我便給他們報了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我的脫貧故事」「一隻手」打拼出幸福生活︱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
    我叫楊通舉,今年55歲,是劍河縣南加鎮康中村村民,家裡有5口人,小時候因傷失去了右手,屬於身體一級殘疾。因我們這裡交通不便、地區偏遠,生產條件落後,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加上身體的殘疾,家庭生活非常困難。楊通舉和孫子玩耍我記得小孩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回來和我說:「老爹,我那些同學每個星期都有幾十塊錢買零食吃,我只有十塊錢買飯吃,能不能多給點錢,我也想吃點好吃的。」
  • 「我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為此,我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深入田間地頭、走家串戶摸清村裡基本情況,為以後的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他鄉當故鄉 他鄉待我如閨女丨劍河縣觀麼鎮...
    「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命光榮,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擔當,很慶幸,我參與了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這是我在駐村工作筆記本上寫的一段話。我叫楊昌豔,是劍河縣觀麼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4年9月參加工作,工作的第三個月我就被派駐觀麼鎮平下村,至今已駐村6年。
  • 「我的扶貧故事」讓選擇不留遺憾|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幫扶幹部...
    面對許多同事家人的疑惑,我通常只是微笑著回答:「我還不老,我還幹得動。」  2018年9月底,我帶上簡單的行囊出發了,來到畢節市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  剛到白泥鎮倮木村爛壩組時,一點基層工作經驗也沒有的我一籌莫展,不知道如何開展農村工作。
  •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我的駐村幫扶故事 ⑦ 】 扶貧路漫漫,不改初心志——縣委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駐南樊鎮沸泉村工作隊事跡展運城黨建今天編者按: 我縣駐村幫扶工作開展以來,經過廣大幹部群眾幾年來艱苦卓絕的奮鬥,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寶刀未老的老王同志丨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
    我叫王森,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網格員。我在擔任網格員期間,負責五河村12戶貧困戶、2戶低保戶的幫扶工作。在五河村工作這近兩年的日子裡,我工作認真負責,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展現出了較強的基層矛盾處理和應急能力。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  不僅如此,還有扶貧專項助學金等等,醫療方面依然有醫生上門來服務,給我們體檢、詢問健康情況,政府還減免了我們部分醫保費,也為我們接通了入戶自來水。
  • 「我的扶貧故事」九零後的「小夏書記」丨興義市捧乍鎮鐵廠村駐村...
    「小夏,組織部要選派一批優秀的黨員同志到市內各鄉鎮的非貧困村去當任第一書記,協助村裡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部裡考慮再三,覺得你比較合適,你願意去嗎?」  「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我害怕我處理不好群眾問題。」  「好的,那我願意去磨礪一下自己。」  這是2019年7月,組織給我分配駐村工作任務時的對話,至今我仍記得十分清晰。說實話,我當時的心情是恐懼的,聽說基層扶貧很苦很累,我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異鄉戰貧困丨劍河縣南哨鎮九朗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呂文文,是劍河縣文體廣電旅遊局旅遊服務中心工作員,2019年7月來到南哨鎮九當村開展扶貧工作,擔任九朗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九朗村是九當村和朗晃村合併的行政村,但是兩個村離得很遠,為了方便開展工作,楊江勇隊長與我一人負責一個小村,我具體負責九當村脫貧攻堅工作。我是河南人,來到劍河工作了6年多了,但是到村裡駐村是第一次,農村工作經驗不足,剛到村裡的時候特別擔心,生怕語言不通或者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喜上眉梢 我們滿心歡喜丨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
    我叫王勝熙,是劍河縣敏洞鄉高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兼網格員。我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後轉業地方。參加工作多年來,我始終堅持弘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幹事創業,初心不改。王勝熙在辦公室填寫資料2016年4月,我到任後,除了完成村內郎洞村至高桂村10.8公裡公路水泥硬化外,我還先後完成了通往周邊村寨的村村道路硬化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肯定就是我脫貧攻堅的勳章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劉躍忠,是劍河縣革東鎮南沃村八郎小村網格員兼資料員。南沃村由八郎村、屯州村組成,其中我所負責的八郎村有193戶,813人,其中貧困戶57戶213人,是一個非貧困村。我記得第一次到劉全勝家裡時,都沒有地方站腳,中間是一個已經燒黑了的鐵鍋,周圍兩邊就只有兩張很小的板凳,因常年用柴火燒飯,導致家裡被燻得黑魆魆的,房子裡也非常雜亂。那時候我整個人都被震住了,心想像這個家我從何扶起。但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恰逢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落實,我便決定讓劉全勝搬遷,只有搬遷才能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