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卓郎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卓郎智能」,600545.SH)發布了關於2019年財務審計問題的「消保公告」,用了近一年時間,公司最終消除相關不利影響。但其應收帳款高企,以及「掛帳」交易嚴重等問題,恐怕還需更長時間解決。此外,公司從海外收購了先進技術,但這些設備不僅出海艱難,還要面臨匯率引起的財務狀況波動。針對以上問題,公司給予了較為認真的答覆。
資金「先收後退」模式
審計機構普華永道中天的報告顯示,2019年,卓郎智能的關聯方利泰醒獅向公司採購設備,或因資金鍊問題,利泰醒獅擬用「定向投資」和「定向融資」獲得款項進行支付。款項未落實前,利泰醒獅先用自有資金支付,待資金到位並支付後,卓郎智能再退回原有的資金,如此一進一出,雙方全年資金往來共計約26億元。
公司官方稱,利泰醒獅並非向境內公司購進設備,而是向卓郎智能境外子公司採購,需支付外匯。申請大額外匯需較長時間,所以利泰醒獅先將貨款給境內公司,待用外匯支付完成後,境內公司再將資金退回給對方。除了兌換外匯的問題,這種資金「先收後退」的模式也是該公司交易中的常態。
卓郎智能處於紡織業中的上遊,下遊企業多為生產服裝或布料的廠家。業內專家表示,該類企業毛利不高,現金流長期承壓,加之職工數量龐大,工資開支亦需得到充足保障,所以設備採購款項有時就會捉襟見肘。
為採購設備,下遊企業往往需向銀行貸款,而銀行方面又需要廠房和設備到位之後,以此進行抵押方能發放貸款。因此,銀行貸款進度遠落後於項目進度。客戶往往先支付給卓郎智能一部分自有資金,待配套資金到位後,公司再退回先期支付的貨款。
表面上看,這是卓郎智能與下遊企業分攤風險的「義舉」,但由於每筆單據不是逐一支付而是統額支付,且退款並重新支付行為也缺乏協議,這也使得公司財務數據「撲朔迷離」。上述事件中,審計方就無法判定該資金是經營性資金往來,還是非經營佔用的情形。
對於關聯方利泰醒獅,公司向《投資者網》表示,「目前利泰醒獅各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情況良好,固定資產投資已逐漸進入尾聲。公司預計2021年關聯方銷售佔比將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隨著紡機市場逐漸企穩,公司與國內戰略客戶的洽談正在穩步推進中,未來該部分戰略客戶的訂單轉化將對銷售收入有大幅貢獻。」
允許「賒帳」營收淨利「雙降」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資金「先收後退」的經營模式使卓郎智能的應收帳款居高不下。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個季度內,卓郎智能應收帳款不斷攀升,從第一季度37.34億元,增長至年中42.24億元,截至第三季度達到46.56億元。同期,公司帳齡結構也不甚健康,其應收帳款中餘額最大的兩項,為超過信用期3~6個月和超過信用期1年以上的貸款,規模分別約為17億元和13億元,而信用期內的應收帳款約為3.4億元。
此外,高額應收帳款也使得現金流承壓。2020年,除第二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為正值達11.94億元之外,第一季度淨流出12.43億元,第三季度淨流出3.93億元。截至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借款取得現金合計21.27億元,同比上漲67.08%。
共2頁 [1] [2] 下一頁 第1頁第2頁
搜索更多: 卓郎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