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些教堂是圓頂的?

2020-12-22 騰訊網

各位,好久不見。

我們的列車在古羅馬停留了片刻,終於要開往下一站了。

之前,我們了解了希臘古典藝術的興起與衰落。

了解了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以及對希臘古典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從西方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古羅馬一定程度上是古希臘藝術的傳承者,但從古羅馬分裂後,西方藝術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在一個核心宗教的影響下,東西羅馬帝國朝著不同的方向駛去。

而這個核心宗教,就是基督教。

我想,大家若了解過基督教相關的教堂,一定會好奇一個現象。

德國 科隆大教堂

受文藝作品的影響,我們大多時候印象中的基督教教堂,往往是高高的尖頂,五色的彩窗,聳立的鐘樓,如同上圖這樣。

於是當我們看到下圖這樣的圓頂基督教堂,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為何同樣都是基督教教堂,它們的外形相差竟然會這麼大?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

今天,我會一口氣給大家解決好幾個問題:為什麼基督教為何能成為遍布歐洲的重要宗教?為何基督教喜歡建造教堂?為何教堂還有巨大的風格差別?等等。

同時,我還會帶領大家遊覽文藝復興之前,在東方閃爍光芒但鮮少有人提到的拜佔庭藝術。

解答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回到羅馬暮年,回到那個混亂的時代。

1、精神領袖:基督教的崛起

了解過西方歷史的觀眾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在當時基督教能脫穎而出,成為這麼一塊廣闊大陸上的主流宗教?

是當時宗教太少,所以基督教一家獨大嗎?

不,其實恰好相反。

當時的宗教不僅不少,甚至非常多,並且在羅馬範圍發生了信徒競爭。

晚期羅馬,貴族、平民、奴隸的矛盾持續加深,貴族享樂,平民無法得到生存的保障,而奴隸則生活在更加悲慘的現實中。

當人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拯救,就會去依賴虛幻中的救贖。

宗教由此孕育而生。

晚期的羅馬帝國,因為地域遼闊,行省眾多,是一個宗教大熔爐。猶太教,摩尼教,密特拉教,諾斯替教都在當時努力爭取自己的信徒,試圖發展壯大。

但最後的勝者,是由耶穌基督建立的基督教。

《救世主耶穌》 提香·韋切利奧

基督教之所以能擊敗如此之多的前輩,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

1、基督教之前,無論是猶太教和摩尼教,都存在教規嚴格,律法繁瑣的特點,用現代化說就是信教的門檻頗高。這對當時連生存都成為首要問題的中下階級十分不友好。

耶穌善於雄辯,利用比喻傳達訓誡,並且著手刪改一些不符合現狀的律法規矩,十分適合中下階級的民眾接受。在一堆宗教中,只有基督教沒有那麼高的門檻,大家自然開始信仰它。

《山上寶訓》 科西莫·羅塞利

典故來自《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耶穌在山上布道

2、摩尼教與猶太教是典型的二元論宗教,他們宣揚神注視著信徒,但神也不可觸碰,信徒需要堅持自己的信仰,直到自己被神拯救。這過於虛幻的說法,讓信仰不是非常堅定的信徒容易中途脫離信教的路途。

而基督教在其中,加入了一個重要的元素:救世主,也是先知。雖然神還是那個神,但我作為先知卻能幫助大家更快的得到救贖,前往幸福的天國。信徒們一聽,自然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因為我不僅有天上的神明,還有了地上的救主。

《行往受難地(往髏髑地的行列)》 老彼得·勃魯蓋爾

畫面說的是信徒陪同耶穌基督前往各各他(髏髑地)受刑,右下角是悲痛的聖母

靠著這兩點,基督教在當時的宗教大混戰中脫穎而出。

公元1世紀到公元3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各省悄然流行,迅速席捲了羅馬近三分之一的領土。

信徒們開始留下以基督教為主題的浮雕壁畫,以此來證明自己的信仰。

石棺浮雕 約公元3世紀

同時,基督徒們還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將一個地區信徒集中成教會,進行統一管理。

