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東籬要為大家講的是一部豆瓣評分9.0的科幻動作電影:《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改編自DC漫畫公司的經典超級英雄漫畫《蝙蝠俠》,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於2008年全球公映。影片是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前作為2005年上映的《蝙蝠俠:開戰時刻》。本片在2008年7月18日,蝙蝠俠新片在全美公映,隨著爆炸式的開局,影片在IMDB的評分不斷上升,最高時達到了匪夷所思的9.7,成為近十年內首次將《教父》拉下頭把交椅的影片。雖然到後來黑暗騎士還走下神壇。讓出了頭把交椅。但這足以看出黑暗騎士在全世界影迷心中的地位。
重點當然是小丑的刻畫,小丑形象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小丑,我們都厭倦被人支配,當長期被人支配並壓迫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想法便會出現,報復那些傷害過、壓迫過我們的人,受到的傷害與壓迫愈多,這種不滿與報復心便會變得愈加強烈,小丑瘋狂地製造各種人性選擇與道德選擇事件,其目的是通過這種遊戲來讓別人體會他曾遭受的不公,各種恐怖與戲耍行為一是對主流社會的報復,二是讓主流社會暴露其醜陋的一面,讓大眾理解小丑遭遇並重新審視主流社會的價值觀。
小丑應該說是一個犯罪鬼才,他各種花樣百出的作案手段戲耍了執法部門和嚴肅的超級英雄,讓大家體驗了破壞秩序的快感。這種破壞秩序的快感共鳴源於少數人管治多數人的全球現實,大多數人都十分厭惡少數人的作威作福及其制定的規矩。小丑各種精妙的犯罪設計展現了超強的智力水平,從計謀的角度讓人嘆為觀止。由小丑的犯罪會牽涉出許多犯罪心理、黑幫關係、警匪對抗、英雄登場,小丑的犯罪就是一個局,有了這個局才會有電影的其他內容,各種火爆場面和鬥智鬥勇,這個局越高明,破解這個局也就需要更高明的橋段,影片的內涵才能提高。
比如電影裡兩條客輪被安放炸彈且互相持有對方引爆裝置的戲,小丑是想殺人嗎?殺人根本不是目的,暴露人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本性才是小丑的目的。小丑希望讓所有人都撕下文明的面具,經歷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人性之惡,然後作出選擇,變得和他一樣,對他人和社會充滿攻擊性,這樣就能證明小丑不是錯的,也不是瘋子,反抗與自保是天賦人權,你看大家都是這樣嘛。但這場戲中小丑失敗了,在良知之下,理智最終戰勝了恐懼,兩艘船的人經過掙扎最後都沒有引爆炸彈,蝙蝠俠成功找到了小丑,並抓住了他。
這部分演員和導演都讓人印象深刻,但最值得一提的是關於裡面光明與黑暗的比喻,極其絕妙對於超級英雄的刻畫,不同於過去的電影,極具深度和立體感 他刻畫了一個內心明明是光明,但外表看起來卻是黑暗的蝙蝠俠形象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後大家對丹特的紀念和對蝙蝠俠的追捕中,讓人充滿了共情,真的深深切切的相信,超級英雄背上所肩負的那種沉重和偉大,一個英雄卻不能說自己是英雄,被多數人不知道的英雄,才是最感人的,正如同蝙蝠俠所說,有的時候真相併不夠,人們配的更多,只是這更多,都是蝙蝠俠一人所奉上的。
總之這是一部關於正義與邪惡的決戰。到人性光輝被徹底打敗的電影。我們總相信的邪不勝正的道理,在這部電影裡它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正義被玩弄於鼓掌之中。光明的力量被邪熱的力量所吞噬。眼睜睜看著人性墮落的。最後蝙蝠俠輸給了小丑。電影的深度在此,非常推薦觀看,細細品味。
今天就先講到這裡了,你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留言,喜歡本文的話,給小編點個讚哦!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