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用較少的詞語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語以表達較多的今義,用典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理解古詩造成了一定的難度,理解不到位,就會造成答題失分,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中部編版古詩詞中出現過的典故,趕緊收藏學習吧。
01七年級
1.歸雁
【典故解釋】源自「雁足傳書」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朝廷據此通過外交途徑把它接了回來。
【課文出處】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家書)
【思想感情】課文中,詩人希望北歸的鴻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表達了客子懷念家鄉的深情。
2.送酒
【典故解釋】據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有一年過重陽節,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這時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於是醉飲而歸。
【課文出處】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強欲:勉強,硬要)
【思想感情】課文中,「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悽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著題中「行軍」的悽涼環境。
3.折柳
【典故解釋】指《折楊柳》,漢代樂府曲名,內容多敘離別之情。
【課文出處】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思想感情】本詩描寫作者客居洛陽的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勾起詩人無盡的鄉思,由此抒發了思鄉之情。
4.後庭花
【典故解釋】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後人多稱之為亡國之音。
【課文出處】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在斥責商女,實際諷刺的是晚唐政治。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憂慮和對世道的感慨。
5.問鬼神
【典故解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漢文帝接見賈誼,「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
【課文出處】李商隱《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思想感情】借題發揮,把諷刺君王昏聵棄賢和傷嘆賢士懷才不遇兩方面結合起來。
----------------------------------------
02八年級
6.採薇①
【典故解釋】採食野菜。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 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採薇」代指隱居生活。
【課文出處1】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避世退隱的心態和內心的苦悶惆悵。
7.黃金臺
【典故解釋】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
【課文出處】李賀《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思想感情】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8.玉龍
【典故解釋】寶劍的代稱。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藏二劍,後入水化為龍。
【課文出處】李賀《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9.銅雀
【典故解釋】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裡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課文出處】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思想感情】原句除了有「銅雀臺」的典故,還有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典故。詩人在這裡設想與歷史事實相反的結果,借史傾吐胸中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抑鬱之氣。
10.「九萬裡」和「三山」
【典故解釋】①九萬裡:《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意思是大鵬乘風飛上九萬裡高空。②三山:《 史記 · 封禪書 》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
【課文出處】李清照《漁家傲》:「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思想情感】表達了詞人決心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追求幸福的願望。
11.羨魚
【典故解釋】語出《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課文出處】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思想情感】尾聯用典,含蓄表達了詩人希望出為世用的急切心情。
-----------------------------------
03九年級
12.姜尚垂釣、伊尹夢日
【典故解釋】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課文出處】李白《行路難(其一)》:「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思想情感】詩人借用呂尚和伊尹的典故,表達了希望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和任用,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思想感情。
13.鄰笛之悲(「聞笛賦」)
【典故解釋】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於是作《思舊賦》。
【課文出處】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思想情感】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14.爛柯人
【典故解釋】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課文出處】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思想情感】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二十三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15.燕然未勒
【典故解釋】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率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裡,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
【課文出處】範仲淹《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
【思想情感】作者以此典故表明自己戍邊報國的一腔熱情,表達了自己和徵人們想家卻又不甘心無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16.孫郎射虎
【典故解釋】孫郎: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課文出處】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親射虎,看孫郎」。
【思想情感】這裡是作者自喻。意思是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馬前挽弓射虎,展現其年紀雖大,但仍不減少年的狂氣,塑造了一個雄心勃勃、英武豪邁、保家衛國、徵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17.遣馮唐
【典故解釋】典出《史記 ·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後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後,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雲中郡太守。
【課文出處】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思想情感】作者這裡以魏尚自喻,表達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免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18.射天狼
【典故解釋】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指侵掠,詞中引指西夏。《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
【課文出處】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西北望,射天狼」。
【思想情感】表達自己對西夏侵擾宋朝的憤慨,以及自己要報效國家,抵禦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19.八百裡
【典故解釋】八百裡:指牛。《 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裡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臠便去。」
【課文出處】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裡分麾下炙」。
20.的盧
【典故解釋】的盧:良馬名,一種烈性快馬。《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世語》:「劉備屯樊城,劉表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渡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
【課文出處】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思想感情】描繪了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也表達了詞人希望自己能夠馳騁沙場、衝鋒陷陣的願望。
21.四面歌
【典故解釋】即「四面楚歌」的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詞中喻八國聯軍攻破北京事。
【課文出處】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四面歌殘終破楚」。
【思想感情】用典抒情,比喻自己終於衝破家庭牢籠。
22.青衫溼
【典故解釋】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詩義。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為官職最低的服色。
【課文出處】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何處覓知音,青衫溼」。
【思想感情】表達了因無知音而落淚的無奈之情,也兼指自己遭丈夫辱打而潸然淚下,更兼指為祖國與人民的苦難而哭,抒發了作者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
23.「生子當如孫仲謀」
【典故解釋】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課文出處】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生子當如孫仲謀」。
【思想感情】借讚美古代英雄人物孫權,表達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樣金戈鐵馬,收復舊山河,為國效力的壯烈情懷。
24.採薇②
【典故解釋】採食野菜。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 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文中文天祥到了南安軍曾絕食八天。
【課文出處2】文天祥《南安軍》:「餓死真吾事,夢中行採薇」。
【思想感情】表示了詩人不惜以死報國的愛國之情和民族正氣。
25.南冠
【典故解釋】語出《左傳》。楚人鍾儀被俘,晉侯見他戴著楚國的帽子,問左右的人:「南冠而縶者,誰也?」後世以「南冠」代被俘。
【課文出處】夏完淳《別雲間》:「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思想感情】追憶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鬥爭生活。 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26.毅魄
【典故解釋】毅魄,堅強不屈的魂魄,語出屈原《九歌.國殤》:「身即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課文出處】夏完淳《別雲間》:「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思想感情】昭示出詩人堅貞不屈的戰鬥精神、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後繼者以深情的勉勵,給讀者樹立起一座國家與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不朽豐碑。
-----------------------------------
04相關考題
1.【2017-2018學年廣州市荔灣區省實教育集團初三下學期一模】詩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含蓄委婉地道出作者之心聲,抒發詩人之情感。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來抒發對人事變遷的感慨以及物是人非的悵惘;王績在《野望》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採薇而食表達隱居不仕的願望。
2.【2018-2019學年廣州市白雲區初三下學期一模】商末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後,「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後來餓死了。後世許多詩人在表明自己心志的時候都會援用此典,請寫出你在初中三年所學含有「採薇」一詞的詩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年廣州中考】閱讀下面這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詩句「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運用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願望?請簡要分析。(3分)
---------------------------
【參考答案】
1.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2.①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②餓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3.「像姜尚垂釣碧溪,閒待東山再起,又像伊尹做夢,乘船經過日邊。」詩人借用呂尚和伊尹的典故,表達了希望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和任用,施展才華和抱負的思想感情。