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
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
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冉明珠(左一)到群眾家裡走訪
交通落後一直是制約耳期村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火燒坡組和金竹凼組。「火燒坡組馬駝都過不了,全靠人背。」耳期村常務幹部盈富金常說。
為幫助耳期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決定首先改善辦公環境,提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到村第三天,我藉助州衛生健康局包保聯繫耳期的機會,向州衛生健康局、市政協爭取經費,完成辦公區綠化工作,利用「五小工程」契機擴建村委活動室200平方米。
同時,我協調供電部門對龍井箐組投入資金20萬元,進行電網改造,受益群眾達40餘戶160餘人。
三年來,我帶領村「兩委」幹部實施危房改造49戶、人居環境微心願項目116戶、廁所提質改造630戶;實施通組路硬化11.82公裡、生產路硬化11.5公裡、串戶路硬化14.08公裡;庭院硬化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135盞;協調基礎設施專項經費11萬元,挖通組路2.3公裡,動員群眾籌資開挖生產路8公裡;自來水入戶均率達100%,全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冉明珠(左一)走訪群眾
群眾要增收,發展產業是關鍵。我組織村「兩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葡萄、鐵皮石斛、雙季糯玉米種植技術;主動與廣東省東莞市龍採勞務派遣有限公司等對接,聯繫勞務輸出事宜;全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連翹895畝、薏仁米600畝;採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發展優質葡萄種植200畝;先後發展雙季糯玉米200畝、冬桃種植160畝,試點林下養鵝1500隻。
同時,我們還指導成立了3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發展八月李、臍橙、椪柑、五星枇杷等精品水果種植1200畝,養牛30餘頭;邀請農技專家開展了6期農用技術培訓,受益群眾達300餘人,輸送出省務工人員900餘人。
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駐村工作,我把耳期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陪伴他們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我的家人。許多群眾都會保存我的電話號碼或添加微信,有事都會第一時間找我解決。
付出總會有回報,耳期在2017年實現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7月完成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2019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8月完成脫貧攻堅大普查。
目前,全村小產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發展形勢,改寫了耳期村規模化產業空白村的歷史,近五分之一的貧困家庭開上了小轎車(含小型貨車)村民們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人物小傳】
冉明珠,男,2017年9月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通訊員 羅國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