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區今年6月投用。
安寧療護之故事
舒緩的音樂、精心栽培的綠植、舒適的休閒區……在中山火炬開發區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設立了一個安寧療護中心,為生命走入最後階段的患者提供醫護服務。作為國家級試點單位,今年6月份,安寧療護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對臨終階段患者的照顧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如何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如何化解患者和家屬焦慮的情緒?如何讓生命有尊嚴地離開?日前,南都記者走進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區一探究竟。
入選國家級試點機構今年6月投入使用
在中山火炬開發區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樓,有一個不尋常的病區——安寧療護中心。這裡一進門左側擺放著一套桌椅茶具,燈光柔和,可以坐下聊天喝茶。在走廊和牆角,到處可以看到精細栽培的綠植。與普通病房不同的是,這個區域還播放著舒緩的音樂。病房裡的配套設施比較齊全,有冷暖空調,淋浴房間,為了輔助行動不便的患者進行治療,這裡還有可穿戴的醫療設備。
2019年10月,該中心入選中山市第一批國家安寧療護試點機構。據了解,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5年開始改革,探索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全託照護服務,摸索一條適宜中山的養老模式。正是有了這樣的醫護基礎,該中心得以入選國家級試點機構。
「這裡主要收治生命走入最後3-6個月的患者,特別是腫瘤晚期病人。」該中心副主任黃春桃介紹。以前,有個更為公眾熟知也更直接的提法——臨終關懷,現在這個詞已經很少被提及,病區門口張貼的是「舒緩醫療病區」的字樣,「進來的人不會感到那麼不適」。
成為國家級試點單位後,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花了一番功夫對病區進行改造。「我們把原來的辦公區域挪開,留出2樓一層作為安寧療護中心」,黃春桃介紹。完成科室搬遷後,這裡進行一系列裝修。「設計理念偏家居、舒適為主,能讓患者和家屬感到放鬆。」從功能上看,作為醫療機構,安寧療護中心還配備了呼吸系統、供氧系統、監護系統等用於治療的基本設備。
今年4月,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完成裝修;6月,完成醫療機構科目及床位增設、試運行,正式開始投入使用。
尊重自然規律讓患者有尊嚴地逝去
在安寧療護中心所有人性化的設計,都是為了讓患者更舒適,體驗感更好。「安寧療護的價值,是要讓患者利益最大化」,黃春桃認為。
對於重症患者或者家屬而言,選擇哪一種方式走完生命最後一段路,始終存在矛盾:進入醫院積極治療,要面對化療等治療手段帶來的副作用和痛苦;而留在養老院或者居家照顧,又缺乏相應的醫療設備,在患者感到疼痛時無法及時幫他們緩解。
「在安寧療護中心,我們尊重生命的自然規律,既不加速也不延緩生命進程;但是,我們儘量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黃春桃介紹,每一個床位都有專門的醫生負責,如果患者需要止疼,或者輔助呼吸,醫生都會及時開出處方,儘量降低他們的不適感;如果病情需要,會聯繫省市三甲醫院的專家進行遠程會診,「即便生命最終無法挽回,在這裡患者將有尊嚴地逝去」。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一些常年臥床的患者,在家護理容易出現褥瘡。「由於受壓迫時間長,容易引發局部組織壞死」,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部主任鄭群香介紹,一旦出現褥瘡,想要在家康復難上加難。
而在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針對每個患者的護理方案都有一套制度流程作保障。該中心設計出一套系統,每個床位的生理指徵和護理情況都單獨顯示,護士和護工操作結束後要及時打卡。比如翻身、換尿袋、口腔護理、胃管護理等,什麼時間完成,一天進行幾次都能清晰反映出來。一方面通過系統進行考核監督;另一方面,也能讓患者家屬在手機上及時了解情況。
提供人性化服務進行心理疏導
相比治療和護理,在安寧療護中心,還有一項更具挑戰的工作:如何化解患者和家屬的恐懼、焦慮。
讓鄭群香難忘的一件事是:有個阿婆曾在這裡住了兩年多,幾個子女因各種原因,沒時間來探望。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老人對護士說,想回到老宅去看最後一眼,醫護人員與老人的子女聯繫幾次無果。為了滿足老人最後的願望,醫院派車送老人回家,她走進空無一人的老宅,靜靜地坐了一個多小時。回到病房後,老人的精神看起來好了很多。
「我們這裡的患者絕大多數在70-90歲,我讓大家把他們當親人看待。」黃春桃說,比如每天護工在拍背、擦澡之餘,多陪陪老人說話,「當他願意把心裡的擔憂甚至恐懼說出來的時候,心理負擔就釋放了,內心也會相對平靜下來」。除此之外,中心還想了不少辦法進行心理疏導,比如設立親情室,發動家屬參與;組織義工進行愛心服務等。
相對於患者,有時候家屬的情緒更需要照顧。「來這裡的患者大部分是從三甲醫院的ICU轉入的,基本是已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失去意識的病人。」黃春桃說,但是家屬對於親人將逝去,往往很難接受。碰到家屬情緒難平的情況,黃春桃和同事都會耐心勸說溝通,同時儘量做好每一個細節,讓患者乾淨整潔、安詳從容地離開,讓家屬覺得生命得到尊重。
今年6月份,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由於服務到位,中心已經多次收到患者家屬寄來的感謝信。在開設安寧療護中心後,海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一個新的構想:讓機構走進社區,對於選擇居家護理的患者,提供在線遠程會診+線下上門服務,「我們終有一天也會老去,終有一天會依賴他人照顧。安寧療護不是與死亡作鬥爭,而是和生命在一起。」黃春桃說。
個案
讓病人和家屬都感到很親切
楊鈴(化名)的母親2015年被發現患上婦科癌症,當時手術切除了大部分病灶。手術後身體虛弱,並發患上腦梗塞,病後出院的生活時好時壞。在隨後幾年,進行過放化療、中風後的康復治療,先後8次進醫院,「金錢和心力都有很大消耗」。
作為家中獨女,如何照顧好母親成為楊鈴的一個心病。2019年春節,楊鈴母親情況告急,再次被送入醫院進行化療。幾個月過後,醫生告知,已經不適合繼續治療。楊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母親送入海濱社區中心的安寧病房。
楊鈴母親在海濱社區中心這段時間,她的父親堅持每天開車定時送飯。由於工作繁忙,楊鈴隔天去看望媽媽,周末兩天也儘量去陪護。「其他大部分時間,都由海濱中心的護工、護士和醫生來照料。」阿姨時常陪她說話,護士勸她打針吃藥,醫生每日檢查。楊鈴則可以通過微信了解母親每日身體變化情況,發現數據有異常,就打電話給醫生,了解如何解決。
「媽媽走的那天,是9月的最後一天。」楊鈴記得,前一個星期陳醫生已經告知,媽媽就是這幾天了。「那天晚上媽媽呼吸已經非常吃力,一直堅持到凌晨1點,呼吸衰竭,走了……」楊鈴說,我們沒有很激烈的悲傷,沉默地消化了她已經離開我們的事實。值班醫生專業、盡責交代了,護工阿姨幫忙料理媽媽最後一次清潔。媽媽在海濱中心走完了最後的人生路。
「媽媽在海濱社區的這段時間,打破了最初我對這裡的印象。」楊鈴說,這裡的儀器雖然沒有大醫院先進,但是這裡有讓病人和家屬都可以感受到的親切。「哪怕死亡對患者而言是不可避免的終點站,但為他們送別的,也是在乎他們感受的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