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久不見。
我們的列車在古羅馬停留了片刻,終於要開往下一站了。
之前,我們了解了希臘古典藝術的興起與衰落。
了解了古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的轉變,以及對希臘古典藝術的繼承與發展。
從西方藝術史的角度來看,古羅馬一定程度上是古希臘藝術的傳承者,但從古羅馬分裂後,西方藝術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分裂」。在一個核心宗教的影響下,東西羅馬帝國朝著不同的方向駛去。
而這個核心宗教,就是基督教。
我想,大家若了解過基督教相關的教堂,一定會好奇一個現象。
德國 科隆大教堂
受文藝作品的影響,我們大多時候印象中的基督教教堂,往往是高高的尖頂,五色的彩窗,聳立的鐘樓,如同上圖這樣。
於是當我們看到下圖這樣的圓頂基督教堂,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為何同樣都是基督教教堂,它們的外形相差竟然會這麼大?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
今天,我會一口氣給大家解決好幾個問題:為什麼基督教為何能成為遍布歐洲的重要宗教?為何基督教喜歡建造教堂?為何教堂還有巨大的風格差別?等等。
同時,我還會帶領大家遊覽文藝復興之前,在東方閃爍光芒但鮮少有人提到的拜佔庭藝術。
解答問題前,我們需要先回到羅馬暮年,回到那個混亂的時代。
1、精神領袖:基督教的崛起
了解過西方歷史的觀眾們,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在當時基督教能脫穎而出,成為這麼一塊廣闊大陸上的主流宗教?
是當時宗教太少,所以基督教一家獨大嗎?
不,其實恰好相反。
當時的宗教不僅不少,甚至非常多,並且在羅馬範圍發生了信徒競爭。
晚期羅馬,貴族、平民、奴隸的矛盾持續加深,貴族享樂,平民無法得到生存的保障,而奴隸則生活在更加悲慘的現實中。
當人無法在現實中得到拯救,就會去依賴虛幻中的救贖。
宗教由此孕育而生。
晚期的羅馬帝國,因為地域遼闊,行省眾多,是一個宗教大熔爐。猶太教,摩尼教,密特拉教,諾斯替教都在當時努力爭取自己的信徒,試圖發展壯大。
但最後的勝者,是由耶穌基督建立的基督教。
《救世主耶穌》 提香·韋切利奧
基督教之所以能擊敗如此之多的前輩,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
1、基督教之前,無論是猶太教和摩尼教,都存在教規嚴格,律法繁瑣的特點,用現代化說就是信教的門檻頗高。這對當時連生存都成為首要問題的中下階級十分不友好。
而耶穌善於雄辯,利用比喻傳達訓誡,並且著手刪改一些不符合現狀的律法規矩,十分適合中下階級的民眾接受。在一堆宗教中,只有基督教沒有那麼高的門檻,大家自然開始信仰它。
《山上寶訓》 科西莫·羅塞利
典故來自《馬太福音》第五章至第七章,耶穌在山上布道
2、摩尼教與猶太教是典型的二元論宗教,他們宣揚神注視著信徒,但神也不可觸碰,信徒需要堅持自己的信仰,直到自己被神拯救。這過於虛幻的說法,讓信仰不是非常堅定的信徒容易中途脫離信教的路途。
而基督教在其中,加入了一個重要的元素:救世主,也是先知。雖然神還是那個神,但我作為先知卻能幫助大家更快的得到救贖,前往幸福的天國。信徒們一聽,自然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因為我不僅有天上的神明,還有了地上的救主。
《行往受難地(往髏髑地的行列)》 老彼得·勃魯蓋爾
畫面說的是信徒陪同耶穌基督前往各各他(髏髑地)受刑,右下角是悲痛的聖母
靠著這兩點,基督教在當時的宗教大混戰中脫穎而出。
公元1世紀到公元3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各省悄然流行,迅速席捲了羅馬近三分之一的領土。
信徒們開始留下以基督教為主題的浮雕壁畫,以此來證明自己的信仰。
石棺浮雕 約公元3世紀
同時,基督徒們還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將一個地區信徒集中成教會,進行統一管理。
而這麼做的好處很明顯:本來分散的信徒們聚集在了一起,他們互相交流,有利於維持集體信仰。
於是,信徒集中在一起進行祈禱彌撒的場所開始出現,那就是教堂。
早期宅邸式教堂,圖片是教堂內集會堂的復原模型
