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sper Records - 在櫻花樹下
02:39來自湘湘帶你看社會
Whisper Records - 在櫻花樹下來自中國網教育頻道00:0002:38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美素圖庫
很多媽媽說孩子總是問為什麼,不知道怎麼回答時,該怎麼辦?知道答案時,要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有時,孩子問那些無聊的問題,真的不想回答他們。今天魚爸分享一篇隨筆,談談這個問題。
前幾天在散步的時候。前面走著一對母子。小男孩比小小魚略小一些,應該是讀一年級的樣子。他一直在圍著媽媽問問題。「媽媽,為什麼天氣會下雪,你知道嗎?」「媽媽,你看看,那樓頂的字是什麼?」他拉著媽媽,指著小區外的一棟公寓樓。
媽媽一邊拿手機回著信息,一邊微微側頭,跟孩子說「等一下,媽媽有事。」孩子不聽,去拉著媽媽的衣服。「你自己去玩,不要問了,我煩!」孩子就沉默了,過了一會自己又說了一些答案。再問媽媽是不是這個意思。
真是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呀!可媽媽卻沒有發現這是多麼需要好好珍惜的時刻。
此情此景,是不是像極了自己。面對孩子總是問問題,父母常常的反應基本上是三種。
最常見的一種是打斷孩子。
比如有一次在電梯裡,一個小女孩問媽媽「媽媽,電梯是怎麼把我們送上來的?我要看看。」她已經對天天用手指一摁就把自己帶到樓下,又能把自己帶回家的電梯有了濃厚的興趣。真是一個好問題,小小的她看上去才三四歲,已經在思考這個問題。
可是媽媽緊緊拉住她,跟她說:「不要看,危險!你長大就明白了。」你長大就明白了,是大人們不想解答或者無法解答孩子問題時常用的話。就這樣,孩子的問題被打住了。
而且她的疑問沒有解決,說不定哪天獨自一人,還想去探索電梯的秘密。這對孩子來說,更加危險。
你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少數的情形。這是非常常見的情形。我們大部分的父母,經常會如此打斷孩子的問題。
我也經常這樣。倘若我在忙著自己的事,小小魚過來問問題。我總是會說「爸爸忙,等會啊!」很多的等會,卻並沒有去繼續回答。
而且,我發現,哪怕總是告訴自己,要積極回答孩子的問題。還是有很多次因為自己不懂或者不想回答而草草回答敷衍一下。
這時父母會覺得「回答」了孩子,總比「打斷」孩子要好。可實際上,草草的回答,或者隨意地回答,不如不回答。
你會發現孩子經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卻關係到常識問題,你倘若隨意回答,答案是不正確的,那孩子就會記住這個答案。不要覺得孩子小,會不當回事。事實是,孩子總是會很認真地記住父母的回答。然後覺得這就是真實的、正確的答案。
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剛剛學寫字。小小魚經常會問我一些字的偏旁和筆順。有一次,他問我,「爸爸,那個方字是萬字旁嗎?」我一想,應該是吧!可還是不放心。老辦法,拿字典查查看。結果方字是獨體字,部首就是方。
有時他問我一些關於恐龍的問題。比如指著一隻長得像劍龍的恐龍,問我是什麼龍。我是一竅不通的,有時想隨便回答一下算了,「就是劍龍啊!」可還是覺得不行啊!如果不是劍龍,這不是誤導他嗎?而且就算是劍龍,可劍龍也有很多種類啊!於是又去查資料,找答案。
而父母不做那個打斷孩子問題的人,也不草草回答孩子。那怎麼做會更有意義?答案是: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並且激發孩子的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父母是非常難得的,卻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對於沒把握的問題請弄清楚再回答。自己真的不懂,可以如實地告訴孩子,我也不知道。其實跟孩子示弱,也有一個好處。可以順勢引導孩子去尋找答案,去思考。
比如可以教孩子上網搜索,不會打字,可以語音。蘋果系統的siri 這幾年給小小魚回答了不少問題。
而對於大孩子,方法更多。可以讓他們去圖書館,去學會從浩瀚的圖書資料裡尋找自己想要弄明白的一些複雜問題的答案。
當然,父母要記得孩子最喜歡的那種方式——跟著這個問題共同繼續打開思維探索一番。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我發現特別有用,比如跟孩子聊天時,他們問了問題,那就可以跟著這個問題天馬行空的聊下去。
有一次我們從餐桌上的冬瓜聊到古代的食物,然後又聊到古代的人,那時候的人吃什麼?哪些東西是古代從國外引進的,為什麼黃瓜要叫黃瓜呢?
而如果哪天我喝點小酒,那就更不得了。兒子會問一些關於酒的問題。我們會經常聊到李白和酒,也會談到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說到陸遊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因為我喜愛詩詞和歷史的緣故。總是喜歡科普的,問科普問題的小小魚,有時也會被我這爸爸影響著,對劉關張、曹操、劉邦、韓信、蘇軾這些人充滿了興趣。
就是在這些平常的問答談笑間。父母會將自己的愛好、想法傳遞給孩子。而孩子也會將自己的心扉敞開,把自己的興趣或者關注點展現給父母。
父母不可能是各個領域的專家。但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只要你願意學,夠用心,大量的資料唾手可得。因為你的回答,對孩子非常重要。
比如上面提到的電梯問題。小小魚也曾在很小的時候問過,我記得那次帶他看了一些關於電梯結構的圖片,還有運行的小視頻。再告訴他一些需要注意的乘坐規矩,保護自己。
於孩子而言,成長的路,註定是不斷提問的路父母要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提問。
這不僅僅增進親子感情。還能增加孩子的表達、見識、思維發散能力。
養育男孩 | 來源
張紹楠 |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來源:中國網教育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