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擁有非常燦爛的文明,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自己的詩詞文章。在很多作品裡,作者在感嘆過去的時候,經常會提到「秦皇漢武」這四個字,有的是稱讚他們的才能,有的是用來借古諷今,說明這兩位皇帝在古人心裡也有著很高的地位。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無人能夠質疑,而秦始皇身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他開創了整個封建王朝時代,也是獲得了「千古一帝」的名號。在《影響世界的100位帝王》排名裡,秦始皇位居第二,僅次於君士坦丁大帝,同時也是排名最高的中國皇帝。
令人遺憾的是秦朝並沒有像秦始皇想的那樣千秋萬代,而是只持續了十餘年就被推翻了,當時各地起義不斷,秦二世對此也是無力回天。但你或許不知道,秦朝滅亡時,還有五十萬大軍竟按兵不動,只因秦始皇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這五十萬大軍加入戰場,秦朝說不定還能守住自己的江山。
縱觀歷史上的所有朝代,發生過農民起義的朝代不在少數,通常來說如果不是實在活不下去了,老百姓一般都不會想著要造反。促成農民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苛政,也就是說,農民起義就代表著一個朝代官員腐敗政治混亂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
每當朝代發生起義的時候,中央政府總會派出兵力去鎮壓,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肯定是不會放鬆警惕。這麼一想秦朝的情況就有點奇怪了,這讓人不由得好奇那沒有參戰的五十萬大軍究竟駐紮在哪裡,秦始皇當初又到底下達了什麼樣的死命令。
其實那五十萬大軍當時是守在南越地區,這片區域在當時指的是嶺南以及越南的北部,而且這五十萬軍隊就是當初跟著秦始皇打天下的那支軍隊,戰鬥力不俗。據說是始皇剛建朝不久就把他們派去南越進行圍剿和鎮壓,希望能把南越收復,而且表示收復完成以後這些軍隊就不用回來了。
當大軍控制了南越以後,秦始皇乾脆就給他們的將領趙佗發了一道死命令,告訴他們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準回中原。其實秦始皇做出這個決定也是有考慮的,因為嶺南地區條件艱苦,他擔心他們待不住,就無法促進該地區發展。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防備著他們和中原地區交流通氣,來威脅自己的統治。
趙佗也是個實誠人,就真的是守住了秦始皇下的這道命令,在秦朝將要滅亡的時候,無論中原打的有多厲害,他也只是坐山觀虎鬥,沒有北上。後來秦朝被推翻,他就在這裡建立了南越國,當起了國軍,有意思的是這個南越國比秦朝存在的時間久多了,延續了九十三年後才被漢朝滅掉。
不過關於秦始皇的這道命令倒也是存在很多疑點,因為這個記載是出自野史,而野史大家都知道,真假參半沒個準,所以這道命令的真實性還有待考量。但秦始皇派趙佗去南越地區以及趙佗建立南越國則都是史實,而趙佗當初也的確沒有救援過秦朝。
其實秦朝的滅亡和秦始皇當初的調兵還是有一定關係,因為大部隊去了嶺南,所以中原就沒剩下多少秦軍了,都是一些後來才訓練出來的新兵,戰鬥力有限,從而導致了兵力空虛。加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促成了秦朝的徹底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