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2021-01-20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2021-01-15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邵正剛,是安順經開區紀檢監察工委的一名紀檢幹部。現任安順經開區么鋪鎮石板村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伊始,我就組織村支兩委入戶走訪群眾,重點了解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情況,了解非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

針對村裡供水系統年久老化,經常停水維修的問題,我及時召開村委會,商定由村集體出資1.7萬元更換水泵、泵管、水泵電機等,解決了一直困擾群眾生活飲用水的實際困難。為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我多方協調將政府投資新建的19個大棚轉租給貧困戶,進行利益聯結。另外我還協調修通了村民連戶路200餘米。

由於我們石板村是一個百分百的苗族村寨,全村現有252戶926人,受地域限制(屬於城市發展規劃區),全村沒有外來項目及項目資金,很難發展。我們只好因村施策,利用村集體資金,建設了一棟600平米的苗族風情民宿樓,成立演出公司,打造了一支苗族風情演出隊,通過參與各種商業活動演出,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同時出租村級2300平米的活動場地等,先增加村集體資金,再利用石板村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動員村裡有技術和手藝的群眾在本村安置點開了6家汽車維修店,蠟染公司、建築公司、機壓板公司、商貿公司及再生能源回收公司5個,餐館3家,帶動全村群眾共同致富。

「我家今年種有2畝多折耳根,平均畝產量7000斤左右,按每斤批發價3元計算,每年僅折耳根就有6萬多元的收入,比去年種植普通的農作物划算多了。」58歲的石板村村民楊榮高一邊和老伴翻挖著地裡的折耳根,一邊和我們分享他家通過我們宣傳玉米調減,種折耳根增收後的喜悅。

2019年下半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們村有1戶貧困戶養殖的50餘頭幼豬全部死光,面臨返貧。我和村兩委積極對接相關部門,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宣傳,幫助該戶2人聯繫到青島務工,夫妻二人現在務工月收入8000餘元,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今年春節期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由於買不到口罩,村民們不敢出門開展種植,非常擔心地裡的收成。我和村支兩委想盡辦法,最終自己出資籌集到700個口罩免費分發給村民們,並指導大家有序開展春耕生產,做到防疫春耕兩手抓、兩不誤,確保我們石板村的春耕備耕工作正常有序開展,為今年的增收打牢基礎。

