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王美琳: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我深感幸福和自豪

2020-12-22 天眼新聞

2019年初,我來到仁懷市高大坪鎮龍源村開展扶貧工作。

為了解村裡的狀況,我挨家挨戶地和群眾見面,傾聽困難群眾的心聲,了解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併到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中走訪,聽取他們對村組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十天的走訪,我掌握了所包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為精準扶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一名包組幹部,我充分利用空餘時間,不停地學習農業技術知識、地理與氣候理論、農藥化肥常識等。當在群眾有疑問時,才能做到有問必答、有答必準。除此之外,我還向村支兩委的領導、優秀幹部、老黨員、先進脫貧代表等人員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通過學習,我幫貧困戶解決了種植中遇到的難題,為其處理了家庭矛盾。

同時,還和市人社部門、企業溝通交流,組織困難群眾參加免費廚師培訓、計算機培訓等,鼓勵廣大貧困戶和沒有技術的農戶參加,學成後再聯繫相關企業、個體工商戶,合理擇業、科學就業,做到培訓與就業一條龍,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就業與收入問題。   來村之初,我便和村裡的書記、主任、駐村第一書記等 ,實地考察龍源村產業發展方向。由於龍源村海拔較高,全村處於山區丘陵地帶,以壟脊谷地分布較廣;龍源村亦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較長,適合喜熱的莊稼水稻、高粱種植;再加上龍源村離茅臺鎮較近,茅臺鎮需要大量的高粱做釀酒原料。考慮到以上諸多因素,我和大家確定了龍源村以高粱種植為主,水稻種植次之的種植方式,解決了老百姓的產業與收入問題。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正在老家過春節的我第一時間趕到所居住的社區申請返回了仁懷,在仁懷市區隔離滿十四天後第一時間返回龍源村開展工作。復工復產以後,我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一道談發展,聊春耕,鼓勵村民抓住播種時節復工復產;對於需要外出務工的,我積極地查詢全國疫情情況,建議群眾到疫情低風險地區就業。

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我深感幸福和自豪。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一年裡, 我先後走訪龍源村群眾約500人次,先後組織及參與召開群眾會20餘場,協調鄰裡之間的矛盾20餘次,幫助貧困戶落實產業補助40餘人次,和村支兩委一同申請建設大型水窖2個, 解決群眾季節性缺水問題,向單位領導反映幫助解決行動網路基站一個,解決大半個村網絡不穩定的問題。   這一年裡,我所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達到「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穩定地實現脫貧。