而這麼做的好處很明顯:本來分散的信徒們聚集在了一起,他們互相交流,有利於維持集體信仰。

於是,信徒集中在一起進行祈禱彌撒的場所開始出現,那就是教堂。

早期宅邸式教堂,圖片是教堂內集會堂的復原模型

一開始基督教徒們只是偷偷摸摸的建立家庭教堂,舉辦小型集會。羅馬當權者也不願意這些信徒搞什麼聚眾集會。

3世紀之前,羅馬隔三差五就要迫害一下基督徒,追捕他們,試圖將基督教掐死在搖籃中。

但3世紀之後,明眼人都看出基督教的燎原之火止不住了。而看過兩期羅馬的觀眾們可能還記得,羅馬人的特點之一,就是務實。

當我制服不了你,那我就利用你來穩固我的國家。

公元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帶領羅馬終於戰勝了新對手薩珊波斯帝國,將羅馬從覆滅的深淵裡一把撈了回來。

它們倆也算互相打了好幾百年

而取得勝利之後,君士坦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皈依基督教,並且在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從那年開始,基督徒不再躲躲藏藏,他們可以合法的建立教堂,聚集信眾,舉行彌撒。基督教已經在歐洲的土地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380年,羅馬君主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將基督教確立為「國教」,基督教終於戰勝眾多前輩與當權者本身,成為統治這塊大地的主流宗教。

但這位狄奧多西一世還做出了另一個重大決定,他在公元395年病逝之前,將羅馬拆成了兩個國家,分別給了自己的倆兒子。

西羅馬帝國(紅)與東羅馬帝國(紫)

基督教獲勝的同時,羅馬帝國,轟然倒下。

2、支線開啟:「羅馬正統在東方」

自此,羅馬變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我們今天,先走東邊的這條支線,從東羅馬入手,說明在基督教崛起後,東邊的藝術發生了什麼變化。

首先,我明確一個核心思想:「羅馬正統在東方。」也就是說,東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的藝術風格。

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的政治中心從羅馬城遷出,搬到了一個被稱作「拜佔庭」的古希臘城邦中,並重建古城,取名叫做「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

電影中的君士坦丁堡

現在的伊斯坦堡

幾十年後,羅馬被分裂成了兩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作為政治核心,東羅馬帝國,則將君士坦丁堡作為其政治核心。

在往後的幾百年中,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由於多種原因,沒有受到北方蠻族的衝擊,得以平穩發展。

而運氣不太好的西羅馬帝國,則在蠻族大舉入侵之下,於公元5世紀滅國。

因此,成為了一根獨苗的拜佔庭帝國,保留了大量羅馬風格與希臘風格的建築藝術風格,並且,還融合了基督教內核與東方風格。

同時基督教從羅馬帝國的分裂,也分化成了西方基督教與東方基督教。它們倆分別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前身。

東正教洗禮堂

我們現在將融合了古羅馬,古希臘,東正教,以及東方裝飾風,流行於拜佔庭帝國的全新藝術風格,叫做拜佔庭藝術。

聖維塔萊教堂鑲嵌畫

3、穹頂之下:東正教教堂與信仰

公元527年開始,查士丁尼統治東羅馬帝國,他本人愛好藝術,因此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當時東方基督教(東正教)的藝術中心。

我們之前的兩期說了羅馬的藝術風格:求真務實的真實風與對基建與大型建築的痴迷。

那麼,繼承了羅馬正統的拜佔庭風,自然也非常喜歡建造大型建築。

在基督教的影響下,他們建築從遊樂設施變成了對宗教更有用的集會設施,就是教堂。

公元537年,查士丁尼重建了當年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一座教堂,並且將它當做官方的基督教禮拜堂。

它,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部

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於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又被查士丁尼重建,因此其風格恰好體現出了拜佔庭藝術的整體風貌。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我將從三個方面,講解在索菲亞大教堂上體現出的元素:

源於古羅馬的建築風格:

