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2020-12-21 天眼新聞

每一次來到崔應海新家,我心裡總會有些激動,2019年春節,見到他們一家人坐在寬敞明亮的屋子裡,圍著電視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內心感到很欣慰。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

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這簡直就談不上是一個家,在不足10平方米的洞裡除了一個瓦缸和一口木箱勉強算得上家具外,所有生活用品都比較原始,吃水用水壺提、照明點煤油燈、吃飯用柴火煮。也就是那一刻,我想: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們擺脫貧困,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崔應海「老家」

通過了解,得知崔應海由於患病,對任何人都懷有排斥戒備心理,此前當地幹部也多次上門動員他搞危房改造,但他就是不配合,他的妻子也常年在外務工,只是每年過節回家來看一下。

了解到情況後,先從取得崔應海的信任開始。在接下來的走訪中,我經常給他購買米、面、油、衣、被等生活用品。多次溝通下來,發現他還是可以接受外人的,只要不提住房事情,談什麼都可以。

到貧困戶家走訪

逢年過節,我還專門給他們送去豆沙粑、豬肉等年貨,在長期的交往中,他也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真心,逐漸接納了我。於是我試著與他商量建房的事,但每次一提出來,就被他直接拒絕了,說自己沒有能力建房,也不願接受國家的資助,等今後有條件孩子們自己建。

我覺得換個思路,決定從其子女入手,大家一起做思想工作,一起憧憬建房後的幸福生活場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崔應海同意了。

房子建好後,我為他籌備家具和生活用品,大到衣櫃、廚櫃、沙發、電視、床被,小到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甚至連洗漱用品我都為他購買齊全,使他們真正搬得進,住得下。

崔應海「新家」

崔應海兩個孩子同時讀大學,沒有及時享受到大學生助學貸款和「兩助三免」政策,我幫他們協調辦理,共獲得助學資金21320元,還以共同還款人的身份為其子崔國慶擔保了助學貸款。現在,一個孩子已就業,另一個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崔應海有了新家,子女成才,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我們做到了!

