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了一期綜藝《小巨人運動會》,田亮公開質疑鄭希怡的畫面令人深思。
節目中,鄭希怡自曝了育兒觀。
因為小時候上了太多興趣班,長時間在家裡,無法出去玩,所以成為媽媽後的她,決定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再給她壓力,讓她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
鄭希怡給5歲的女兒報了一所特殊的學校,沒有學習,沒有壓力,只在田地上玩耍、種菜。
儘管女兒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但鄭希怡並不著急,她甚至打算在女兒7歲之前,不進行任何學習、寫字等文化教育。
聽完鄭希怡的觀點,在一旁的田亮頻頻搖頭。
同為父母的田亮,顯然不贊成鄭希怡的觀點。
在他看來,他無法承受因為自己寬容所帶來的後果,所以讓孩子隨大流學習是他必須要做的抉擇。
聽完田亮的話,鄭希怡淡定地說補充道:「我頂住那個壓力就可以了。」
不料,田亮公開質疑:「那你的孩子可以頂住壓力嗎?孩子會告訴你,我很不開心,因為別人都可以,我不行。」
兩人的爭執,讓場面一度有些冷場。
但無疑,這是每個家長都無法逃避的話題。觀眾們也對此議論紛紛。
到底該順從孩子天性讓孩子無拘無束地玩耍,還是讓孩子提升實力,儘快適應社會的競爭?
也許,教育沒有標準答案。
但是作家龍應臺說過一段話,或許能讓人有所啟發: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從小用功學習,無疑是提升一個人底氣最好的方式。
過於放縱的養育方式,許多時候,真的會毀了一個孩子,它會讓孩子在未來喪失了選擇的權利,變得被動、無所適從。
換句話說,所謂「放養」,不過是一種偽教育。
2
真人秀《告訴世界我可以》,曝光了杭州一位6歲中產女孩甜心的日程表。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女孩的媽媽給女孩報了10個輔導班:英語、滑冰、模特、樂高等等。
對於女孩來說,每天不是在上課,就是在上課的路上,沒有一刻放鬆。
當其他小朋友滿心歡喜地享受課堂的趣味時,疲憊的甜心總是緊鎖眉頭,難以專心投入。
儘管如此,孩子上課的同時,在外等候的媽媽又開始安排起第二天的課程來。
9:00至11:30 夏令營
13:00至14:00 錄古詩手勢舞
14:00至15:00 數學題
16:00至17:00 滑冰課
19:30至21:00 擺攤
21:00-21:30準備第二天派對節目
密密麻麻的行程,讓人嘆為觀止。
在結束了一天的行程後,記者問女孩:「你平時喜歡媽媽在家嗎?」
結果,女孩沮喪地說道:「不喜歡」。
女孩給出了很直接的理由:
「唱歌、跳舞、小主播、模特,我都不喜歡。我喜歡畫畫,媽媽覺得我畫得不好,爸爸有時候也會打我,因為我有一次拼樂高,爸爸訓了我。」
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在女孩眼裡,爸爸媽媽都是「不好的人」。
看到這幕,真的令人感到心酸。
教育家錢志亮說過:
「親子關係大於教育,父母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親子關係建立好。」
儘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眾,但過多的控制,只會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凡事過猶不及。
當父母過度焦慮孩子的學習時,就會自然而然減弱對孩子內心的關注,最終會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遠。
說到底,摧毀一個孩子,只要不斷地控制孩子就夠了。
3
之前,一對不讓孩子上網課的父母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黃覺和麥子這對夫妻曾公開表示,自己拒絕了網課。
但如果你以為他們就此放任孩子,那你就錯了。
雖然拒絕了網課,但身為母親的麥子,從未放棄孩子的功課。
因為網課的設置是面向大部分學生,許多內容並不具有針對性。
麥子就親自整理孩子要學的東西,做了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把孩子一天網課的內容壓縮到兩三個小時學完。
剩餘的時間,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做些他們喜歡的事。
性格溫柔的哥哥喜歡彈鋼琴,淘氣的妹妹則沉迷在打碟的快樂之中。
除此以外,兩兄妹還會積極地參與家務,與父母一起做飯,享受歡樂的親子時光。
在父母的引導下,兩孩子從未落下學習,在興趣方面又有出眾的能力。
主持人汪涵也曾提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坦言自己拒絕加入家長群。
除了「家長群」會帶來無形的壓力外,汪涵認為,「家長群」還會增加不少攀比,讓人在其中迷失自我。
因此,他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他每天雷打不動的,就是堅持給孩子睡前閱讀。他堅信,閱讀可以讓一個人擁有更廣闊的見識。
心理學家衛埃爾凱特說:
「無論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如何,做父母的需要給孩子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最好的教育,說到底就是父母的用心陪伴,以及讀懂孩子後因地制宜的教育。
養育一個孩子,並不簡單。
有的家長,過於追求快樂的童年,忘了為孩子規劃好未來漫長的路;
有的家長,急功近利,被焦慮的情緒裹挾,忘了最寶貴的親子關係。
或許,每對父母關於教育,都是自己的思量。
但在競爭激烈的當下,讓孩子擁有面對競爭的實力,以及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才是一個人最根本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