上期介紹過的萬神殿,是經典的羅馬風建築,它那高聳的拱頂,也許大家還有記憶。

我們可以看到,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有這樣的拱頂。

左:萬神殿 右: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從結構上,明顯脫胎自萬神殿,其中高高的圓弧穹頂與四周開的小窗,也有與萬神殿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彎曲,高聳的拱頂,模擬天空給人的感覺。

萬神殿穹頂

聖索菲亞大教堂穹頂

並且他們還根據萬神殿的設計,開發了新的技術,將穹頂安放在一個有著圓弧結構的基座上,讓穹頂可以建得更高,更大,加強了建築整體的穩固耐用性。

這種結構,叫做穹隅(yu)

四周的穹隅,讓穹頂的稱重轉移到承重的支柱上,讓高大的穹頂保持結構上的穩定。

其開動腦筋的實用主義同當年的羅馬如出一轍。這就是我所說的,拜佔庭藝術中的羅馬血統。

源於基督教的藝術題材

當然,就算再怎麼像羅馬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座教堂。那麼,它必然也有宗教的元素。

這個元素,就是存在於教堂四壁的宗教壁畫。

早期基督徒被壓迫,只好躲在私人的小教堂裡禱告,為了讓參與彌撒的信徒能感受到信仰,感受到救世主就在身邊,他們將耶穌基督的故事畫在牆壁上,裝飾在小教堂中。

這就是宗教壁畫的來源。

接著基督教獲得了官方認證,基督徒能自由的興建教堂,在教堂內部描繪聖經上的故事,也作為習慣保留了下來。

鑲嵌畫《好牧羊人》 牧羊人通常代指耶穌

而最開始的宗教壁畫,是以鑲嵌畫與蠟板畫為主。羅馬分裂後,鑲嵌畫的技巧,順著君士坦丁堡的興起而更上一層樓。

它開始被用於大型教堂,比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壁面宗教畫。內容以宗教相關的人物畫像為主。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鑲嵌畫,聖母子主題

這在當時被稱作「宗教聖像」,目的是為了隨時提醒基督徒們: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以及追隨他的聖人們(包括皈依的君士坦丁大帝)是真實存在的,你們要虔誠,要信他。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鑲嵌畫,耶穌主題

這種將畫像作為知識與信仰的傳承,流行於8世紀之前,並且對後世的宗教畫有著深遠影響。

源於東方的視覺裝飾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四周的柱子上,在穹頂上,裝飾繁複的花紋,這種風格最早起始公元前的東方,接著被希臘吸收,希臘晚期,人們會在建築上雕塑各種花紋與植物。

希臘晚期的立柱花紋

這些花紋與植物的圖形被保留下來,簡化成裝飾畫的風格,就成了拜佔庭風格的特有的紋飾繁複的裝飾紋路。

注意柱頭的紋飾

拱頂上方也有不少花紋

以索菲亞大教堂為代表的拜佔庭藝術,便是傳承自古羅馬,發展於基督教主題,又添加了東方元素的藝術。

而這所有的努力,最終還是回歸到了唯一主題——傳教

教堂,作為信徒們會定期禮拜彌撒的地點,最大作用是穩固教徒的信仰,讓平民也體會到基督教的神聖。

因此,高高的圓形穹頂,以及周圍一圈的小窗,是為了讓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感受到「光芒四射的蒼穹」,感覺到頭頂那高不可及,並且浮動而虛幻的「天國」。

從小窗進入的光線既不會讓室內變得昏暗,而且照耀到四周牆壁上的鑲嵌畫上的光芒,會同畫面一起形成反射,讓觀看到的人仿佛看到了虛幻而真實的影像,而那影像正是耶穌基督以及他的聖徒們。

最後裝飾在立柱以及四周的繁複花紋,更讓參觀者仿佛走到了一個精緻而華麗空間,減弱了人們對於現實感的判斷,而產生進入美好天國的錯覺。

在那一刻,建築、信仰、精神融合為一體。基督徒讚頌著他們的主,他們的耶穌基督;而不信教的人們,也同樣會因為這場景而產生心靈上的震顫。

藝術,一直都需要一個精神上的載體,在那段時間中,宗教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重要支柱,也就成了當時藝術的重要載體。

