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糧」變身「脫貧薯」,寧蒗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上觀

2020-12-10 上觀

「你知道寧蒗有『三寶』嗎?——土豆、洋芋、馬鈴薯。」

過去,在雲南麗江的寧蒗縣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那時,大家並沒有把馬鈴薯當成有價值的寶貝,僅表達著這裡的產業較為單一,山民們只能靠家裡種的幾畝馬鈴薯解決溫飽、維持生計。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

被大家稱為「小涼山」的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瀘沽湖畔,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冷涼乾燥。全年溫度呈「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的特點。同時,由於海拔較高、紫外線強、空氣土壤潔淨、自然隔離條件好、病蟲害傳播途徑小等特點,生產出來的馬鈴薯種薯品質好、退化慢。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寧蒗能夠成為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打下了基礎。

一顆馬鈴薯背後的「上海智慧」,農科技術疊加精細管理

每年第四季度,是寧蒗馬鈴薯收穫的繁忙時節。從縣城驅車近一個小時的山路,便來到了爛泥箐鄉的犛牛坪村,這裡海拔約3200米,是馬鈴薯綠色優質高效示範基地,也是寧蒗縣的易地扶貧車間之一。在犛牛坪村馬鈴薯收穫現場,當地農民有的在挑揀,有的在裝袋,圓碩的馬鈴薯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運輸這些新鮮一級種薯的大貨車在山間穿梭著,一片繁忙之景。

犛牛坪村農民正在搬運裝袋的馬鈴薯

據寧蒗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2020年全縣馬鈴薯優質種薯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計劃種植馬鈴薯20萬畝,已種植完成20.2萬畝,預計產量將達到25萬噸,產值將突破5億元。在馬鈴薯生產中,機耕低墒後起壟栽培管理集成技術被大力推廣使用,實現了種植規範化、精細化管理。10月底,雲南省相關專家組成測產驗收組,對犛牛坪村的示範基地創建項目進行測產驗收。通過現場實測和複測,項目示範區馬鈴薯種薯平均畝產3342.58公斤,與非示範區平均畝產1734.42公斤相比,增產92.72%。該項目不僅實現了優良品種更新換代,還共計帶動農戶1282戶,實現訂單式生產8000畝,輻射帶動整個麗江市2萬畝優質種薯生產。

「今年的產量比往年都要好!」犛牛坪村剛脫貧的建檔立卡戶王補金家中共有約10畝地種植一級薯,約3500公斤的產量全部被當地龍頭企業收購。據他計算,家中一級種薯收購所得5萬元,加上夫妻兩人在示範基地裡當「上車工」的工資,今年全家整整有7萬元的收入,要比去年多了近3萬元,更是比4年前翻了7倍。「有錢賺,我們當然開心。」王補金抑制不住地露出微笑並說道,「我家三個小孩,老大今年剛去遼寧上大學,最小的明年也要上幼兒園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供養他們讀書已經不成問題。」

另一頭,一個嶄新、更具規模的馬鈴薯原種基地在大興鎮拉都河村正拔地而起。「要確保合格的馬鈴薯長期供應市場,寧蒗的馬鈴薯產業能夠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學的方式,從源頭、從根上加強高標準種薯生產管理。」援滇幹部道出了建設該基地的初衷。據了解,該項目屬於滬滇合作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項目,流轉土地43.3畝,租期30年,將新建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棚室、組培棚室、標準化大棚網室等連棟溫棚1.23萬平方米。

正在施工中的滬滇合作馬鈴薯原原種基地

據悉,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全面完工,並交付當地馬鈴薯種薯龍頭企業運營使用,該運營公司將每年向政府繳納租金,租金用於建立以獎代補扶貧機制。「建成後,這個基地可以帶動百人規模的就業,並幫助到兩批人。第一批是回到家鄉工作的大學生們,他們在實驗室中可以學到真正的種植培育技術;第二批則是能夠解決易地搬遷進城安置貧困戶和項目所在地租地、失地農民就近穩定務工。」

