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叫邵正剛,是安順經開區紀檢監察工委的一名紀檢幹部。現任安順經開區么鋪鎮石板村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伊始,我就組織村支兩委入戶走訪群眾,重點了解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情況,了解非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
針對村裡供水系統年久老化,經常停水維修的問題,我及時召開村委會,商定由村集體出資1.7萬元更換水泵、泵管、水泵電機等,解決了一直困擾群眾生活飲用水的實際困難。為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我多方協調將政府投資新建的19個大棚轉租給貧困戶,進行利益聯結。另外我還協調修通了村民連戶路200餘米。
由於我們石板村是一個百分百的苗族村寨,全村現有252戶926人,受地域限制(屬於城市發展規劃區),全村沒有外來項目及項目資金,很難發展。我們只好因村施策,利用村集體資金,建設了一棟600平米的苗族風情民宿樓,成立演出公司,打造了一支苗族風情演出隊,通過參與各種商業活動演出,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同時出租村級2300平米的活動場地等,先增加村集體資金,再利用石板村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動員村裡有技術和手藝的群眾在本村安置點開了6家汽車維修店,蠟染公司、建築公司、機壓板公司、商貿公司及再生能源回收公司5個,餐館3家,帶動全村群眾共同致富。
「我家今年種有2畝多折耳根,平均畝產量7000斤左右,按每斤批發價3元計算,每年僅折耳根就有6萬多元的收入,比去年種植普通的農作物划算多了。」58歲的石板村村民楊榮高一邊和老伴翻挖著地裡的折耳根,一邊和我們分享他家通過我們宣傳玉米調減,種折耳根增收後的喜悅。
2019年下半年,受非洲豬瘟影響,我們村有1戶貧困戶養殖的50餘頭幼豬全部死光,面臨返貧。我和村兩委積極對接相關部門,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宣傳,幫助該戶2人聯繫到青島務工,夫妻二人現在務工月收入8000餘元,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今年春節期間,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由於買不到口罩,村民們不敢出門開展種植,非常擔心地裡的收成。我和村支兩委想盡辦法,最終自己出資籌集到700個口罩免費分發給村民們,並指導大家有序開展春耕生產,做到防疫春耕兩手抓、兩不誤,確保我們石板村的春耕備耕工作正常有序開展,為今年的增收打牢基礎。
駐村一年多來,我和村民們從彼此陌生到「一家人」,而今,我從局外人到「當家人」,已經成為了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作者:邵正剛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邵正剛:我是石板村的第927位「村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