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我來到仁懷市高大坪鎮龍源村開展扶貧工作。
為了解村裡的狀況,我挨家挨戶地和群眾見面,傾聽困難群眾的心聲,了解困難群眾家庭成員信息、身體健康狀況、致貧原因、收入情況以及扶貧政策落實情況,併到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中走訪,聽取他們對村組發展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十天的走訪,我掌握了所包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第一手資料, 為精準扶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一名包組幹部,我充分利用空餘時間,不停地學習農業技術知識、地理與氣候理論、農藥化肥常識等。當在群眾有疑問時,才能做到有問必答、有答必準。除此之外,我還向村支兩委的領導、優秀幹部、老黨員、先進脫貧代表等人員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通過學習,我幫貧困戶解決了種植中遇到的難題,為其處理了家庭矛盾。
同時,還和市人社部門、企業溝通交流,組織困難群眾參加免費廚師培訓、計算機培訓等,鼓勵廣大貧困戶和沒有技術的農戶參加,學成後再聯繫相關企業、個體工商戶,合理擇業、科學就業,做到培訓與就業一條龍,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的就業與收入問題。 來村之初,我便和村裡的書記、主任、駐村第一書記等 ,實地考察龍源村產業發展方向。由於龍源村海拔較高,全村處於山區丘陵地帶,以壟脊谷地分布較廣;龍源村亦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較長,適合喜熱的莊稼水稻、高粱種植;再加上龍源村離茅臺鎮較近,茅臺鎮需要大量的高粱做釀酒原料。考慮到以上諸多因素,我和大家確定了龍源村以高粱種植為主,水稻種植次之的種植方式,解決了老百姓的產業與收入問題。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正在老家過春節的我第一時間趕到所居住的社區申請返回了仁懷,在仁懷市區隔離滿十四天後第一時間返回龍源村開展工作。復工復產以後,我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一道談發展,聊春耕,鼓勵村民抓住播種時節復工復產;對於需要外出務工的,我積極地查詢全國疫情情況,建議群眾到疫情低風險地區就業。
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我深感幸福和自豪。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一年裡, 我先後走訪龍源村群眾約500人次,先後組織及參與召開群眾會20餘場,協調鄰裡之間的矛盾20餘次,幫助貧困戶落實產業補助40餘人次,和村支兩委一同申請建設大型水窖2個, 解決群眾季節性缺水問題,向單位領導反映幫助解決行動網路基站一個,解決大半個村網絡不穩定的問題。 這一年裡,我所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達到「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穩定地實現脫貧。
口述 王美琳
整理 徐春燕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