宗教與藝術融合,成就了這樣美的建築,成就了這樣美的拜佔庭藝術。

拜佔庭藝術又反過來影響了之後的宗教文化,乃至影響了新的宗教——之後會從阿拉伯半島上興起的伊斯蘭教。

不過,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東羅馬帝國,回到拜佔庭藝術。

4、東西矛盾:拜佔庭帝國的落幕

隨著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重建,修繕,拜佔庭藝術也達到了他的巔峰。

雖然查士丁尼後,偶像破壞運動開始興起,不少聖像被破壞,但還是阻止不了當時的基督徒興建大型教堂,並且在教堂四壁上繪上宗教壁畫。

之後的教堂,結構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上又得到了改良,教堂在入口處新增了一條長長的走廊,封閉的天頂以及內卷的門廊,刻意給走入其中的人們製造出壓抑感。

聖母安息大教堂的長廊

當人們從長廊進入中央大廳的拱頂內,那一瞬間帶來釋放感與夢幻感會更加強烈。

同時壁畫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畫家們逐漸將壁畫的主體,從單純的人像,轉移到了聖經故事中的某一個場景。

《耶穌受難》 鑲嵌畫

壁畫具有了敘述性和戲劇性。

在拜佔庭晚期藝術中,還能看到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

《聖者復活》 約14世紀的教堂溼壁畫

然而,就算拜佔庭帝國在好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努力將羅馬傳統延續下去,麻煩還是不請自來。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

636年,穆斯林擊敗拜佔庭帝國,佔領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

現在的耶路撒冷

於是,從7世紀開始,拜佔庭帝國開始與伊斯蘭國家長期對峙,一直到10世紀。

期間拜佔庭帝國輸多贏少,逐漸佔據了下風,伊斯蘭教在東方的傳播也超越了基督教的傳播。於是,從11世紀開始,直到13世紀,長達兩百年的時間內,西方基督教世界朝著東方世界發動了四次聖戰。

十字軍第一次東徵示意圖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雖然幫助拜佔庭帝國打退了伊斯蘭國家,但同時拜佔庭帝國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也有摩擦,後者,接下來對拜佔庭帝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204年,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從此拜佔庭帝國從一個整體分裂成了四個國家。雖然後期有過統一,但帝國雄風早已不在。

在東邊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拜佔庭帝國就已經成了土耳其人眼裡的肥肉。

兩大帝國對峙了百餘年,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最後的獨苗,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

而這,也是歷史的選擇,這證明著歷史翻過了厚重的一頁,開始朝著15世紀之後的歐洲世界前進。

5、總結

話說到此,我想,文章最開始的疑問,大家已經有了解答。

1、基督教相對於其他宗教,教規教律更加寬鬆,更好理解,而作為救世主的耶穌基督加強了人們被救贖的信心,因此基督教在當時的環境下脫穎而出,在羅馬帝國的支持下成為統治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

2、基督教以教會為單位管理教徒,而教徒聚集,進行集會的場所便是教堂,教堂作為基督教的重要建築,也作為基督教的象徵,自然會被基督徒們大批量建造。

3、羅馬帝國分裂後,早期基督教也隨之分裂成東西基督教,西方基督教成了後世的天主教,而東方基督教成為了後世的東正教。

4、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繼承了羅馬的建築風格,因此教堂會有大型的圓形拱頂,大量繁複的鑲嵌壁畫,以及以聖像為主體的宗教壁畫。

如果以後有人問各位,為什麼有些基督教堂長得和其他教堂不一樣,為什麼它的頂不是尖尖的而是圓圓的?

