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溫飽薯」變「脫貧薯」 烏蒙腹地昭通種...

2021-01-11 雲南網

馬鈴薯種植基地

在海拔2300米的烏蒙腹地,撥開萬裡迷霧,昭通市以近300萬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種出了新「薯」光,也照亮了昭通的脫貧之路。

作為世界上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昭通的馬鈴薯已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馬鈴薯產業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7月15日,「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昭通篇」走進昭通。

馬鈴薯種植基地種出了新「薯」光

種好一塊地

下午四點左右,半小時的盤山公路,從豔陽天走進了烏蒙之地,滿山開著白花、紫花並連成片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逐漸顯露。

「松杉村西魁梁子非常適宜馬鈴薯種植,但存在散、小、弱的特點,每家每戶單打獨鬥、專業化程度低、生產率水平不高。」靖安鎮鎮長唐章雄告訴記者,按原有土地13000畝的土地產量只有6500噸(畝產1千斤),按當時700元一畝價格計算整個西魁馬鈴薯產值只有910萬元,人均年收入不足2300元。

地是好地,如何才能種出「薯」光?

「開荒復地、破埂打界」。杉松村黨總支書記曾正江說,根據地形地勢打破原有地界進行坡改梯整治,梯埂牢固,坎面整齊,徹底打破過去群眾自耕自種的七零八落、各自為陣的老格局,構建起了整齊劃一、阡陌縱橫的新局面。

「在原有13000畝土地的基礎上新增耕地2000畝,達15000畝。」唐章雄說,「散、小、弱」的生產種植格局徹底顛覆,降低了種植成本,全面提高耕作機械化率,經測算,每畝可減少5個人工,按80元/個算,每畝可降低成本400元,項目區可降低成本600萬元;同時每畝可增加產量10%以上,按原平均畝產4000斤計算,每畝可增產400斤,每0.8元/斤計算,每畝可增加產值320元,15000畝可增加產值480萬元。

行進過程中,一架直徑約一米的無人機正在高空盤旋為這片「薯」光之地噴灑農藥。路邊正在地裡採收第一批新土豆的馬鈴薯種植戶羅文森笑著說,「去年種了四五十畝洋芋,收入18萬左右,今年幹勁特別足。」

羅文森說,去年的幾十畝地因為有田埂,土地無法連成片,平時種植存在一定的困難。「今年村裡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種植洋芋,我和其他兩家人合起來包了四百畝土地,等著賺錢蓋新房子。」

「西魁梁子的洋芋品質好、口感好,根本不愁賣。」剛剛來地裡準備收購羅文森幾戶人家新洋芋的張玉金說,今天準備先收兩噸,明天一早運到大關縣、彝良縣等地售賣。「預計今年自己將收購幾百噸的洋芋。」

馬鈴薯產業為群眾帶來致富希望

算好一本帳

破埂界,昭通這塊洋芋地種出了更多的「薯」光,也算出了一本脫貧「洋芋帳」。

馬鈴薯產業作為昭通市貧困群眾參與度較高的產業,馬鈴薯優勢區種植馬鈴薯總人口近110萬戶406萬人、佔昭通市總人口的68%,脫貧「洋芋帳」必須算好算清。

以西魁梁子15000畝馬鈴薯基地為例,按4000元/噸(2元/斤)價格計算8500畝的種薯,產值達5100萬元;按2000元/噸(1元/斤)價格計算6500畝的商品薯,產值達2600萬元,整個西魁的馬鈴薯年產值可達到7700萬。

「馬鈴薯的淨利潤達3850萬,直接解決了10131個人的脫貧。」唐章雄講到,靖安鎮大膽採取「龍頭企業+基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全新模式,走「標準化種植、規範化管理、品牌化營銷」的現代產業發展之路,算好了這本「洋芋帳」:3年前1.3萬畝基地畝產僅500公斤,每公斤1.4元;如今標準化專業化種植後,畝產值升至以前的9倍,每公斤4元。

