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十月末,長春已進入深秋,氣溫日益下降,市民們都早早換上了秋衣秋褲,做足了過冬準備,那麼在動物園裡的動物又是怎麼「貓冬」的呢?10月27日,記者來到了長春市動植物公園,不看不知道,越冬轉場,防寒保暖,原來這兒的小動物們冬天也過得非常安逸。
50餘只動物順利搬家
在長春市動植物公園的兒童動物園,一些場館只有外展示區,在進入寒冬前,需要將部分動物轉移到冬天裡採光、溫度更適宜的其它館舍過冬。「我們動物飼養科事先擬定了動物轉場方案,在10月中旬,組織班組人員提前對小動物進行捕捉,先放到小籠子裡,陸續將兒童動物園的松鼠猴遷移到猩猩館,環尾狐猴轉移到狐猴館,幫小動物們搬家過冬。」據長春市動植物公園工作人員魯巖介紹,他們共計安全轉移松鼠猴、環尾狐猴、羊駝、火雞等8種50餘只動物,安全、順利地完成了部分動物在園內的越冬轉場工作。
黑猩猩的家地熱玩具啥都有
上午9點左右,記者來到了猩猩館,幾隻黑猩猩正在館裡來回踱步,它們一會撿起地下的麻袋扔到旁邊,一會來撞擊一下玻璃,似乎是在向人「示威」。
一隻大猩猩熟練地扒開一根香蕉,正自顧自吃著,原來它們的屋子裡還有香蕉、蘋果等水果供其消遣。「黑猩猩屬於怕冷的動物,這兒也都是地熱,地上的麻袋是晚上用來給黑猩猩取暖的。」魯巖說,由於室內空間有限,工作人員怕黑猩猩在室內過於無聊,所以每年都會將零食打碎撒到地上。
松鼠猴的家地毯鞦韆樣樣全
松鼠猴最近搬了新家,和黑猩猩做了鄰居。松鼠猴不僅住著地熱「房」,還有乾草和鋸末做成的「地毯」呢,它們一會兒在後邊的樹幹上爬來爬去,一會兒在梯子上「蕩鞦韆」。魯巖介紹,地上鋪的這些鋸末和乾草都是為了給松鼠猴保暖用的,「怕動物們運動少,我們還特意在場館內增加了一些設施,讓它們多運動。」
河馬家的水池可以加熱
說起來最怕冷的動物,那一定是來自熱帶或亞熱帶的動物,比如大象、河馬、部分靈長類動物、火烈鳥等。據介紹,動物園根據每種動物的自身特點為它們量身打造了各自不同的防寒保暖方式,「我們在有暖氣的前提下,額外增加了大功率的電地暖,可以隨時保證這些館舍溫度一直保持在零上20多攝氏度;河馬日常都是在水池裡活動,對水溫的要求很高,我們使用加熱設備為河馬的池水加熱。」
火烈鳥的家室溫恆定食物足
在火烈鳥的「家」,記者看到,優雅的姿勢,傲嬌的神態,外面的冷空氣一點都沒影響到火烈鳥們,它們不僅有溫暖的「住房」,還有室內「遊泳池」,火烈鳥則時而到食物旁邊轉轉,時而到水裡嬉戲,悠閒自得。「室內地面都是地熱,旁邊還有暖氣片,因為火烈鳥的腳特別怕凍,我們會根據情況來調節溫度,現在室內的溫度幾乎都維持在十七八攝氏度。」魯巖說,動植物公園現在有124隻火烈鳥,小的火烈鳥都是今年新增加的。」
大象的家地熱電爐全開啟
拉開大象館的門,迎面就傳來了一陣熱氣,館中的大象正在慢悠悠踱著步。「大象特別怕冷,今年它是第一批搬進室內的。」魯巖介紹,大象館有地熱,還有兩個電爐,再冷一些,館內的暖氣也都會打開。
不怕冷的依舊室外曬太陽
也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那麼怕冷。這不,現在斑馬就還在室外溜達。「雖然斑馬不是本地物種,但是斑馬的適應性特別強,它們在長春待的時間久了,也有些適應了長春的氣候,目前就還在室外飼養。」魯巖介紹,等過一段時間,看看氣候變化,他們再隨時對動物住所進行調整。
在猴山,一些小猴子正在悠閒曬著太陽。有的猴子背對著遊客,坐在石頭上,有的猴子在空地上面奔跑嬉戲著,還有的猴子正在一點一點爬著繩索蕩著鞦韆……「一年四季來我們公園都能看見猴子的身影。」魯巖表示,老虎和猴子等動物都是不怕冷的,現在都是外放狀態,而水禽館,也有一些相對不怕冷的動物,比如丹頂鶴和綠頭鴨等其他水禽動物。
小動物冬季的夥食超級好
很多種動物冬季在室內飼養,會比室外運動量減小,考慮到動物的健康,公園適當增加粗纖維類飼料,以保證動物消化功能正常。「例如多數靈長類動物都添加了地瓜幹、玉米花或大米花,這樣可以保證動物攝取了適量的粗纖維,為動物們提供了食物丰容,增加動物的日常生活情趣,還有給袋鼠等動物提供了特製的草顆粒飼料,用來填補冬季沒有青草的難題。」魯巖說,公園在冬季對於不怕冷的動物,如很多種猛獸類、部分草食類、部分禽類、部分靈長類動物,會根據氣溫情況,選擇是否外放動物。也會在動物飼料方面進行必要調整,比如飼料數量有所增加,適當增加飼料中的脂肪類、蛋白質的含量,並保證動物有溫度適宜、清潔、充足的飲水等。
原標題:《地熱、電爐子、恆溫水池…長春動植物公園的動物豪氣入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