一開始基督教徒們只是偷偷摸摸的建立家庭教堂,舉辦小型集會。羅馬當權者也不願意這些信徒搞什麼聚眾集會。
3世紀之前,羅馬隔三差五就要迫害一下基督徒,追捕他們,試圖將基督教掐死在搖籃中。
但3世紀之後,明眼人都看出基督教的燎原之火止不住了。而看過兩期羅馬的觀眾們可能還記得,羅馬人的特點之一,就是務實。
當我制服不了你,那我就利用你來穩固我的國家。
公元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帶領羅馬終於戰勝了新對手薩珊波斯帝國,將羅馬從覆滅的深淵裡一把撈了回來。
它們倆也算互相打了好幾百年
而取得勝利之後,君士坦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皈依基督教,並且在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從那年開始,基督徒不再躲躲藏藏,他們可以合法的建立教堂,聚集信眾,舉行彌撒。基督教已經在歐洲的土地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380年,羅馬君主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將基督教確立為「國教」,基督教終於戰勝眾多前輩與當權者本身,成為統治這塊大地的主流宗教。
但這位狄奧多西一世還做出了另一個重大決定,他在公元395年病逝之前,將羅馬拆成了兩個國家,分別給了自己的倆兒子。
西羅馬帝國(紅)與東羅馬帝國(紫)
基督教獲勝的同時,羅馬帝國,轟然倒下。
2、支線開啟:「羅馬正統在東方」
自此,羅馬變成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我們今天,先走東邊的這條支線,從東羅馬入手,說明在基督教崛起後,東邊的藝術發生了什麼變化。
首先,我明確一個核心思想:「羅馬正統在東方。」也就是說,東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的藝術風格。
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的政治中心從羅馬城遷出,搬到了一個被稱作「拜佔庭」的古希臘城邦中,並重建古城,取名叫做「君士坦丁堡」(現伊斯坦堡)。
電影中的君士坦丁堡
現在的伊斯坦堡
幾十年後,羅馬被分裂成了兩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城作為政治核心,東羅馬帝國,則將君士坦丁堡作為其政治核心。
在往後的幾百年中,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由於多種原因,沒有受到北方蠻族的衝擊,得以平穩發展。
而運氣不太好的西羅馬帝國,則在蠻族大舉入侵之下,於公元5世紀滅國。
因此,成為了一根獨苗的拜佔庭帝國,保留了大量羅馬風格與希臘風格的建築藝術風格,並且,還融合了基督教內核與東方風格。
同時基督教從羅馬帝國的分裂,也分化成了西方基督教與東方基督教。它們倆分別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前身。
東正教洗禮堂
我們現在將融合了古羅馬,古希臘,東正教,以及東方裝飾風,流行於拜佔庭帝國的全新藝術風格,叫做拜佔庭藝術。
聖維塔萊教堂鑲嵌畫
3、穹頂之下:東正教教堂與信仰
公元527年開始,查士丁尼統治東羅馬帝國,他本人愛好藝術,因此君士坦丁堡也就成了當時東方基督教(東正教)的藝術中心。
我們之前的兩期說了羅馬的藝術風格:求真務實的真實風與對基建與大型建築的痴迷。
那麼,繼承了羅馬正統的拜佔庭風,自然也非常喜歡建造大型建築。
在基督教的影響下,他們建築從遊樂設施變成了對宗教更有用的集會設施,就是教堂。
公元537年,查士丁尼重建了當年君士坦丁大帝建造的一座教堂,並且將它當做官方的基督教禮拜堂。
它,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部
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於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又被查士丁尼重建,因此其風格恰好體現出了拜佔庭藝術的整體風貌。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我將從三個方面,講解在索菲亞大教堂上體現出的元素:
源於古羅馬的建築風格:
上期介紹過的萬神殿,是經典的羅馬風建築,它那高聳的拱頂,也許大家還有記憶。
我們可以看到,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有這樣的拱頂。
左:萬神殿 右: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從結構上,明顯脫胎自萬神殿,其中高高的圓弧穹頂與四周開的小窗,也有與萬神殿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彎曲,高聳的拱頂,模擬天空給人的感覺。
萬神殿穹頂
聖索菲亞大教堂穹頂
並且他們還根據萬神殿的設計,開發了新的技術,將穹頂安放在一個有著圓弧結構的基座上,讓穹頂可以建得更高,更大,加強了建築整體的穩固耐用性。
這種結構,叫做穹隅(yu)
四周的穹隅,讓穹頂的稱重轉移到承重的支柱上,讓高大的穹頂保持結構上的穩定。
其開動腦筋的實用主義同當年的羅馬如出一轍。這就是我所說的,拜佔庭藝術中的羅馬血統。
源於基督教的藝術題材
當然,就算再怎麼像羅馬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是一座教堂。那麼,它必然也有宗教的元素。
這個元素,就是存在於教堂四壁的宗教壁畫。
早期基督徒被壓迫,只好躲在私人的小教堂裡禱告,為了讓參與彌撒的信徒能感受到信仰,感受到救世主就在身邊,他們將耶穌基督的故事畫在牆壁上,裝飾在小教堂中。
這就是宗教壁畫的來源。
接著基督教獲得了官方認證,基督徒能自由的興建教堂,在教堂內部描繪聖經上的故事,也作為習慣保留了下來。
鑲嵌畫《好牧羊人》 牧羊人通常代指耶穌
而最開始的宗教壁畫,是以鑲嵌畫與蠟板畫為主。羅馬分裂後,鑲嵌畫的技巧,順著君士坦丁堡的興起而更上一層樓。
它開始被用於大型教堂,比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壁面宗教畫。內容以宗教相關的人物畫像為主。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鑲嵌畫,聖母子主題
這在當時被稱作「宗教聖像」,目的是為了隨時提醒基督徒們: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以及追隨他的聖人們(包括皈依的君士坦丁大帝)是真實存在的,你們要虔誠,要信他。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鑲嵌畫,耶穌主題
這種將畫像作為知識與信仰的傳承,流行於8世紀之前,並且對後世的宗教畫有著深遠影響。
源於東方的視覺裝飾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四周的柱子上,在穹頂上,裝飾繁複的花紋,這種風格最早起始公元前的東方,接著被希臘吸收,希臘晚期,人們會在建築上雕塑各種花紋與植物。
希臘晚期的立柱花紋
這些花紋與植物的圖形被保留下來,簡化成裝飾畫的風格,就成了拜佔庭風格的特有的紋飾繁複的裝飾紋路。
注意柱頭的紋飾
拱頂上方也有不少花紋
以索菲亞大教堂為代表的拜佔庭藝術,便是傳承自古羅馬,發展於基督教主題,又添加了東方元素的藝術。
而這所有的努力,最終還是回歸到了唯一主題——傳教。
教堂,作為信徒們會定期禮拜彌撒的地點,最大作用是穩固教徒的信仰,讓平民也體會到基督教的神聖。
因此,高高的圓形穹頂,以及周圍一圈的小窗,是為了讓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感受到「光芒四射的蒼穹」,感覺到頭頂那高不可及,並且浮動而虛幻的「天國」。
從小窗進入的光線既不會讓室內變得昏暗,而且照耀到四周牆壁上的鑲嵌畫上的光芒,會同畫面一起形成反射,讓觀看到的人仿佛看到了虛幻而真實的影像,而那影像正是耶穌基督以及他的聖徒們。
最後裝飾在立柱以及四周的繁複花紋,更讓參觀者仿佛走到了一個精緻而華麗空間,減弱了人們對於現實感的判斷,而產生進入美好天國的錯覺。
在那一刻,建築、信仰、精神融合為一體。基督徒讚頌著他們的主,他們的耶穌基督;而不信教的人們,也同樣會因為這場景而產生心靈上的震顫。
藝術,一直都需要一個精神上的載體,在那段時間中,宗教成了人們精神上的重要支柱,也就成了當時藝術的重要載體。
宗教與藝術融合,成就了這樣美的建築,成就了這樣美的拜佔庭藝術。
拜佔庭藝術又反過來影響了之後的宗教文化,乃至影響了新的宗教——之後會從阿拉伯半島上興起的伊斯蘭教。
不過,現在,還是讓我們回到東羅馬帝國,回到拜佔庭藝術。
4、東西矛盾:拜佔庭帝國的落幕