上海訂單猶如「及時雨」,拓銷售渠道,解燃眉之急

除了在產業幫扶上引入上海智慧、上海資金外,消費扶貧也是上海對口幫扶的內容之一。

今年年中,一條關於寧蒗戰河鎮清水河村委會早春洋芋銷售困難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得知消息後,掛職寧蒗縣的上海援滇幹部及時趕往村裡了解情況,經過多方協商,最終與上海楊浦商貿集團達成了100噸馬鈴薯的訂購協議。該村找不到銷路的洋芋一車車陸續發往上海。「滯銷的消息發給楊浦商貿集團以後,他們非常重視,第一時間讓寧蒗當地的合作方和清水河村的村委書記聯繫,並赴現場實地查看了馬鈴薯情況。將樣品發回上海後,商貿集團覺得品質不錯,雙方就達成協議了。」援滇幹部說道。

援滇幹部在清水河村了解滯銷早春土豆情況

73歲的建檔立卡戶加日熱哈是戰河鎮清水河村委會哨坪二組的村民,他表示,今年年初,麗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免費給大家發放了早春洋芋種,自家就拿出了6畝土地進行種植,平均每畝產量在1500公斤左右,可謂大豐收。但加日大叔和其他村民試著在周邊區縣找銷路,零零散散賣出去的洋芋僅佔了收成中極小的一部分。「因此,非常需要政府和企業給我們打通銷路。」

據介紹,哨坪二組共有35戶群眾種植早春洋芋,種植面積達130畝,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為了讓每一戶的洋芋都能賣出去,村裡出臺了相關規定,建檔立卡戶按一畝150公斤、一般農戶按一畝100公斤的標準來分攤被收購的洋芋數,不夠的數額,優先從建檔立卡戶家收購。 上海楊浦商貿集團的這筆訂單猶如「及時雨」,讓廣大村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而隨著寧蒗馬鈴薯不斷標準化、品質化,上海對此的需求也會隨之提升,援滇幹部正在謀劃與上海的各大高校展開合作,讓優質的寧蒗商品薯走進學生食堂。