口述 王美琳

整理 徐春燕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若能重活一回,定要在工作崗位上發揮餘熱,讓生命再現光芒」。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90後」的我為參與扶貧工作無比自豪丨正安縣土...
    正式開展工作後我才發現,村裡最重要的工作場地不在辦公室,而在農戶家,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不是與同事的配合完成領導交派的工作,而是和群眾溝通交流,解決他們實實在在的問題和困難。付登冰登記群眾信息我負責的熊井組之前是群眾對村委會工作最不滿意的一個組,從村委會到熊井組直線不過兩三公裡的路程,如果步行的話不是很遠,但河邊公路和熊井公路都是「斷頭路」,需要繞路,往返一趟得四十公裡。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幫扶工作不僅僅只是帶領整理房間、美化家居,幫助補齊生活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宣傳惠民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羅靖斐:「95後」的我要把青春綻放在扶貧路上
    在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星期,黨委政府選派我到後壩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從懵懂的學子到扶貧幹部,三年扶貧路讓我褪去學生氣,融入村寨成為了後壩的一份子,難忘的扶貧經歷,已在我人生歷程中烙印下特別美好的印記,感恩這段經歷讓我的青春更有意義,扣好了我在工作歷程中這特別的「第一顆紐扣」。 在深學真訪上下功夫,找方法打開群眾心扉。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向著幸福 一路同行|水城縣老鷹山街道老鷹山小學...
    作為老鷹山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一開始我還擔心自己幹不好幫扶工作,可是當真正走上扶貧之路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教育幫扶就是我走向幫扶戶的「敲門磚」。  我的幫扶戶陸華方家,有一個女兒和兒子分別上八年級、七年級,教師的「職業病」,每次走訪時,如果有小朋友在家,我便會忍不住上課。
  • 「我的扶貧故事」摸清底數 用政策扶貧
    剛到羅坳村的時候,沒有基層經驗的我,害怕會拖累我的隊員們,害怕會耽誤國家脫貧的步伐......我思考了好幾個日日夜夜,既然我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那我就從零開始,加強學習,把國家的扶貧政策落到實處才是我當前考慮的問題。就這樣,我帶著對扶貧工作的熱情,帶著對群眾的真情,加強對脫貧政策的學習,為老百姓辦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為貧困大學生解憂愁丨仁懷市公安局民警尹大敏
    2019年8月15日,我思考了幾天後,按照扶貧工作精神要求,突然想起來企業也有幫扶任務,許多企業發展以後也在想著如何反哺社會,於是我找到了順通企業的老總,把王遠亮一家的具體情況講述給該企業負責人聽,該企業負責人聽了我的敘述之後,非常爽快的答應和我共同幫助王遠亮一家共渡難關,每月資助王妞妞800元生活費的同時,每個暑假寒假王妞妞都可以到順通公司有償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正在辦公的王銘從村醫到村幹,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正所謂隔行如隔山,我的工作不再局限於患者,更多的是如何帶領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剛來的我這才發現,扶貧這條路上的攔路虎、硬骨頭出奇的多,有的村民想發展卻有心無力,而有的村民安於現狀習慣了現有的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貧困群眾脫貧信心不足、脫貧意願不強、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等「精神貧困」成為了脫貧摘帽最大的阻力。那一刻,我頓時感到責任重大。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扶貧先扶志,讓村民思想「富起來」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正真「拔窮根」,第一步就是要打通思想上的貧窮,這是我來到留架村的第一個感悟。因為在實際扶貧走訪工作中,曾經的很多工作思路和自我認為,都被現實打回原形。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一線的「排頭兵」|水城縣海坪街道辦事處工作...
    我叫周訓鋒,堅持以勤奮為原則,以高效率的學習為基本思想。2017年開始我投身於脫貧攻堅工作,立志改善貧困戶的生活,為他們帶去生活的希望。 2018年5月,我的母親去世,當時我只請了三天假期,把母親的後事處理後,便把善後工作交給還處於傷心狀態的父親,於是匆匆奔赴一線。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裡,一次又一次地用腳丈量著村裡的板塊,走遍玉舍鎮興隆村8個村民小組的溝溝坎坎,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路,回味甘甜丨獨山縣麻尾鎮南門村駐村幹部...
    我叫黎成運,獨山縣麻尾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2016年7月剛畢業的我,當年11月份開始接觸精準扶貧工作。   剛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我,懵懵懂懂,被鎮裡安排協助泗亭村的精準扶貧工作,為摸清底數,我與同事們一戶一戶的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算收支臺帳。那時,我有些迷惑,有必要把收入算得這麼細嗎?前輩們笑著對我說,就是要算得這麼細,你才真正的了解農戶的家庭情況,才能因戶施策,制定幫扶計劃。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2020年11月20日,我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彥洞鄉彥洞村進行脫貧攻堅「大回訪」,看到群眾們的生活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滋潤,我深感欣慰,四年前的駐村歲月一下子回到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麻山扶貧的那些事|羅甸縣木引鎮木引村駐村...
    會議接近尾聲的時候,一老頭來到會場,開始義憤填膺的道:「我不同意,你們搞這個不合,你們這些幹部,哪樣貧困戶、扶貧政策,全部是拿給和你們關係好的、全部拿給你們的親戚朋友。」面對突如其來的「攪局者」,我也很氣憤,我們的工作都是嚴格按照程序,擬納入的低保戶也符合條件,頓時嚴厲的質問他:你說的情況有沒有證據,有證據你就拿出來,沒有就不能亂說一通。面對我的質問,老頭啞口無言,不滿的離開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扶貧「三部曲」丨甕安縣猴場鎮青池村網格員...
    我叫付星毓,2019年5月,來到猴場鎮青池村,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一路走來的扶貧工作,感慨萬千,總結起來就是扶貧中的「三部曲」。我包保的網格是青池村長林灣組,一共有28戶1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戶20人,常年在家居住的僅有12戶,且都為老齡戶。當我接手該組網格工作以後,白天下隊走訪了解每戶農戶的實際情況,解決老百姓的貧困問題;晚上查閱前期網格員收集農戶資料和檔案。作為一名80末的年輕幹部,面對繁雜的工作,心中既有一些激動亦有一份忐忑。
  • 「我的扶貧故事」「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丨大方縣長石...
    在長石鎮街群社區已經呆整整2年零4個月的時間,提及自己「戰鬥」過的地方,思緒萬千……  我叫趙朝陽,是大方縣自然資源局派駐長石鎮街群社區幫扶幹部。在我的印象中,街群社區是我轉3次車才能到達的地方。在基層工作,「5+2」、「白+黑」工作是常有的事,雖然工作辛苦,但獲得了群眾認可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趙叔叔,我希望你一直在這裡工作,沒有你的幫助,日子真的無法想像。」這是我結對幫扶的一戶貧困戶,那是2018年的秋天,天氣很晴朗,在全排全查遍訪到貧困群眾街群八組陳作文的時候,她的女兒對我說了這樣的話。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我更加堅毅丨鎮遠縣金堡鎮扶貧工作站...
    自走進扶貧工作站的那一刻起,我便默默起誓,用自己小小的身軀迸發出最強大的力量助力脫貧攻堅,4年的攜手奮進與不離不棄見證了我與金堡人民的不解情緣。作為駐村幹部,不熟悉村情民意就是駐村工作的最大的失誤,於是我用半年的時間走遍了溪頭村的「坡坡坎坎」,心中銘記著1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現狀,每次低保評議和扶貧項目發展時,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和發展意願都會浮現在我眼前。  事非經過不知難。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駐村作為 精準脫貧有我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
    李軍入戶走訪,了解家庭情況登記家庭信息(右)董亥村耕地面積少,也沒有成規模的種植業,扶貧工作從什麼地方入手?我想先摸清情況,聽聽老百姓怎麼說。駐村後,我為自己制定了「60天訪遍所有常住農戶」的工作目標,進村入戶,調研村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