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寧蒗有『三寶』嗎?——土豆、洋芋、馬鈴薯。」
過去,在雲南麗江的寧蒗縣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那時,大家並沒有把馬鈴薯當成有價值的寶貝,僅表達著這裡的產業較為單一,山民們只能靠家裡種的幾畝馬鈴薯解決溫飽、維持生計。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
被大家稱為「小涼山」的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的瀘沽湖畔,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冷涼乾燥。全年溫度呈「氣溫偏低,年較差小、日較差大」的特點。同時,由於海拔較高、紫外線強、空氣土壤潔淨、自然隔離條件好、病蟲害傳播途徑小等特點,生產出來的馬鈴薯種薯品質好、退化慢。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寧蒗能夠成為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打下了基礎。
一顆馬鈴薯背後的「上海智慧」,農科技術疊加精細管理
每年第四季度,是寧蒗馬鈴薯收穫的繁忙時節。從縣城驅車近一個小時的山路,便來到了爛泥箐鄉的犛牛坪村,這裡海拔約3200米,是馬鈴薯綠色優質高效示範基地,也是寧蒗縣的易地扶貧車間之一。在犛牛坪村馬鈴薯收穫現場,當地農民有的在挑揀,有的在裝袋,圓碩的馬鈴薯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運輸這些新鮮一級種薯的大貨車在山間穿梭著,一片繁忙之景。
犛牛坪村農民正在搬運裝袋的馬鈴薯
據寧蒗縣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2020年全縣馬鈴薯優質種薯種植面積超過5萬畝,計劃種植馬鈴薯20萬畝,已種植完成20.2萬畝,預計產量將達到25萬噸,產值將突破5億元。在馬鈴薯生產中,機耕低墒後起壟栽培管理集成技術被大力推廣使用,實現了種植規範化、精細化管理。10月底,雲南省相關專家組成測產驗收組,對犛牛坪村的示範基地創建項目進行測產驗收。通過現場實測和複測,項目示範區馬鈴薯種薯平均畝產3342.58公斤,與非示範區平均畝產1734.42公斤相比,增產92.72%。該項目不僅實現了優良品種更新換代,還共計帶動農戶1282戶,實現訂單式生產8000畝,輻射帶動整個麗江市2萬畝優質種薯生產。
「今年的產量比往年都要好!」犛牛坪村剛脫貧的建檔立卡戶王補金家中共有約10畝地種植一級薯,約3500公斤的產量全部被當地龍頭企業收購。據他計算,家中一級種薯收購所得5萬元,加上夫妻兩人在示範基地裡當「上車工」的工資,今年全家整整有7萬元的收入,要比去年多了近3萬元,更是比4年前翻了7倍。「有錢賺,我們當然開心。」王補金抑制不住地露出微笑並說道,「我家三個小孩,老大今年剛去遼寧上大學,最小的明年也要上幼兒園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供養他們讀書已經不成問題。」
另一頭,一個嶄新、更具規模的馬鈴薯原種基地在大興鎮拉都河村正拔地而起。「要確保合格的馬鈴薯長期供應市場,寧蒗的馬鈴薯產業能夠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科學的方式,從源頭、從根上加強高標準種薯生產管理。」援滇幹部道出了建設該基地的初衷。據了解,該項目屬於滬滇合作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項目,流轉土地43.3畝,租期30年,將新建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棚室、組培棚室、標準化大棚網室等連棟溫棚1.23萬平方米。
正在施工中的滬滇合作馬鈴薯原原種基地
據悉,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全面完工,並交付當地馬鈴薯種薯龍頭企業運營使用,該運營公司將每年向政府繳納租金,租金用於建立以獎代補扶貧機制。「建成後,這個基地可以帶動百人規模的就業,並幫助到兩批人。第一批是回到家鄉工作的大學生們,他們在實驗室中可以學到真正的種植培育技術;第二批則是能夠解決易地搬遷進城安置貧困戶和項目所在地租地、失地農民就近穩定務工。」
上海訂單猶如「及時雨」,拓銷售渠道,解燃眉之急
除了在產業幫扶上引入上海智慧、上海資金外,消費扶貧也是上海對口幫扶的內容之一。
今年年中,一條關於寧蒗戰河鎮清水河村委會早春洋芋銷售困難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得知消息後,掛職寧蒗縣的上海援滇幹部及時趕往村裡了解情況,經過多方協商,最終與上海楊浦商貿集團達成了100噸馬鈴薯的訂購協議。該村找不到銷路的洋芋一車車陸續發往上海。「滯銷的消息發給楊浦商貿集團以後,他們非常重視,第一時間讓寧蒗當地的合作方和清水河村的村委書記聯繫,並赴現場實地查看了馬鈴薯情況。將樣品發回上海後,商貿集團覺得品質不錯,雙方就達成協議了。」援滇幹部說道。
援滇幹部在清水河村了解滯銷早春土豆情況
73歲的建檔立卡戶加日熱哈是戰河鎮清水河村委會哨坪二組的村民,他表示,今年年初,麗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免費給大家發放了早春洋芋種,自家就拿出了6畝土地進行種植,平均每畝產量在1500公斤左右,可謂大豐收。但加日大叔和其他村民試著在周邊區縣找銷路,零零散散賣出去的洋芋僅佔了收成中極小的一部分。「因此,非常需要政府和企業給我們打通銷路。」
據介紹,哨坪二組共有35戶群眾種植早春洋芋,種植面積達130畝,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為了讓每一戶的洋芋都能賣出去,村裡出臺了相關規定,建檔立卡戶按一畝150公斤、一般農戶按一畝100公斤的標準來分攤被收購的洋芋數,不夠的數額,優先從建檔立卡戶家收購。 上海楊浦商貿集團的這筆訂單猶如「及時雨」,讓廣大村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而隨著寧蒗馬鈴薯不斷標準化、品質化,上海對此的需求也會隨之提升,援滇幹部正在謀劃與上海的各大高校展開合作,讓優質的寧蒗商品薯走進學生食堂。
2020年11月13日,雲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批准鎮雄等9個縣市退出貧困縣的通知,作為最後一批退出序列的寧蒗縣正式「脫貧摘帽」。至此,這個被稱為「小涼山」的地方,翻開了屬於自己的嶄新篇章。寧蒗的馬鈴薯全產業也將繼續在滬滇兩地的共同努力下發展壯大,未來可期。從種薯到商品薯,從產到銷,從高質量到品牌化……更精準、更有效的幫扶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