隨著聖索菲亞大教堂興建,重建,修繕,拜佔庭藝術也達到了他的巔峰。
雖然查士丁尼後,偶像破壞運動開始興起,不少聖像被破壞,但還是阻止不了當時的基督徒興建大型教堂,並且在教堂四壁上繪上宗教壁畫。
之後的教堂,結構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上又得到了改良,教堂在入口處新增了一條長長的走廊,封閉的天頂以及內卷的門廊,刻意給走入其中的人們製造出壓抑感。
聖母安息大教堂的長廊
當人們從長廊進入中央大廳的拱頂內,那一瞬間帶來釋放感與夢幻感會更加強烈。
同時壁畫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畫家們逐漸將壁畫的主體,從單純的人像,轉移到了聖經故事中的某一個場景。
《耶穌受難》 鑲嵌畫
壁畫具有了敘述性和戲劇性。
在拜佔庭晚期藝術中,還能看到西方藝術帶來的影響。
《聖者復活》 約14世紀的教堂溼壁畫
然而,就算拜佔庭帝國在好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努力將羅馬傳統延續下去,麻煩還是不請自來。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
636年,穆斯林擊敗拜佔庭帝國,佔領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
現在的耶路撒冷
於是,從7世紀開始,拜佔庭帝國開始與伊斯蘭國家長期對峙,一直到10世紀。
期間拜佔庭帝國輸多贏少,逐漸佔據了下風,伊斯蘭教在東方的傳播也超越了基督教的傳播。於是,從11世紀開始,直到13世紀,長達兩百年的時間內,西方基督教世界朝著東方世界發動了四次聖戰。
十字軍第一次東徵示意圖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字軍東徵」。
十字軍東徵,雖然幫助拜佔庭帝國打退了伊斯蘭國家,但同時拜佔庭帝國與西方基督教世界也有摩擦,後者,接下來對拜佔庭帝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1204年,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從此拜佔庭帝國從一個整體分裂成了四個國家。雖然後期有過統一,但帝國雄風早已不在。
在東邊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拜佔庭帝國就已經成了土耳其人眼裡的肥肉。
兩大帝國對峙了百餘年,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最後的獨苗,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
而這,也是歷史的選擇,這證明著歷史翻過了厚重的一頁,開始朝著15世紀之後的歐洲世界前進。
5、總結
話說到此,我想,文章最開始的疑問,大家已經有了解答。
1、基督教相對於其他宗教,教規教律更加寬鬆,更好理解,而作為救世主的耶穌基督加強了人們被救贖的信心,因此基督教在當時的環境下脫穎而出,在羅馬帝國的支持下成為統治西方世界的主流宗教。
2、基督教以教會為單位管理教徒,而教徒聚集,進行集會的場所便是教堂,教堂作為基督教的重要建築,也作為基督教的象徵,自然會被基督徒們大批量建造。
3、羅馬帝國分裂後,早期基督教也隨之分裂成東西基督教,西方基督教成了後世的天主教,而東方基督教成為了後世的東正教。
4、以東正教為核心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繼承了羅馬的建築風格,因此教堂會有大型的圓形拱頂,大量繁複的鑲嵌壁畫,以及以聖像為主體的宗教壁畫。
如果以後有人問各位,為什麼有些基督教堂長得和其他教堂不一樣,為什麼它的頂不是尖尖的而是圓圓的?
那麼你可以名正言順的告訴他:這是東正教教堂,使用了繼承自古羅馬的拜佔庭風格。
那麼,介紹完羅馬正統的繼承者,拜佔庭帝國後,我們將講解第二條支線,由西方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世界。
我們將了解什麼叫做「中世紀」,了解何為蠻族藝術,何為哥特藝術,文藝復興的黎明前發生了什麼事情。
敬請期待。
大家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轉發,點讚,關注我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