【人物小傳】

周維,男,1973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1993年8月在晴隆縣屯上小學工作,現任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2016年包保崔應海戶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丨興仁市統計局鄉鎮管理...
    這是大山鎮老裡旗村村民宋錄秀對我說的話。我叫盧俊安,是興仁市統計局幹部,2016年4月派駐大山鎮老裡旗村任主任助理、支部書記,由此開啟了我的扶貧徵程。說起我的扶貧道路,真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宋錄秀一家。
  • 「我的扶貧故事」協力齊攻堅,扶貧路上越戰越勇丨興仁市下山鎮民族...
    我叫羅鑫,是興仁市檢察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初,我接到赴下山鎮民族村脫貧攻堅駐村幫扶的任務,有幸成為駐村輪戰隊的一員,並認領了自己包保的貧困戶。今天分享我和包保貧困戶張祥勝的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5月的一天夜裡,我在朦朧睡意中接到張祥勝的來電,電話那頭傳來他焦急的聲音,「小羅,能不能麻煩你趕緊幫我到市醫院急診科掛個號,你嫂子她快不行了」,沒來得及細問,我猛衝到樓下,騎上摩託車就往醫院飛奔,冷風像一把把刀割在臉上,到醫院掛完號才發現外衣都忘穿了。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我叫孫遠彬,今年45歲,2018年1月,受黔西南州林業局重託,來到興仁市屯腳鎮坪寨村開展工作。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
  • 「我的扶貧故事」恰如桂花吐清香丨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
    我叫李江,是興仁市大山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一走進大山鎮政府院壩,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每到秋季,星星點點的金黃小花擠滿枝頭,盈盈香氣,飛舞跳躍,飄進了家家戶戶,沁人心脾。屈指一數,我已被這花香薰陶8個年頭了。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丨晴隆縣雞場鎮木角村...
    2020年3月12日,我到了雞場鎮木角村新塘組擔任網格員,真正地成為一名衝鋒在前的「戰士」。因工作需要,3月底,我包保的區域從長流鄉楊寨村調整到雞場鎮木角村新塘組。到村的第一天,我就到我的包保戶郭登珍老人家,了解她家裡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
    我暗下決心,扛起責任,決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信任,誓戰脫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為了弄清情況,我就走村串戶,摸清脫貧攻堅存在的問題,利用三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鄉的所有村民組和建檔立卡貧戶,掌握了全鄉脫貧攻堅基本情況,弄清脫貧攻堅的癥結所在,把黨委會開在貧困群眾家中去,現場研判,解決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是真正精神富足的人|興仁市人民檢察院陳嬌
    在我的扶貧記憶中,我不過是按照黨的扶貧政策來開展幫扶工作,而我的貧困戶卻用自己的不懈奮鬥讓我看到了自強不息、勇戰貧困的時代精神。黃顯超家老兩口便是其中的代表,兩位老人帶給我太多正能量和感觸,他們雖然文化不高,但我打心底覺得他們是真正精神富足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我的青春閃耀過丨清鎮市麥格鄉新廠村...
    我叫李希,是貴陽市清鎮市市委黨校選派到麥格鄉新廠村的一名駐村扶貧幹部。2019年8月28日,接到下鄉扶貧通知的第二天,我帶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前往麥格鄉新廠村的扶貧之路。脫貧,一個都不能少!減貧,一個都不落下!這是我們駐村扶貧幹部的擔當與使命,同時也是我們對新廠貧困戶的莊嚴承諾。在駐村扶貧期間,不僅讓我增長了見識,更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錘鍊。親眼目睹困難老兵不甘貧困的錚錚鐵骨,親身經歷戰疫戰貧兩線作戰的激昂青春。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2015年8月,我來到大普村,五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普村白水衝組劉明倫家,劉明倫老人現在70多歲了,由於二兒子因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個孫子只能跟著爺爺一塊兒生活。  2018年,我幫助他家爭取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他的住房給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回想過去的教育點滴,有喜有悲,有笑有淚……2017年6月,黨中央在貧困山區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後,身為人民教師的我,又多了一個身份——幫扶責任人。當時,我深知脫貧攻堅是為貧困家庭辦好事、解難題的惠民工程,雖然教學任務重,但心裡釋然,發誓,再重也要扛著,並在工作之餘,也要去他們家走一走、看一看、幫一幫,促他們早日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櫻桃樹之戀 百姓生活甜如初戀丨興仁市大山鎮上務...
    我叫付先發,2017年3月,來到興仁市大山鎮上務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為了摸清實情、了解民心,我沿著泥濘小道登門拜訪,與農戶拉家常、交朋友、做知己,聽群眾說真話、實話、甚至是氣話。三月份,村裡的櫻桃花迎著春風陸續綻放,奈何交通不便,小道坎坷,我琢磨著為村裡做些什麼。
  • 語言扶貧,「一個不能少」 長沙學院厚樸傳媒工作室語言扶貧在大地
    語言扶貧,「一個不能少」 長沙學院厚樸傳媒工作室語言扶貧在大地 通訊員 劉敏 遊潔敏 湯思雅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餘蓉 1月1日,長沙學院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副院長榮斌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榮譽——由共青團中央、中央文明辦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  弟弟妹妹念小學,我在興仁第三中學讀書;隨著年級的上升,要到城裡讀書,家裡的開支也越來越更大了。  2013年夏天,我考上了貴州師範大學,家裡的擔子變得更重了,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我仍然有不能繼續上學的可能,然而國家的一個政策解決了學費這個大問題——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家的常客丨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楊惠勇
    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可能有很多種,能把一個人和一個完全陌生又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聯繫得如此緊密而又如親人朋友般的,或許只有扶貧了。  我叫楊惠勇,是平塘縣掌布鎮民族中學的一名教師。2016年,掌布民族中學教師接到結對幫扶貧困戶的任務,我被安排幫扶掌布鎮田壩村十組幫扶貧困戶王明海、王永忠、王明舉、王光海、王永能五戶田壩村十組是掌布鎮最偏遠的一個山村,地處惠水平塘的交界。兩面被青山所挾,一條清澈的小河流過村前,民風淳樸,村民熱情好客,是掌布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 協力齊攻堅,扶貧路上越戰越勇
    興仁市下山鎮民族村駐村輪戰隊隊員 羅鑫初見張祥勝,腰板硬朗,雙眸炯炯有神,臉上洋溢著笑容,根本看不出他已50歲出頭。在這個4口之家,有慈祥的母親、辛勤的男主人、賢惠的妻子和懂事的兒子,過著貧困但和睦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想群眾所慮 急群眾所難丨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堵汆...
    我叫夏頂創,是興仁市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5月,我被選派到魯礎營回族鄉堵汆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五年半時間了。入村後,我通過向村支兩委打聽、走訪群眾等形式,了解村情民意。在了解董建家的基本情況後,我結合他家發展需求和實際情況,為他制定了詳細的養殖計劃。通過申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滾動發展資金)、特惠貸等項目,共為董建籌集發展資金9萬元,並安排他多次參與養殖培訓,有了啟動資金和技術,董建對發展養殖信心十足。通過這幾年的努力,他已經成為養殖生豬200多頭的養殖大戶,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帶動身邊村民發展,成為堵汆村的致富帶頭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 扶貧路上見真情丨羅甸縣逢亭鎮新光村駐...
    我深知,這樣的工作機會本就難得,尤其是現在正值脫貧攻堅關鍵時期,能夠成為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員,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所以我一直秉承著自己的堅持:在工作中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以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真真切切為人民服務。
  • 「我的扶貧故事」新手上路的扶貧幹部丨正安縣謝壩鄉扶貧幹部張杰
    我叫張杰,是正安縣謝壩民族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也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青年扶貧幹部。謝壩鄉位於正安縣東南邊陲,是少數民族居多的鄉鎮,有著獨特的風土人情。  到幫扶戶家中走訪經過第一次的走訪,我總結了一些經驗,也向其他老同志請教,又重拾信心去走訪我的第二戶貧困戶。  我的第二戶幫扶對象是出了名的釘子戶,對村裡面的工作有極大的意見,對我們幫扶幹部更是嗤之以鼻。  剛見面就是一頓冷嘲熱諷,我強忍著委屈向他表明我的來意。我告訴他,我是今年才參加工作的,對以前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希望他能告訴我,並表示我真心實意地想幫助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助學扶貧,用知識消除貧窮。知識改變命運,消除貧窮最徹底的方法,就是讓年輕一代藉助知識的力量走出去、帶回來,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基因」。青少年是求學成長的關鍵期,選擇正確的方向並付出努力,他們就將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