2020年11月13日,雲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批准鎮雄等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的通知,作為最後一批退出序列的寧蒗縣正式「脫貧摘帽」。至此,這個被稱為「小涼山」的地方,翻開了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寧蒗的馬鈴薯全產業也將繼續在滬滇兩地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壯大,未來可期。從種薯到商品薯,從產到銷,從高質量到品牌化……更精準、更有效的幫扶已經在路上。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從「救命糧」到「金蛋蛋」——民樂馬鈴薯產業點「土「成」金「之路  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紅麗 通訊員 焦德宏  2018年,民樂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民樂縣最具生產潛力、
  •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展現出省委省政府及廣大幹部群眾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立足自身優勢,瞄準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和優質澱粉型加工薯兩個方向,統籌做好品種發展規劃,努力打造優勢馬鈴薯生產片帶。基本形成了以省農科院、甘農大等科研院所為主的馬鈴薯新品種育種科研隊伍。按照市場需求、加工需求,先後培育出在國內處於領先或先進水平的隴薯、甘農薯等新品種,登記馬鈴薯新品種十多個,推動馬鈴薯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建立健全了脫毒苗、原原種、原種、一級種擴繁體系,提高我省馬鈴薯種薯生產水平。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小康路上見「薯」光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烏蘭察布重點打造馬鈴薯產業
    全市除集寧區以外,其它10個旗縣市馬鈴薯播種面積均在25萬畝以上,其中四子王旗近100萬畝,優質品種夏波蒂、費烏瑞它、冀張薯系列、中薯系列、青薯系列等種植比重正逐年增加。馬鈴薯產業已成為烏蘭察布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佔到種植業收入的53%,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2007年成立了烏蘭察布馬鈴薯協會。2009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烏蘭察布市為「中國馬鈴薯之都」。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榆中縣貢馬井村:優質馬鈴薯成了致富「金鑰匙」
    109 戶脫貧戶已脫貧曾幾何時,貢馬井是榆中北山有名的貧困村。然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貢馬井這個久負盛名的貧困村已然走上了靠種植優質馬鈴薯穩定致富的新路子。當日,記者在貢馬井村看到,標準化村衛生所、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溫飽薯」變「脫貧薯」 烏蒙腹地昭通種...
    作為世界上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昭通的馬鈴薯已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馬鈴薯產業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7月15日,「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昭通篇」走進昭通。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如果說,一種農作物能撬動一座城的發展,定西馬鈴薯必在其中。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在甘肅定西的地位從未被超越。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百味馬鈴薯。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定西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青青薯苗印「初心」
    在郭佔福看來,馬鈴薯能夠長得好、賣得好、品質好都離不開一棵棵「薯苗」的功勞。每年5月份,湟源縣寺寨鄉的山坡上,片片種薯綠意蔓延,生機盎然。這裡是青海馬鈴薯種薯的誕生之地,也是全省馬鈴薯產業的「希望之地」 。那些成長的薯苗不僅是全省馬鈴薯的希望,也是廣大鄉村百姓脫貧致富的希望。
  • 大同市新榮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破魯堡鄉馬鈴薯西梅產業...
    9月16日上午,大同市新榮區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破魯堡鄉馬鈴薯西梅產業發展論壇在破魯堡鄉水深塘村舉行。高粱紅了、穀子黃了、葡萄熟了,金燦燦的玉米,紅彤彤的辣椒,勤勞的汗水換來了沉甸甸的果實,新榮大地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我們辛苦地勞作一年了,應該有這麼個節日,大家都聚在一起,高興高興。」
  • 「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
    產業挑大梁,固本培元穩增收。烏蘭察布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產業發展腳步越走越快、後勁越來越足。過去,烏蘭察布因冷涼、風大等惡劣自然條件而窮困。如今,這些劣勢竟成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冷涼經濟正在興起。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就了業界公認的馬鈴薯產業黃金帶,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
  • 韭菜莊鄉貧困戶免費領到脫貧種薯
    出生於山老區清水河縣北堡鄉的祁有富,2016年創辦了內蒙古全豐薯業有限公司,公司擁有日光溫室大棚38座,專業從事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在精準扶貧中,企業走「公司加農戶,產業帶富路」的路子,為貧困戶提供適合綠色、精品、高產、高效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並與貧困戶籤訂了保底價收購合同,即到秋後在地裡連大帶小每斤最低5角5分錢收回,貧困戶每畝地可拿到2500元到3000元的錢。該公司繁育的種薯不僅服務本縣各鄉鎮,還服務周邊各旗縣以及山西、陝西、河北、甘肅和貴州的客戶。
  • 【草原雲】「總理,想給您捎箱馬鈴薯!」
    薯都轉型打造種薯薯都,每年種薯外銷量100萬噸,佔國內市場的7%隆冬時節,位於商都縣的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一派繁忙,4萬平方米的微型薯組培車間「綠色」盎然,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技術人員在顯微鏡下小心翼翼工作著……該公司僅是該市種薯產業的一個縮影。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的組培室。
  • 薯圈2020‖提升加工轉化是未來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筆者認為,要避免「薯賤傷農」和產能過剩現象,種薯企業、種植大戶要做好結構調整,考慮「加工轉化」這個「籃子」。 首先,建議種植戶調整種植結構,將商品薯和加工薯「兩薯」協調發展。商品薯受市場波動性很大,豐收了不一定盈利。如果與龍頭加工企業籤訂訂單,種植澱粉加工薯,種好了肯定掙錢。
  • 「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產業挑大梁,固本培元穩增收。烏蘭察布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產業發展腳步越走越快、後勁越來越足。過去,烏蘭察布因冷涼、風大等惡劣自然條件而窮困。如今,這些劣勢竟成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冷涼經濟正在興起。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就了業界公認的馬鈴薯產業黃金帶,烏蘭察布被譽為「中國薯都」。
  • 【愛上內蒙古】內蒙古馬鈴薯到底有多好吃!
    必須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關係,培育貧困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組織、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
  • 打通穩定致富的渠道——全國人大機關助力內蒙古「兩旗」脫貧的...
    烏蘭察布市是全國馬鈴薯四大主產區之一,其降雨量少,溫度低,生產出的馬鈴薯品質好,馬鈴薯產業發展潛力很大。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楊振武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調研時曾提出,要緊緊抓住國家推動馬鈴薯主糧化開發戰略機遇,立足察右前旗耕地和土壤條件,探索推動馬鈴薯納入國家糧食補貼範圍,做好小土豆的「大文章」。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該村也屬於典型的茗洋湖水庫水源保護地,全村80%以上的土地屬於生態公益林,可用耕地只有1000餘畝,產業發展基礎很薄弱。全村90%以上的勞動力在外務工,留在村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兒童,加上種植傳統農作物並不怎麼賺錢,村民缺乏增收手段。「一直以來,我們村除了政策性資金之外,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是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