那麼你可以名正言順的告訴他:這是東正教教堂,使用了繼承自古羅馬的拜佔庭風格。

那麼,介紹完羅馬正統的繼承者,拜佔庭帝國後,我們將講解第二條支線,由西方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世界。

我們將了解什麼叫做「中世紀」,了解何為蠻族藝術,何為哥特藝術,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敬請期待。

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轉發,點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金黃圓頂的教堂》霹靂火-協助拍攝
    歐洲的教堂主要分為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教堂,也有少數其他風格的教堂。金黃圓頂的教堂【第1幅圖】此作品由山西攝影愛好者賀先生在著名的綿陽地區拍攝金黃圓頂的教堂【第2幅圖】此作品由包頭攝影愛好者農先生在著名的哈爾濱地區拍攝
  • 「歐洲遊記」| 聖彼得大教堂——一切從圓頂說起
    有時建築是一種信仰高中歷史書上出現過三個有著名穹頂的教堂,其中兩個都在羅馬城內: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和被其稱讚為「天使的設計」的萬神殿。米開朗基羅稱自己的設計遠不及萬神殿的壯觀。但我以為,是他自謙了。
  • 具有百年歷史,是羅馬最著名的象徵之一,聖彼得大教堂圓頂!
    圓頂內徑約42米,覆蓋了整個大教堂。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鑑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
  •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羅馬中部的梵蒂岡城,這些古老建築值得我們探索
    聖彼得大教堂位於羅馬中部的梵蒂岡城,這些古老建築值得我們探索。羅馬天主教堂的主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上最豪華的宗教設施。許多傑出的義大利藝術家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的描述是一項不簡單的任務。世界上最偉大的天主教神殿直到最近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宗教設施。聖彼得大教堂位於羅馬中部的梵蒂岡城。
  • 佛羅倫斯的地標是聖瑪利亞百花大教堂
    佛羅倫斯的地標是聖瑪利亞百花大教堂 ,它的中文名稱很多,如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佛羅倫斯大教堂……這座教堂造了150多年,從12世紀直造到14世紀,大教堂的粉紅、白色及綠色的大理石貼面則完成於19世紀,教堂圓狀穹頂高91米,僅這一圓頂就建造了 14 年。
  • 世界著名的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二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
    今天,思思要帶著小夥伴們去的一個地方就是聖保羅大教堂,它是世界著名的大教堂,在世界上排名第五,在英國排名第二,而在圓頂教堂的行列裡,在世界上也排在第二的位置上了。這樣一座著名的大教堂,會有什麼特別之處呢?接下來就讓思思帶著小夥伴們去好好遊覽一番吧。思思來到了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這裡,發現這裡是始建於604年的,在後來,這座大教堂歷經了一些磨難,被毀壞過,後來也被重建了。
  • 深入了解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進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偉令所有的參觀者驚嘆,殿堂長186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能容納6萬人。
  • 如果想看英國教堂的壯麗,聖保羅大教堂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如果想看英國教堂的壯麗,無論是內景還是外觀,聖保羅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王室,西敏寺的名氣要比不上聖保羅。世界著名的宗教聖地,世界第五大教堂,英國第一大教堂,教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位列世界五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是倫敦最值得參觀的教堂之一,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英國第一大教堂。它隱藏於時髦的街區之中,拜佔庭式的大穹頂絲毫掩蓋不住它的光芒,教堂內部的巴洛克設計盡顯中世紀的奢華之風。1981年,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 佛羅倫斯花之聖母大教堂,那是人來人往的繁華
    佛羅倫斯最著名的一組建築,花之聖母大教堂,那是人來人往非常繁華 ~花之聖母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它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西班牙塞維亞大教堂、英國聖保羅大教堂齊名~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誌性建築,標誌著文藝復興的開端。
  • 在義大利最完美的圓頂下與神對話,古羅馬皇帝設計的建築奇蹟