唐章雄說,為了算好這本帳,靖安鎮在增加畝產量和畝產值的同時,採取「前後綁定」將處於生產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合作社綁定、處於銷售端的公司與合作社「雙綁定」,將松杉村、碧海村兩村797戶349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與當地合作社綁定,卡戶以每人1畝,每畝1000元,每戶不超40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卡戶與合作社籤訂「一申請三協議」後,每年按照不低於入股資金的20%給予卡戶分紅。同時,入股保底分紅,每個貧苦戶可用精準扶貧中獲得的每畝用萬元產業扶持資金來入股合作社,每年可獲得入股資金10%的現金分紅;還可有效解決搬遷戶800人次以上就地務工,每天務工收入超過80元。「老百姓一次性有了分紅+土地流轉金+務工費等多項收入,相信我們將逐步實現脫貧出列奔小康的好日子。」

昭通馬鈴薯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

算好這本「洋芋帳」,更要做好這本「洋芋帳」。圍繞馬鈴薯這本帳,昭通以落實基地建設、技術推廣、種薯供給、倉儲物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工作,全面提升馬鈴薯產業化發展的含金量。

到2020年,昭通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320萬畝、鮮薯產量達640萬噸、農業產值89億元,馬鈴薯主產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穫商品薯可折價淨收入2800元以上。