駐村一年多來,我和村民們從彼此陌生到「一家人」,而今,我從局外人到「當家人」,已經成為了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作者:邵正剛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黨旗插在擺龍河畔|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
    「您在哪裡,我馬上過來。」…… 「我」是黔南州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黨員服務工作隊,隊員共有42人,分別來自於石板村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以及村裡的黨員。就在此時,陶總腦海中突然閃現出在「我」在路口樹立的一塊牌子——石板村黨員服務工作隊公示牌。於是,陶總撥打了公示牌上的電話。「我」的隊長陳順智在電話中了解到基地情況後,通過協調,很快找到村組上的村民接通水灌溉,解決了陶總的燃眉之急。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我」甘廠寨駐村工作隊員身上。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據桐梓縣人民政府網消息:1月7日,桐梓縣人民政府網發布《我的扶貧故事丨李尚友: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內容如下:我叫李尚友,今年53歲,2018年11月起,擔任堯龍山鎮箭頭村村支書。箭頭村地處堯龍山腳下,屬高山峽谷地貌,全村9個村民組,618戶248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125人。村民以外出務工為生,常年在外打工村民在1000人以上,在家的村民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地處大山中的村寨,要想脫貧,得先把公路修繕好。在脫貧攻堅中,我與鎮村幹部和村民一起,早出晚歸揮汗修公路。
  • 【我的扶貧故事】靳濤:扶貧讓我歷練了人生
    與扶貧結緣,那是2018年,我作為幫扶隊員之一,紮根小壩西衝村。在扶貧的道路上,我親眼目睹了鄉親生活的變化,感受到同事們對扶貧工作的執著,對扶貧對象的真情付出,感受到了扶貧工程帶來的種種變化。  2018年3月,我從金海湖新區應急管理局到小壩鎮西衝村任第一書記,第一印象就是感覺西衝村地偏人窮,全村7個村民組,365戶1696人,其中貧困人口62戶283人。
  • 【我的扶貧故事】曹政:雙腳永遠行走在村民心中
    這是2020年7月末,我駐新華鎮新寨村輪戰結束時送給村委同志的一首順口溜,藉以表示精準扶貧三年來和村委同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大部分時間從事的都是與扶貧相關的工作,不過那時候的扶貧主要是到鄉鎮交待一下就算是下鄉。現在要直接到村、到寨、到農戶家中,要吃住還在村,這些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容 是我扶貧路上的幸福收穫丨三穗縣款場...
    王銘(右一)與村民交談我叫王銘,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一名黨支部書記,1999年從黔東南州衛生學校臨床專業畢業後,在款場村衛生室當了12年的防疫員,2014年1月擔任三穗縣款場鄉款場村的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信賴的「耳期人」丨興仁市大山鎮耳期村...
    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大山鎮耳期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五人小組」組長。駐村三年來,我在扶貧工作中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從一名扶貧幹部變成了耳期村民信賴的「耳期人」。剛到耳期村,村「兩委」班子工作主動性不強,辦公設施差,村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白等狀況擺在我面前。我沉下身子,做到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我車子的後備箱裡,始終放著一個能讓我一個月不回家都有換洗衣服的收納箱。每次返回縣城開會或帶領村「兩委」幹部辦事,我都是「三過家門而不入」,又匆忙趕回村裡,全面參與到耳期村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
    我的扶貧故事|貴州興達興黨支部:「助力村民脫貧、學生學成是我們的責任」 2020-11-24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梅可賢:村民有困難,我盡力解決
    我叫梅可賢,是開陽縣稅務局的工作人員。今年3月,我被選派到開陽縣花梨鎮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組長。新山村海拔最低處630米,最高處1230米,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128毫米。來到新山村,我首先開展走訪調研工作,了解村裡和村民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叫我「陳大錘」|長順縣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
    我叫陳慶祥,是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政府辦的一名普通幹部,交麻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經組織選派,我到鼓揚鎮交麻村開展扶貧工作,主要負責白巖組的網格工作。收集民情民意、精準掌握群眾困難所在是扶貧工作精準開展的關鍵。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口中親切的二妹丨大方縣達溪社區第一...
    年3月,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到貴州畢節大方縣溪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在達溪社區已經工作三年多了,在駐村生涯工作當中裡,有辛苦、有淚水、更有讓我至今難忘的「二妹」故事。二妹,我沒有什麼能表達感謝的,給你三個鵝蛋,你拿去做早餐。」達溪社區村民楊永英從懷裡掏出了三個鵝蛋給了我。   看到她顫顫巍巍的手,我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我為能夠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幫助她家而高興。這個「二妹」稱呼就這樣留在了我心裡,每次聽到都特別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眼中的「百事通」丨三穗縣雪洞鎮巖門...
    我叫宋德浩,是黔東南自治州三穗縣雪洞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我受組織委派,前往雪洞鎮巖門村擔任駐村網格員。對於這個新身份,我內心十分忐忑,無數遍自問自己,能否做好?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現在能給一個肯定的回答:我能!我所負責的是巖門村的水平組和下坪組,一共有39戶137人。 為了能夠儘快了解村民村情,我足足花了28天的時間來了解每戶人家的人口數量、家庭情況、收入來源、身體狀況、家有幾頭牲畜等,然後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 2021-01-11 1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從「爭當貧困戶」轉變為「我已脫貧」|貴定縣...
    我叫曾祥虎,是貴定縣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5月,我有幸與二千多名幹部一道下沉駐村,來到貴定縣昌明鎮擺耳村擔任第一書記。  為完成寨寨通組路、家家連戶路的建設任務和目標,我和村兩委幹部在工期上做好督促,並在質量上做好監督。可修建時卻沒有想像中來得順利。曾祥虎(左二)為貧困戶發放扶貧豬「這條路佔了我的這塊土了!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美華:幫扶幫出新氣象 2020-11-26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民們的貼心人|都勻市自然資源局派駐河源村...
    但我轉念一想,我就是來改變這一切的,就安心地安頓下來了。  上任後,我原本認為扶貧嘛,就是走走過場,不就是到處化緣,將各種物質送到村裡,發給貧困戶就完事了。其實不然,通過學習各項扶貧政策,我越來越覺得我當初膚淺,也越來越理解了我工作的重要意義。
  • 「我的扶貧故事」我為我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丨天柱縣鳳城街道雷...
    我曾經身患癌症,感謝上天給了我一次重生的機會,我趟在病床上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承諾。我叫楊麗娜,是天柱縣鳳城街道派駐雷寨村的一名普通的同步小康駐村幹部。當我病好回到單位後,我聽說縣裡要選派同步小康駐村幹部下村開展幫扶,就主動請纓要求下到基層一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身體的原因,剛開始領導不同意我駐村,後來在我軟磨硬泡下,領導終於同意了我的想法。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動力丨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
    我叫何清,是一名來自萬峰林旅遊集團的一線員工,2019年的7月,我很榮幸被抽調到興義市南盤江鎮南龍村開展扶貧工作。剛到南龍村時,我從早到晚開展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以便於開展工作。在走訪中我了解到,村民們一年有3個月面臨缺水,於是我積極協調鋪設了南龍五組八組安全飲水管道共計10.8公裡,接通小龍潭大水管網,讓村民們喝上放心水,解決季節性缺少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美好生活是努力奮鬥出來的|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民...
    我叫潘應國,是一名年輕的「80後」村幹部,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巖洞鎮高掌村侗族青年,為回應村民的期盼,積極支持家鄉建設,我同妻兒回到村裡,助力家鄉發展。   我回來後不久,正是村裡進行換屆選舉之時,在選舉會議上村民們集體推薦我擔任高掌村村民委員會文書,同其他當選村幹部一同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工作。我帶著滿心的期待和飽滿的熱情,開始了這份工作。從未加入過組織工作的我,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組織生活、吃透文件政策、熟悉工作流程等日常工作。
  • 精準扶貧,民營企業義不容辭——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精準扶貧,民營企業義不容辭——四位民營企業家的扶貧故事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廣大民營企業傾情投入,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