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書的年輕朋友,應該都曾見過一本天藍色表皮的書,起著耐人尋味的書名,還有令人抗拒又忍不住好奇的封面。那一抹天藍色,如今已成為了暢銷書界的「爛大街」產品,而大部分浪漫的文藝青年們,對於此書的作者——大冰,或許早已耳熟能詳。
在我印象裡的高中,幾乎每個教室都會有那麼幾本大冰文學,它被鄭重的擺在課桌上、被塞進抽屜裡、被埋在成堆的試卷中或遺落在了裝滿教材的箱底下。大冰的書,就如我們中學時代年星期都會去追購的《哲思》、《青年文摘》、《意林》等雜誌一樣,似乎已成了文青必修冊,有意無意地穿插在我們的學生時代裡。
以往在我身邊凡是認識大冰的同學和朋友裡,均言喜歡看大冰的書、喜歡讀大冰的文字、喜歡大冰的作派,其中有無跟風膜拜的嫌疑,我在此暫且不多做討論。總之我曾一度認為,大冰屬於當代頗受歡迎且影響頗大的一位作家,可當我深入網絡各大平臺去了解與探究之後,驚訝於眾人給予大冰的評價,是差評和吐槽佔據了上風。由此可見,大冰的文學,存在了較大的質疑和爭論。
那麼大冰究竟是怎樣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是否值得我們去讀?今天我便就著他的書,來給大家屏開探討。
大冰,一個攜帶著眾多標籤的中年男人。主持人、作家、背包客,酒吧掌柜、資深麗江混混、禪宗臨濟弟子,科班油畫花師、民謠鼓手、手鼓藝人、業餘皮匠、業餘銀匠……。看了他的多重身份,我想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這鐵定是個有故事的人。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他的各色世界裡,他身經眾多故事,創造過許多故事,也聽過別人的故事,最終著筆書寫故事,寫人分享他的江湖,訴說世態雲煙。
大冰於2013年出版了個人首本著作《他們最幸福》,由此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緊接著逐年出版了《乖,摸摸頭》、《阿彌陀佛麼麼噠》、《好嗎好的》、《我不》、《你壞》、《小孩》等多部作著作,其產量之高,發行速度之快,也是他的作品能在行業內迅速傳播成為熱門暢銷書的重大推動力。
對於大冰的書,可稱之為「江湖文學」,故事貼近實際,主要以寫實和記事為主,講的是他在浪跡江湖時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在柴米油鹽的生活下,在循規蹈矩的現實中,打破常規,原來人生也有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故事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卻也無比真實。
大冰在書中強調過,他寫的不是旅行文學,更不是心靈雞湯,他只描繪江湖上的行俠仗義,道盡生人中的多種軌跡,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碗變相的毒雞湯呢?他反覆提出「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夠浪跡天涯」的生活觀念,使得多少年經人甘拜下風地喝了下去。
我高中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讀到了大冰的書,被他筆下的故事所感動,為他字裡行間的自由和瀟灑所動容,也對他那充滿毫俠氣概與接地氣的文字頗感興趣,因此在十七八歲那段時期裡,我都在狂熱地拜讀他的著作。可久而久之,當我於去年讀到《小孩》時,卻不由得對他的書產生了厭膩感。
他所寫的所有著作中,除了書名不一樣以外,每本書中的故事所表達的思想與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看多了便產生一種在反覆觀看同一本書的錯覺,確切的說即是「換湯不換藥」。而這種「抄襲自我」的寫法,或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走向黃昏。
之前看到有人說:「我高中時很喜歡大冰的書,但大學後就再也沒有看過了。」我敢說,這絕對是很多大冰曾經的讀者的真實寫照。
在十六七歲的那個年紀裡,誰心裡沒有住過一個仗劍走天涯的中二魂呢?我們都以為可以無拘無束地逃離世態喧囂,做個瀟灑又自由的浪子,身無分文也能把柴米油鹽拋到九霄雲外。可當你稍微涉足到社會之後,看待所謂的江湖也有了自己的定義,儘管心中還藏著萬丈士氣,但已無那顆一腔孤勇背上行囊就敢闖蕩江湖的心了。
大冰的書,不是寫給所有人看的,它傳輸的方向是年輕的懵懂和無知,填補的是歲月的迷茫和彷徨,溫暖的是生活的無奈和失措。
如果你曾經很喜歡大冰的書,可如今又不想再去看了,那麼恭喜你,你成長了,也很遺憾,你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