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來到崔應海新家,我心裡總會有些激動,2019年春節,見到他們一家人坐在寬敞明亮的屋子裡,圍著電視機,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內心感到很欣慰。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
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這簡直就談不上是一個家,在不足10平方米的洞裡除了一個瓦缸和一口木箱勉強算得上家具外,所有生活用品都比較原始,吃水用水壺提、照明點煤油燈、吃飯用柴火煮。也就是那一刻,我想: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一定要想盡辦法,讓他們擺脫貧困,回歸正常人的生活。
崔應海「老家」
通過了解,得知崔應海由於患病,對任何人都懷有排斥戒備心理,此前當地幹部也多次上門動員他搞危房改造,但他就是不配合,他的妻子也常年在外務工,只是每年過節回家來看一下。
了解到情況後,先從取得崔應海的信任開始。在接下來的走訪中,我經常給他購買米、面、油、衣、被等生活用品。多次溝通下來,發現他還是可以接受外人的,只要不提住房事情,談什麼都可以。
到貧困戶家走訪
逢年過節,我還專門給他們送去豆沙粑、豬肉等年貨,在長期的交往中,他也感受到了我對他們的真心,逐漸接納了我。於是我試著與他商量建房的事,但每次一提出來,就被他直接拒絕了,說自己沒有能力建房,也不願接受國家的資助,等今後有條件孩子們自己建。
我覺得換個思路,決定從其子女入手,大家一起做思想工作,一起憧憬建房後的幸福生活場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崔應海同意了。
房子建好後,我為他籌備家具和生活用品,大到衣櫃、廚櫃、沙發、電視、床被,小到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甚至連洗漱用品我都為他購買齊全,使他們真正搬得進,住得下。
崔應海「新家」
崔應海兩個孩子同時讀大學,沒有及時享受到大學生助學貸款和「兩助三免」政策,我幫他們協調辦理,共獲得助學資金21320元,還以共同還款人的身份為其子崔國慶擔保了助學貸款。現在,一個孩子已就業,另一個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崔應海有了新家,子女成才,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我們做到了!
【人物小傳】
周維,男,1973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1993年8月在晴隆縣屯上小學工作,現任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2016年包保崔應海戶至今。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