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大學那會兒,全宿舍人給家人打電話的時候,都是一口一個「媽」的喊著,而只有那個室友,每次打電話都喊「媽媽」,第一次聽到這麼大的人了還叫媽媽,全宿舍的人都炸鍋了,不過靜下來之後,發現「媽媽」和「媽」之間,雖是一字只差,但區別太大了!
叫著「媽媽」,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會變得平靜許多、溫柔許多,而叫著「媽」,只要語氣不對了,聽起來就會顯得非常生硬。
現在我們也各自有了孩子,若將來有一天,孩子不再稱呼我們「媽媽」了,而是叫「媽」,到時候會是什麼心情呢?別小看了少一個字,這其中卻蘊含著大訊息。
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情再自然不過了,孩子小時候喜歡用疊字稱呼,用單音節比較困難,而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疊字慢慢減少,掌握了單音節,就不再常說疊字了。
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我們要好好想想。稱呼從「媽媽」變為「媽」,可能是這幾種情況造成的,別大意了!
第一:說明孩子長大了
一開始說到我宿舍的人聽到室友喊媽媽,全都炸鍋了,那是因為我們全都習慣性地認為,喊「媽媽」這個疊字是幼稚的表現。所以說大部分孩子慢慢長大後,沒有人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將媽媽這個稱呼改為「媽」。
第二:孩子和媽媽間有了隔閡
小時候和媽媽間,想說什麼,很多時候沒有經過思考就會脫口而出,做的對做得不對都會說,而長大後就不一樣了,有時候會將好的說出來,不好的隱藏起來,慢慢地就產生了隔閡,媽媽越來越不了解孩子,孩子也覺得和媽媽間不再那麼親密,自然就改口叫「媽」了。
對於這個問題,媽媽應該做的是,經常和孩子在一起暢所欲言,和孩子有一個做朋友的時間。
第三:慢慢獨立了
開始叫「媽」後,也是孩子開始獨立的表現,獨立的話,那就會對媽媽減少那種依戀關係,所以直接表現在稱呼上面。
第四:可能出現心理問題了
很多媽媽總認為孩子是孩子,媽媽是大人,孩子就應該聽媽媽的,媽媽說的做的永遠是對的,不允許孩子忤逆違抗,若經常這樣的話,孩子會有壓力,在心理上會出現變化,可能還會憎恨媽媽,那自然在張口叫的時候,不願意喊媽媽了。
很多媽媽聽到這些原因後,可能覺得很傷心,怕哪一天孩子不喊自己媽媽了,獨立了,不那麼依戀媽媽了,這種心理可以有,但是一定別阻撓孩子成長,我們當媽媽的,應該儘可能的幫助孩子,最好這麼做:
1、多尊重孩子的意見,別對孩子太強勢,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之路有幫助,否則孩子可能由於壓迫,變得不自信、懦弱等性格。
2、給孩子一個自己的空間,尊重孩子和他人交往,也要允許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秘密,別什麼事都追根究底。
3、給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有耐心,別動不動發火,長此以往,會讓孩子變得敏感,形成性格扭曲。
綜上所述,大家應該了解到了,孩子從稱呼上的改變,不只是發聲系統的完善,更多的是由於心理因素造成的,而這些心理因素,媽媽們不要忽視,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也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別大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