    後來拜佔庭皇帝弗卡斯(Phocas)將其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教皇將其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是萬神殿的正式名稱。也許,正是因其教堂的身份,才能在兩千年的時光裡倖存至今。我對於萬神殿始終帶著一份敬仰之情,畢竟是供奉神靈的地方。
  • 哈爾濱,有座沙俄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而建的教堂
    哈爾濱站北廣場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洋蔥圓頂,是典型的巴洛克式教堂,它建於1907年,是1908年建造的聖伊維爾教會的簡稱,伊維爾教堂的歷史價值非同尋常,不僅是俄羅斯侵略者鎮壓哈爾濱義和團運動的重要歷史證據,也是日俄戰爭的重要歷史見證人。
  • 雄偉神聖,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俄羅斯10大教堂欣賞
    在俄羅斯,你會發現隨處都有大大小小的各式教堂。教堂在俄羅斯人的精神世界享有神聖的地位。這些美麗的教堂能給予人心靈的震撼。一、基督救世主大教堂,莫斯科。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原是為紀念1812年抗法戰爭勝利而建的,1831年完成設計,8年後奠基。
  •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
    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譯為梵蒂岡聖伯鐸大殿,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 聖彼得大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還是一座藝術寶庫
    聖彼得大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還是一座藝術寶庫聖彼得大教堂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中心梵蒂岡的聖彼得廣場的西南面,它是梵蒂岡教廷的主要大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和最大的圓頂建築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公元326年,羅馬人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墓上興建起了一座教堂,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堂之一,史稱舊彼得教堂。舊彼得教堂建得很早,但規模太小,不足以顯示天主教和教皇的威勢,於是教皇尼古拉五世就於1450年下達教令,在舊彼得教堂的原址上修建一座大教堂。這座教堂最終於1626年完工,這就是如今人們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
  • 阿根廷最美教堂:布宜諾斯艾利斯大都會教堂
    要想了解阿根廷,就少不了要從宗教的角度去認識它,教堂又是了解一個民族宗教文化最直接的地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都反應了這個地區的宗教歷史,或許你可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都會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尋找關於這個宗教聖地的一些答案。
  • 教堂風格不得甚解?公元7世紀,誰在宗教的發展歷程中異軍突起?
    尖頂教堂,圓頂教堂,傻傻分不清楚,大家是不是偶爾可以在路上可以看到不同風格的教堂?我不敢說大多數人,但至少會有人和我是一樣的,每當路過這些教堂時,我們並沒有花時間在它們身上進行過思考,在我們眼中,它也就僅僅是一座教堂而已。
  • 聖彼得大教堂——蘇黎世建於1534年最古老的教堂
    世界上最著名的叫聖彼得的教堂,眾所周知在梵蒂岡城,這座顯然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它也有自己的歷史。它始建於1847年,是阿德萊德的首座教堂。在過去的百餘年,見證了阿德萊德的變遷。一腳邁進了教堂門,看見坐滿了禱告的人。既來之,且安之。我們往裡走了幾排,躡手躡腳地找了一排椅子坐下。
  • 世界各地美麗的大教堂
    引人注目的大教堂 所有這些令人著迷的結構都不僅僅是禮拜場所。從可識別的城市標誌到大教堂變成的博物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從歷史到現代不一而足,但都令人嘆為觀止。在這裡,我們來看看世界上最美麗的大教堂。
  • 石頭的交響樂:中世紀教堂
    不幸的是,圓頂僅僅存在20年後,在公元558年轟然倒塌,只好改建穹頂。改建後的穹頂,南北拱的內面從拱腰到拱頂加寬,中間更接近於方形,在縮小了一些的圓頂基座上建起比原先高6米的圓頂。今天的圓頂即使整修過局部坍塌,但在設計上並沒有很大的改動。教堂外部和內部的裝飾形成很大的反差。
  •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月,教堂被修復並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向公眾開放,教堂內部展出了哈爾濱發展史上珍貴的照片。索菲亞大教堂在1997年改名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館」,當地人和外國遊客都想被稱為「索菲亞大教堂」, 現在,索菲亞大教堂成為哈爾濱的重要地標,是遊客來冰城的必經之地, 峨壯美的聖索菲亞教會也是俄羅斯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奇蹟, 她是雄偉壯麗的建築,向世人講述著滄桑的歷史,索菲亞大教堂建於1907年3月,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建設的隨軍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