昭通,這片烏蒙之地正迎來燦爛的「薯」光。

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楊萍 蔡侯友 謝毅 申時勳 段芃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見「薯」光
    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隨著土豆身價的「進階」,它所承載的使命更加繁重而長遠......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在甘肅定西的地位從未被超越。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之際百味馬鈴薯。張子恆以馬鈴薯為主的地方特色美食體驗。張子恆馬鈴薯已成為定西「名片」。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展現出省委省政府及廣大幹部群眾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 羅田小香薯豐收
    8月21日,羅田縣駱駝坳鎮葉家圈村幾戶脫貧戶正在收穫小香薯。目前,該村已種植小香薯500多畝,帶動48戶貧困戶脫貧和115名非貧困人口就業,小香薯俏銷北上廣等各大城市,年銷售額達500多萬元。(農村新報全媒記者 呂博林 通訊員 文家義 攝)
  • 小香薯中的大民情
    小香薯中的大民情 2020-08-05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香薯小農場」為扶貧助農注入新活力
    「我和孩子一起來認領這塊香薯田,希望能在收穫生態綠色農產品的同時讓孩子真切感受付出才有回報,也為精準扶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日前,市民劉先生帶著孩子來到白龍山街道三門村「香薯助農」黨員愛心農場,認領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香薯小農場」。
  • 「薯」你最美!
    「豬仔薯」不知道你吃過沒?在水步天獅坡、新塘、井崗等村都種植了近千畝的「豬仔薯」!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尤其在這個「豬仔薯」的豐收季節,來上一碗,最是合適了!說起豬仔薯,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名字很逗趣。這種臺山特有的食材,由於個小圓潤所以被稱作此名。據當地農民介紹,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以「小種」為佳,也只有水步新塘這個地方才有種植。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村民們一邊採收著已經成熟的「小香薯」,一邊犁地種下新的薯苗。▲西龍崗村第一書記廖曉鋒在填寫和整理貧困戶「幸福帳單」。廖曉鋒告訴記者,為了破解這一局面,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的黨員幹部、貧困群眾代表一起探討最適合本地種植的新興經濟作物,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到村裡調研,並多次組織黨員幹部、貧困群眾代表到鄰近的發達地區學習產業扶貧先進經驗,依託西龍崗村的高山土壤和氣候優勢,最終決定因地制宜,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靈山「小香薯」等扶貧作物,帶動當地扶貧、脫貧、奔小康。
  • 「救薯行動」 ,甜了貧困戶劉金梨的心
    「很久沒有這麼開心了,要是沒有供銷社的這場『救薯行動』,我哪能這麼安心地工作呀!」劉金梨言辭懇切地說道。>劉金梨家住樹林召鎮耳字壕村,由於夫妻倆都身患殘疾,所以收入一直很微薄,2016年她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年要案縱覽:馬加爵...
    本文原標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70年要案縱覽:馬加爵故意殺人案》☝ 點擊上方「雲南高院」關注我們圖為馬加爵在庭審中。圖片提供張浩林案情簡介2004年2月上旬,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與同學唐某、邵某、楊某、龔某4人在打牌過程中發生言語衝突,產生了殺害4人的念頭。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百味馬鈴薯。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潮汕美食之薯粉粿
    薯粉粿是潮汕地區很常見的一種粿類,即是用薯粉為料再加上菜餡或肉餡去製成的。在記憶中,每當過節的時候一般才會做,如潮汕這邊的成人禮、祭拜祖宗家裡會做或去店裡買來先祭拜而後才可以吃。雖然兒時每年吃到薯粉粿的次數有限,但每次家裡買了薯粉粿總會很開心,好像這一頓多美味,不得不令人珍惜。
  • 伊川縣鴉嶺鎮鴉嶺村:甜甜嶺上硒薯 幸福小康日子
    藉助土壤富硒這一優勢,鴉嶺鎮黨委提出了「重振鴉嶺紅薯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路,並按照「科研院所+合作社+深加工+電商+農戶」的模式,重新規劃鴉嶺紅薯的發展方向,先後與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市紅薯協會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洛陽薯鄉薯業科創園,引進新品種,聘請市紅薯協會專家提供技術支持。  「只有先種下『硒薯』,才能把市場收益和信心帶給大家。」
  • 「刺梨+香薯」一地多收益
    日前,在六枝特區巖腳鎮太和村小香薯種植基地,村民們趕著春季黃金季節,搶抓時間,成功種下1萬斤小香薯種子,開啟致富新路子。「種的時候,每邊兩行,種兩個。這樣的話,避免中間有的死根,發芽率會高一點。」在小香薯種植基地,農業農村部門的工作人員加強現場技術指導,村民們分工協作,有的拉溝,有的播種子,有的撒肥料,有的蓋土……一幅繁忙的春耕生產圖躍入眼帘。村民高客英表示,這幾年的農忙時節,種好自家洋芋、辣椒等農作物後,都會到基地務工,幫助增加家庭收入。「不用出遠門,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既有錢賺,又能看顧家庭。」高客英說,對於現在的生活,打心裡感到滿足。
  • 繼小黃人盲盒之後,麥當勞喵喵薯夾又來了!
    沒錯,不務正業的麥當勞又出周邊了,不就之前一口氣上線了70款小黃人盲盒,最近又推出了5款全新周邊盲盒【喵喵薯夾】,廢話不多說,快來邂逅命運的盲盒吧。變貓神器 · 恰薯必備那麼,如何優雅使用喵喵薯夾呀?快來看看下面這些《喵喵薯夾非正經攻略》,奇奇怪怪的用法增加了。喵言喵語開腦洞,說說你想怎麼用?
  • 辰頤物語:天目山小香薯
    暑氣漸濃,食欲不振,正是吃小香薯的最佳時令,那滋味吃一口就讓人停不下來! 小香薯好吃,但有不少的小香薯果肉裡有絲,吃起來難免影響口感。
  • 「救命糧」變身「脫貧薯」,寧蒗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上觀
    那時,大家並沒有把馬鈴薯當成有價值的寶貝,僅表達著這裡的產業較為單一,山民們只能靠家裡種的幾畝馬鈴薯解決溫飽、維持生計。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
  • 可吃可觀賞的狀元薯,一個塊莖長多株、年頭種植年尾收,怎麼做?
    狀元薯是多年生植物,對環境適生力強,病蟲害少,野生的狀元薯都生長得很好,人工種植不難,跟柊葉一樣好種植管理,想要狀元薯生長得好、結地下果實多,得根據其生長的一些特性去進行選地施肥等種植管理,下面分點來說說:一、選對種植地儘管狀元薯適生力強,但我們也不能隨便種,要種就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