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20-12-24 天眼新聞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

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

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冉明珠(左一)到群眾家裡走訪

交通落後一直是制約耳期村發展的瓶頸,尤其是火燒坡組和金竹凼組。「火燒坡組馬駝都過不了,全靠人背。」耳期村常務幹部盈富金常說。

為幫助耳期發展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決定首先改善辦公環境,提升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到村第三天,我藉助州衛生健康局包保聯繫耳期的機會,向州衛生健康局、市政協爭取經費,完成辦公區綠化工作,利用「五小工程」契機擴建村委活動室200平方米。

同時,我協調供電部門對龍井箐組投入資金20萬元,進行電網改造,受益群眾達40餘戶160餘人。

三年來,我帶領村「兩委」幹部實施危房改造49戶、人居環境微心願項目116戶、廁所提質改造630戶;實施通組路硬化11.82公裡、生產路硬化11.5公裡、串戶路硬化14.08公裡;庭院硬化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135盞;協調基礎設施專項經費11萬元,挖通組路2.3公裡,動員群眾籌資開挖生產路8公裡;自來水入戶均率達100%,全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冉明珠(左一)走訪群眾

群眾要增收,發展產業是關鍵。我組織村「兩委」幹部外出考察學習葡萄、鐵皮石斛、雙季糯玉米種植技術;主動與廣東省東莞市龍採勞務派遣有限公司等對接,聯繫勞務輸出事宜;全村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連翹895畝、薏仁米600畝;採取「公司+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的模式,發展優質葡萄種植200畝;先後發展雙季糯玉米200畝、冬桃種植160畝,試點林下養鵝1500隻。

同時,我們還指導成立了3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發展八月李、臍橙、椪柑、五星枇杷等精品水果種植1200畝,養牛30餘頭;邀請農技專家開展了6期農用技術培訓,受益群眾達300餘人,輸送出省務工人員900餘人。

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駐村工作,我把耳期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陪伴他們的時間甚至超過了我的家人。許多群眾都會保存我的電話號碼或添加微信,有事都會第一時間找我解決。

付出總會有回報,耳期在2017年實現退出貧困村序列;2018年7月完成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2019年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8月完成脫貧攻堅大普查。

目前,全村小產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發展形勢,改寫了耳期村規模化產業空白村的歷史,近五分之一的貧困家庭開上了小轎車(含小型貨車)村民們的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

【人物小傳】

冉明珠,男,2017年9月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

 通訊員 羅國林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恰如桂花吐清香丨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
    我叫李江,是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一走進大山鎮政府院壩,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每到秋季,星星點點的金黃小花擠滿枝頭,盈盈香氣,飛舞跳躍,飄進了家家戶戶,沁人心脾。屈指一數,我已被這花香薰陶8個年頭了。
  • 「我的扶貧故事」櫻桃樹之戀 百姓生活甜如初戀丨興仁市大山鎮上務...
    我叫付先發,2017年3月,來到興仁市大山鎮上務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為了摸清實情、了解民心,我沿著泥濘小道登門拜訪,與農戶拉家常、交朋友、做知己,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三月份,村裡的櫻桃花迎著春風陸續綻放,奈何交通不便,小道坎坷,我琢磨著為村裡做些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丨興仁市統計局鄉鎮管理...
    這是大山鎮老裡旗村村民宋錄秀對我說的話。我叫盧俊安,是興仁市統計局幹部,2016年4月派駐大山鎮老裡旗村任主任助理、支部書記,由此開啟了我的扶貧徵程。說起我的扶貧道路,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宋錄秀一家。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我叫孫遠彬,今年45歲,2018年1月,受黔西南州林業局重託,來到興仁市屯腳鎮坪寨村開展工作。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趙福友到村民家走訪職業教育只是我工作的一方面,為了實現增收,大普村在我們村支兩委的帶領下,凝心聚力,因地制宜,在產業發展上想法子、找路子,想方設法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發展生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大普村的產業發展推進迅速,成效明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每一次來到崔應海新家,我心裡總會有些激動,2019年春節,見到他們一家人坐在寬敞明亮的屋子裡,圍著電視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內心感到很欣慰。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協力齊攻堅,扶貧路上越戰越勇丨興仁市下山鎮民族...
    我叫羅鑫,是興仁市檢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初,我接到赴下山鎮民族村脫貧攻堅駐村幫扶的任務,有幸成為駐村輪戰隊的一員,並認領了自己包保的貧困戶。今天分享我和包保貧困戶張祥勝的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5月的一天夜裡,我在朦朧睡意中接到張祥勝的來電,電話那頭傳來他焦急的聲音,「小羅,能不能麻煩你趕緊幫我到市醫院急診科掛個號,你嫂子她快不行了」,沒來得及細問,我猛衝到樓下,騎上摩託車就往醫院飛奔,冷風像一把把刀割在臉上,到醫院掛完號才發現外衣都忘穿了。
  • 「我的扶貧故事」想群眾所慮 急群眾所難丨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堵汆...
    我叫夏頂創,是興仁市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5月,我被選派到魯礎營回族鄉堵汆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五年半時間了。入村後,我通過向村支兩委打聽、走訪群眾等形式,了解村情民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董建,走進他家,院壩打掃得乾乾淨淨、屋內整潔大方,他家有6口人,夫妻二人及4個女兒。夏頂創(右)到群眾家走訪女兒們都在上學,夫妻二人為了照顧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經濟來源僅靠幾畝貧瘠的土地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是真正精神富足的人|興仁市人民檢察院陳嬌
    在我的扶貧記憶中,我不過是按照黨的扶貧政策來開展幫扶工作,而我的貧困戶卻用自己的不懈奮鬥讓我看到了自強不息、勇戰貧困的時代精神。黃顯超家老兩口便是其中的代表,兩位老人帶給我太多正能量和感觸,他們雖然文化不高,但我打心底覺得他們是真正精神富足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使命挑重擔丨興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
    我叫龔詹倫,是興仁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潘家莊鎮黨委書記。在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刻,2017年8月29日,受組織的安排,我再次踏上了興仁縣西北重鎮——潘家莊,這是我第三次到潘家莊鎮工作。回首這一路走來,收穫了很多,同時,我也熱愛潘家莊這片滋養我的土地。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我二女兒不滿兩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了,對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我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風裡雨裡蹣跚前行……說實話,那時感覺真累,內心無比煎熬,望著生我養我的波秧河,我感覺無助。正在這時,市裡和鎮、村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按照程序,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境中的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是我的幸福丨開陽縣高寨鄉谷豐...
    駐村對於未接觸過農村工作的我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到村報到前,我通過網絡查閱學習,初步了解了黨和國家在農村扶貧工作方面的各項政策和措施。到村後,我主動向老隊員和村支兩委成員學習交流。通過對建檔立卡戶的走訪,我很快了解了全村的基本情況。 谷豐村,距離貴陽市80餘公裡,距離開陽縣70公裡,地處貴陽市最南端。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但當我以村委會工作人員身份踏進他們家門時,「爺爺」「奶奶」們的態度卻變了,因為與他們相識的緣故,村民們將苦水翻倍與我傾訴,有說自家房子該修的,有說糧食直補款沒拿到的......一時間,壓力瞬湧上來,然而我卻保持了個好心態,他們起碼會跟我反映,那就是沒把我當外人,一件件事情經過細節記錄下來後,我開始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